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对象供图

“我国虽然在动植物基因编辑技术研发和应用上居于世界前列,但原始专利严重缺位,核心专利及底层技术大多被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垄断,产业安全面临严重挑战,加快推动基因组编辑基础研究是国家发展和战略布局的迫切需求。”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曹晓风院士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

由于其在生物遗传物质编辑方便的精准、快捷等特点,基因组编辑已成为当前生命科学领域备受瞩目的颠覆性技术。目前,国际相关产业蓬勃发展,在医药、健康、农业、工业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已成为生物技术领域世界各国积极布局和激烈角逐的竞争制高点。

曹晓风表示,基因编辑正朝着两个方面飞速发展:在基础研究方面,包括基因编辑工具的机制研究、模型建立、原始创新研发以及现有编辑工具的优化等;在技术应用方面,加速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实现更深层次的技术飞跃,推进产业落地,搭建以基因编辑技术为支柱的生物经济。

我国对基因编辑研发高度重视,已将其列为“十四五”时期重点攻关目标。今年1月,国家出台了基因编辑产品的安全管理规范,为推动基因编辑应用铺平了道路。作为农业领域的一名政协委员,曹晓风连续四年推动农作物基因编辑育种相关提案,看到国家出台的相关管理规范,她非常有成就感。

据介绍,目前国内多家单位正在加快组建基因编辑技术中心和实验室,推动我国基因编辑技术产业化步入快车道。“但国内基因编辑领域的布局大多聚焦于产品驱动的技术研发和转化应用,缺乏对基因编辑工具的基础研究和底层技术原始创新,难以彻底扭转核心技术和产业发展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曹晓风指出,我国亟需突破西方国家对核心专利的封锁,实现基因编辑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高水平发展,完善基因编辑研究和应用领域系统布局,为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她建议,强化基因编辑领域的战略科技力量,整合国内优秀科研团队,打造研究方向齐全、应用链条畅通、资源积累丰富的“基因编辑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加大基础研究的资金投入,聚焦动植物、微生物、重大疾病及现代农业等多个研究和应用维度,深入开展基因编辑分子机制研究、可编程核酸酶结构解析、新工具挖掘、递送和编辑新技术研发;推动原创性、颠覆性的基础研究成果产出,加快研究成果转化和技术产业化应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生命健康和生态安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