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离不开高水平人才的支撑。
广州“民营经济20条”重在尽快落地化解民企发展痛点,本身就蕴含了招揽人才之效。从长远看,优化“人才引擎”,就是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基础。
(资料图片)
不少民企对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有着非常迫切的需求。然而,目前广州仍存在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集聚度不足、人才政策对民企不够“友好”、人才服务精细化有待提升等问题。今天,广州“民营经济20条”如何落在实处第三篇,将聚焦如何优化广州民营经济发展“人才引擎”,力挺民营企业招才引智。
△广州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俊杰)
如何打造产业人才强磁场?
引进标杆企业,推出“人才口号”
民营企业发展需要优秀人才的支撑。在此次调研中,近一半的企业都谈到了对人才的渴望。
“像我们这样的工业软件企业需要各种类型的人才。”在中望软件董事会秘书、副总经理字应坤看来,企业在广州发展的一大好处,就是这里能会聚不同层次的人才。“目前,广州对于中高端的数理工程人才,还是相当有吸引力的。”他分析,广州的高等院校多,同时作为全国一线城市,每年能吸引大量高素质优秀毕业生来到广州。
虽然从总体看,广州的人才环境不错,但也有企业认为,广州部分产业的人才聚集度仍显不足,人才链难以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
在广州成长起步的辛选集团,从广州单一业务发展到全国多元化的业务,在全国各地建立分公司背后的原因,同样是人才。辛选集团CEO管倩告诉记者,如今,辛选已经成长为一家供应链管理和生态零售公司,需要大量的电商及品牌营销。在杭州成立分部的主要原因是杭州电商人才比较多,而在其他地方,比较难招到较多好的电商人才。“我们在广州的总部主要是生产研发、仓储、客服及职能部门人员,在杭州更多是电商运营、品牌营销及内容营销人员,在海南及黑龙江是农业种养殖及工厂管理人员,根据不同区域人才特征做了不同的业务布局。”
△辛选集团的直播间
她进一步分析,直播电商人才不少来自于传统电商以及社交电商,因为阿里巴巴的原因,杭州本来就是电商人才的“原生土壤”, 孵化了大量电商人才,也有很多围绕阿里巴巴成长的电商企业。“直播业态又孵化出一批新型主播,这些主播的运营团队很多是传统电商转移到直播电商领域的,所以延续形成了人才聚集池。”
“很多政府部门问我们如何吸引主播,但其实直播电商依靠的不仅仅是一个主播,而是一整个运营团队,这些运营团队很多来自传统电商运营公司。比如辛选头部主播蛋蛋,背后有差不多200人的服务团队,里面有懂产品的、懂电商的、懂内容策划的、懂视频剪辑的、懂营销的,整个团队构建了完整的直播生态,每个环节的人才都很重要。”她举例,辛选旗下有位主播不是杭州人,想从杭州回老家,原本公司也希望为这位主播在当地配团队,但在当地招了很久也找不到直播运营人才。
在她看来,人才的聚集源于人才生态的培育。在直播电商领域,很多运营岗位的学历不高,可能是大专,也有初中文凭,部分城市为了招揽这一领域的人才落地,开放了相关领域的特殊人才引进政策。广州要打造直播电商之都,可以考虑在人才引进上推出更有竞争力、适配行业人才特征的政策。“人才是企业发展中很重要的一环,如果招人都困难,那企业就很难在当地持续发展。”她举例,像是艺术设计人才,主要集中在上海,上海是国际时尚之都,设计师也讲究圈子,要时刻跟行业以及国际设计趋势接轨,很多不愿意脱离这个圈子,所以即使在杭州也很难招到顶尖的设计人才。“因此,我们现在会选择跟一些设计工作室合作,而不是要招聘一个设计师。”
如何培养相应的人才?管倩建议,首先还是要将有这类人才的企业引入广州,企业引入后又可以培养和孵化出更多的行业人才。“例如广州要搞直播电商基地,需要引入大量做内容、做电商运营、做品牌营销类的企业,并且给予优待政策支持形成标杆效应,吸引更多人关注和进来。”同时,要营造更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很多人从北京来杭州创业,一方面是因为人才,另一方面是因为当地的人才落户、住房补贴、创业扶持政策对初创公司较为友好,吸引了一部分创业者带着小团队,放弃了一线城市,来到杭州扎根创业。产业和产业之间是具有互动性的,一旦百花齐放之后,就会形成虹吸效应,吸引越来越多人到这里发展。”
