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环境变化与多圈层过程团队与合作者通过加强系统监测,结合该流域及周边现有监测站,建立了雅鲁藏布江流域多圈层水文监测网,生成了1981-2019年(38年来)雅鲁藏布江流域高时空分辨率降水数据,为该流域综合水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技支撑。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水文气象学著名期刊《美国气象学会通报》。
雅鲁藏布江是中国最长的高原河流,全长2070公里,流域面积24万平方公里,其水文过程受冰冻圈和地表环境变化的影响十分显著。由于环境条件、观测资料和模型的限制,无法准确评估气候变化对该流域降水、冰川、冻土和植被、径流的影响。
自2017年,研究团队逐步构建了包括大气圈、水圈、冰冻圈、土壤圈和生物圈的大尺度多圈层水文监测网络,覆盖雅鲁藏布江流域地面水文、气象、冰川、冻土、植被和土壤等的系统监测,为定量解析雅鲁藏布江流域冰川-冻土-植被变化的协同关系及其径流效应提供观测数据。
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研究员王磊介绍,雅鲁藏布江流域多圈层水文监测网包括:12个站点的降水和温度梯度监测、5个站点的水位和径流监测、9个站点10厘米至120厘米不同土壤层的土壤和植被监测、34个站点海拔4500-5200米的冻土地表温度监测、2个站点9层冻土水热传递过程监测。
依托监测网络和其他多源数据,研究团队生成了1981-2019年雅鲁藏布江流域高时空分辨率降水数据,通过对比、综合主流冰冻圈水文模型的径流组分模拟,得出该流域奴下水文站以上新的降雨、融雪、冰川融化和地下水补给分别占总径流的66%、21%、9%和4%。
研究成果有效提升了雅鲁藏布江流域综合监测和模拟能力,增强了对流域水文物理机制的理解,为该流域综合水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技支撑。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75/BAMS-D-21-0217.1
图1 雅鲁藏布江多圈层水文观测网(中科院青藏高原所供图)
图2 WEB-DHM (a, b)和 VIC-Glacier (c, d)在奴下水文站模拟的径流组分比较。(a)和(c)为 1981-2016 年模拟的降雨径流、融雪径流、冰川径流和地下水对逐年总径流的贡献;(b)和(d)为1981-2016年间的多年均值(中科院青藏高原所供图)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script src="/html/js/share.js"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