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殷嘱托

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把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家政服务等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好、一件一件办好。


(资料图)

生活过得好不好,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要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出发,拿出更多改革创新举措,把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社会治安等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好,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要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切实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办好。

广州行动

实施好“民生十大工程”五年行动计划,每年办好民生实事。

拓宽就业渠道,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和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力度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

推出更多暖民心举措,缩小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更好满足群众对“上好学”的需求;组建广州安居集团,完善公租房保障政策,加大住房保障力度。

持续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统筹提高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提升一线劳动者收入水平。

在海珠儿童公园,家长和小朋友在开心地玩泡泡。

对于一座城市的评价,人们关心的除了经济,还有个体的幸福感。“这座城市友好吗?”,这个疑问从其如何对待孩子和老人的态度里就能得到答案。

在广州,我们看到,“一老一小”服务保障体系不断健全,178个颐康中心遍布全市街道,1576个颐康服务站下沉社区村居,提供家门口的普惠性养老服务;176个镇(街)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在各个街道全面铺开,在家门口开展未保工作。“一老一小”公共服务硬件已在全市铺开。

但是,“一老一小”公共服务需求大。如何让公共服务精准到人?怎样调动市场和社会力量落到社区?如何提供多元且持续的公共服务?这些问题还有待探索。

养老服务,如何叫座又叫好?

在广州,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有195.21万人。这些老人如果需要居家养老,除了政府“保基本、兜底线”,更多的服务需求由谁来满足?委托专业社会力量运营街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是广州给出的答案。自2020年以来,广州已建设178个具备全托、日托等综合功能的颐康中心,分布每一个镇街。

实际上,过去二十多年,国内围绕社区养老需求做过了不少尝试,如建设星光老年之家、长者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工站,但这些机构功能固定单一,无法满足老人动态变化或个性化的需求。针对这一问题,由专业机构运营的颐康中心则可以解决,其能提供基本养老服务,又可以作为枢纽平台调动专业资源,迅速回应老人的需求。

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素社街辖区人口密度大,60岁以上长者占户籍人口三成以上,是典型的广州老城区。为了更好提供服务,素社街颐康中心将70多个高龄、独居、慢性病长者列入重点服务对象。根据每一位老人的不同情况,颐康中心按政府补贴标准为老人安排每月12个小时的上门服务。

志愿者探访长者。

这是一个可行的尝试,但要形成根据需求提供服务的供给模式,光靠一个颐康中心还远远不够。素社街颐康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精准、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不可能靠某个机构、某个工种完成,我们希望发挥专业化服务平台作用。“针对一些特殊独居长者,我们会让他们与党员或者志愿者结对,他们之间可以随时联络。”

值得关注的是,社会资本“入场”社区养老,不仅要“燃烧情怀”,更需要“商业造血”。目前,颐康中心由政府无偿或优惠提供场地并给予运营经费、服务奖励等,能一定程度覆盖成本。但运营初期,专业服务单客成本高,如何提高运营主体积极性?广州市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会长王立军表示,要激活社区养老服务市场,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让经营主体灵活开拓专业化服务,减少政策对市场服务类型的干预;另一方面,也需要经营主体开拓政策补贴之外的服务市场,进行资源整合,向市场要规模。

未保工作,如何突破最后一米?

2010年,民政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机构联合启动“中国儿童福利示范项目”,在全国120个村试点设置一个专职人员,守护辖区范围内的儿童权利。这些人被称为儿童福利主任,也就是现在常说的儿童主任。这也是十三年前,国家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下沉社区提出的模式,一直推行至今。如今,广州共设置了176名镇(街)儿童督导员以及近3000名村(居)儿童主任。

采访中,一位社区工作者坦言,儿童的需求日益复杂,加上基层工作繁杂,他们往往分身乏术,遇到复杂个案时,常常也有心无力。

为此,2021年,广州全市各区投入经费建设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为辖内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提供各类服务。在广州市增城区荔城街,两名社工常驻街道未保工作站,对不同类型的困境儿童制定相应介入帮扶方案,同时联动辖区内6所中学,形成在校个案转介机制。“有了服务平台,既可以主动服务,也可以链接资源。”一位街道工作人员表示,“过去难以处理的问题,如今可以通过平台寻求解决方案。”

不过,随着服务深化,不少未保工作者发现,要做的事情越来越细、越来越深,需要服务的人也很多,两名社工不够用。

“‘发现’和‘服务’是未保工作里至关重要的两个环节,但这些都需要充实的服务资源撑起来。街道的平台适合解决复杂个案,更多时候,儿童需求应该在社区村居得以处理。”长期关注妇女儿童工作的广州市法泽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长吴治平表示,未保工作站是一个很好的模式,但还可以向上延展、向下扎根、向外联动。她表示,在社区培养儿童保护志愿者队伍,可以实现常态化、身边化的排查和服务。“我们在社区也尝试常态化引入机构服务。同时,从南沙区层面打通了大湾区内的社会组织交流合作渠道,并推动资金、技术、项目交流合作。”吴治平建议,政府部门可更多关注社会组织层面的努力和成果,从而让多方力量在该领域形成合力。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赞、杨欣 通讯员 李国全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赞、杨欣、骆昌威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张映武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