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大会,透露出青岛抓企业培育的重要方向。


(资料图片)

9月20日,2023青岛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举行,青岛市委书记陆治原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主要领导专门关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意义不同寻常。

按照官方说法,专精特新“小巨人”主要指代集中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 医药等中高端产业领域的尚处发展早期的小型企业,它们始终坚持专业化发展战略,普遍具有经营业绩良好、有科技含量高、设备工艺先进、管理体系完善、市场竞争力强等特点。

也就是说,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作为补链强链的重要力量,对解决“卡脖子”难题意义重大。

从中央到地方,更是出台多项政策,直接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

通俗来说,各省市可以自己评选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但 只有入选工信部名单的,才称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自2019年以来,工信部已先后公布五批共 4762 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名单,涵盖了制造业中各个关键细分领域。

遗憾的是, 青岛专精特新“小巨人”一直面临着新增数量减缓、排名持续下滑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说,此番青岛主要领导专门出席2023青岛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大会透露出两点明确信号:

一是青岛非常重视专精特新企业发展。

二是青岛相关部门当前对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工作还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

一个细节是, 青岛市级层面已经意识到自身“小巨人”培育新增数量减缓的问题。

在今年8月的一项重要规划中明确要求“到2025年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300家左右”,这意味着2024年和2025年两年,青岛需要新增110家。

这比2022年6月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局自己提报的目标增加了不少。

青记对青岛前五批入选工信部的190家小巨人企业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1

根据第五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示名单,深圳、北京、苏州和上海四地的入选企业数量最多,分别新增310家、243家、230家和206家。

无锡成为这一批最大的“黑马”,共有146家企业入围。

从前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量来看,前三强城市由原来的北京、上海、深圳,变成了北京、深圳和上海。

苏州以402家的总数取代宁波,排在第四位。

宁波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证中新增企业69家,以352家的总量排在第五。

第6到第10位城市分别是杭州、重庆、武汉、成都和天津。

无锡以前五批总计236家的企业数量,排名从原本的20名开外,一跃跻身全国第12名。

2

从第五批入选企业看,青岛”小巨人“培育情况有喜有忧。

喜的一面是, 在新入选的39家企业中,传统优势产业企业和新兴产业企业数量大致相当,改变了过去传统产业“一家独大”的场面。

比如,集成电路产业的信芯微、镭测创芯、宸芯科技、高重信息、科捷智能;生物医药产业的海华生物、尚德生物;智能制造装备的易来智能、森科特智能仪器等都榜上有名。

忧的一面是青岛“小巨人”企业后劲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

在工信部公布的前三批小巨人企业名单中,青岛以97家入选总数排名全国第8。

在2022年第四批公布后,青岛入选企业数量排名滑落到第11名。

在2023年第五批公布后,青岛入选企业数量排名进一步滑落到第16名。

也就是说,青岛“‘小巨人’企业后劲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且与GDP同体量城市宁波和无锡的差距越拉越大。

2023年8月,以青岛市委市政府名义印发的《青岛市先进制造业强市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提出, 到2025年,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到40家左右、上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0家左右、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300家左右。

按照前五批190家的入选数量,未来两年内青岛需要新增110家“小巨人”企业,平均每年55家。

要知道,根据2022年6月27日由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局自己提报的《青岛市加快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 年)》, 到2025 年,新培育争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家左右。

也就是说,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局自己提报的目标是,2022年到2025年4年时间新增100家“小巨人”企业。

对比之下,不难看出青岛市委市政府层面对“小巨人”企业培育的重视程度。

而考虑到前五批各批次入选数量,青岛完成这个任务的难度不小。

3

从青岛前五批190家“小巨人”企业整体看,青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存在发展后劲不足、科研投入较低、股改比例不高、融资进展缓慢等问题。

这些短板跟青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所处的行业有很大关系。

190家企业中,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汽车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业等排名前五的行业占比50%。

这些行业大多还属于传统制造业范畴,是青岛制造业发展层次较低的一个缩影,由此造成了两个对青岛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较大的问题:

一是传统制造业跟服务业结合不够紧密,由此带来的服务业升级也受到限制。

二是传统制造业无论岗位薪酬还是工作环境,不符合当代年轻人的喜好,这也导致了青岛这座城市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有限。

对比来看,目前上市A股专精特新企业群像呈现出五大特点:一是“小而美”,二是“硬科技”赛道;三是成长性;四是高ROE+低负债率的组合;五是高研发凸显的科创属性。

因此,在赛道选择上,青岛需要对标“硬科技”赛道,围绕24条重点产业链,尤其是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集成电路、新材料、工业4.0等领域的巨头核心产业链做文章。

一是把本土“小巨人”企业的股权融资、研发投入和纳入全球产业链分工等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相关工作中。

二是做好资源、服务保障。为专精特新企业争取更多政策、资源保障,加强“专精特新”企业精准服务。比如,重视特色金融服务,满足“小巨人”企业发展需求,推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融资、上市。

三是注重高精尖人才的培育和引进。建议青岛更加务实地将人才的引进和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紧密结合起来,让人才匹配产业发展需求,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