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早间,碧桂园发布了最新公告,9月销售额下降了八成之多,惨不忍睹。
面对这样的销售情况,其偿债压力可想而知。碧桂园称,境外债务上,欠的4.7亿元港币到期款项还没还,可能导致相关债权人采取强制行动。
(资料图)
曾经的宇宙第一房企,竟然沦为了这个样子,真是让人感慨。
销售额承压明显
4.7亿港币的到期款项尚未支付
碧桂园在公告中表示,进入2023年以来,销售额承压明显。
根据碧桂园未经审计的经营数据,2023年1-9月,碧桂园实现权益销售金额约1549.8亿元,同比下降43.9%,较2021年同比下降65.4%。
其中仅9月,集团实现权益销售金额约61.7亿元,同比大降80.7%,较2021年下降86.5%。
碧桂园无奈承认,在行业销售环境未明显得到改善的形势下,集团面临资产处置出售的重大不确定性,预计流动性在中短期内仍将持续紧张。
不过,碧桂园选择积极采取措施,截至目前共计约147亿元本金的9笔境内公司债券展期方案已获持有人必要同意。另外,碧桂园聘请了中金公司和华利安担任财务顾问。
境外债务方面,公司尚未支付某债务项下本金金额为4.7亿港币的到期款项,这或许会导致相关债权人采取强制行动。
对此,碧桂园恳请债权人给予时间。
“希望通过寻求整体方案来全面解决公司当前境外债务风险,以时间换空间,使得公司能有机会用实际行动努力经营,化危机为生机,重回良性发展轨道,最大程度保障包括客户、员工、债权人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方的权益。”
曾疯狂布局三四线城市
碧桂园9月销售额一落千丈,最大的问题就是其把重心放在了三四线城市!
根据碧桂园中报,今年上半年,碧桂园实现权益合同销售额约1288亿元,权益合同销售面积约1646万平方米。
其中,广东省以外地区的权益合同销售占到整体的79%,土储同样大部分分布在低能级城市中。
从城市布局来看,上半年在碧桂园布局的城市中,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仅分别占3%和28%,三线城市则占到69%之多。
多年以来,碧桂园一直在三四线城市大肆加杠杆,跑马圈地,成为囤地大王。
以广东省为例,截至目前,碧桂园在广东省共有272个项目。其中,一线城市广州和深圳仅22个项目,二线城市佛山、惠州、珠海、中山和东莞有104个项目,一共才126个项目,剩下的全在三四线城市。
比如,碧桂园布局的三线城市汕头,有澄海碧桂园凤悦江湾、汕头碧桂园水蓝湾等13个项目,其中碧桂园水蓝湾目前的房价为9800-10000元/㎡。
而根据广东省统计部门统计,2022年汕头市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为7730元。
这样算下来,碧桂园的房子卖不出去,也就情有可原了。
战略调整慢了一步
事实上,意识到问题的碧桂园,已经在紧急调整战略布局了。
今年年初,杨惠妍提出,碧桂园要转向一二线和三四线“五五开”的布局。
不过,就算碧桂园开始在一二线城市布局,也不在该城市的核心区,都在边上。
就拿广州来说,其17个项目中,只有5个位于荔湾、番禺老区,其余12个均位于从化、增城、花都等偏远区域,而市中心天河、越秀一个项目都没有。
而且碧桂园的转型,可能还是慢了。
早在2017年前后,保利、招商等国央企已经在“聚焦高能级城市”,特别是在上海等一线城市持续加大投入。
同为民营企业的龙湖,如今一二线土储与销售占比超过80%。
碧桂园现在想重回一二线,但是严苛的拿地条件和资金要求,再加上碧桂园的品牌和产品并无优势,碧桂园很难在一二线做大规模。
结语
今年以来,北上广深落实“认房不认贷”,广州、武汉、南京、大连、郑州、合肥等地全面取消或局部放松限购......一系列政策组合拳,让楼市呈现出明显的阶梯回暖迹象。
整体而言,一线城市黄金周期间成交面积同比上涨了62%,二线城市下降了14%,三四线城市下降了50%。
事实上,无论是资金总量、人口,还是城市设施建设,一二线城市都远远超过三四线,后者的人口将不可避免地向前者流入。没有了人口,三四线城市的房价也必然撑不住。
而主要在三四线城市布局的碧桂园,未来可能会更难。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