宁波江厦智库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魏玉祺则分析,由于产业结构的原因,人们对广州的城市印象更多还是一座商贸城市,而不是一座科技产业城市,对相关产业人才的吸引力也与此相关。“从城市印象上看,我认为广州需要有个面向人才的主口号,让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人对广州有新的感受,如深圳的口号‘来了就是深圳人’,真的让人想去创业、追梦。而广州的‘要创业来广州、要创新到广州’还是稍显平淡,许多城市也都这么喊,可以通过城市口号强化城市的科技和产业印记。”
△宁波帮博物馆中展示的宁波籍企业家肖像
在温州,这座被称为“鞋都”的城市,如今也在迈向鞋业品牌化的道路上披荆斩棘。温州通过“一业一策”的鞋业政策试点,出台了人才助力鞋业产业高质量发展20条举措,以期大力引聚从顶尖设计师、产品开发工程师到营销人才、产业工人等不同层次的人才。除了高端人才,温州的政策对产业工人的保障方面,也不乏亮点,如提出一线制鞋产业工人,所在镇街(开发区)要按照就近原则妥善解决人才子女入学问题等。“去年,我们深度参与了政策制定,对如何聚集设计人才、如何改善蓝领工人生活条件等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建议最终被有关部门采纳。”温州市鞋革行业协会秘书长叶浩寄说。
人才服务体系如何精细化?
“一张表”政策全看懂 全链条服务畅通无阻
“广州的营商环境整体不错,基本上可以说是‘有求必应、无事不扰’,但对企业发展而言,希望广州在人才引进和人才服务方面加大力度。”广州一家头部家居企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引进高端人才,很大程度上看的不是企业,而是城市。“因为我们唯一能做的,可能就是给人才高工资,但是人才来了之后要买房、子女要上学,很多配套不是企业能做得到的。”他举例,不久前,企业引进了一位退休教授。因为退休,他来到广州不交社保,也过了人才政策的年龄,现在连买套房子都发愁。“像这种特殊情况的人才,一不符合购买社保年限、二不符合人才政策的年龄要求,但确实又是我们企业需要的特殊人才,我们希望政府部门可以给企业相关的政策名额,解决特殊人才的生活问题。”
从广州的高层次人才认定看,主要分为广州市杰出专家、广州市优秀专家、广州市青年后备人才三个层次,涵盖的范围从诺贝尔奖获得者、两院院士到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名教师培养对象,范围相当宽泛。在保障服务方面,住房补贴从100万元到500万元,在医疗保健、子女入学、配偶就业方面也有配套政策,尤其是今年又进一步放宽了申领人才绿卡的条件。
然而,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广州在整体的人才政策体系化、服务精细化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
王美丛是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的博士后,曾在广州学习生活,博士后出站后,最终选择了杭州,如今是浙江默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创中心总监,并被杭州认定为D类高层次人才。王美丛说:“我所从事的是肿瘤早筛领域,广州也有不少好企业,但当时在选择时,觉得广州的人才政策条条框框比较多,人才认定的范围也更窄,所以来了杭州。”
杭州的吸引力来自哪里?王美丛认为是人才政策的体系化和服务的精细度。记者查阅发现,杭州人社局推出了杭州智慧人才平台,用于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申报和管理,平台上最显眼的就是高层次人才分类目录,里面清晰地列出从A到E五类高层次人才的详细类别和认定标准,当中不仅有院士、诺奖获得者这样的顶尖人才,也有中国民企500强主要经营管理人才、浙江新闻奖获得者、杭州市教学或技能比赛奖获得者等各行各业的人才,虽然审批单位涵盖市委人才办、市科技局、市建委、市文广旅局等数十个不同的单位,但人才只通过“一张表”,从一个入口,就能清晰明了地了解杭州的人才认定标准和政策。在广州的同类型人才平台,虽然也有像人才绿卡、高层次人才认定等最新政策及解读,但作为广州高层次人才认定的重要指南,并没有挂在网站最显眼的位置。此外,在认定范围方面,有企业家坦言,广州的人才政策更偏向于“体制内”,对于民营企业的人才认定相对较少,而在杭州,政策对企业人才很友好,民企500强的高管、世界500强的首席技术人员都在其中。
△杭州医药港服务驿站
王美丛说,她不仅可以享受100万元的购房补贴,还能通过人才码,一键式享受旅游、出入境、体检等全链条人才服务。“这种全链条非常精细,像我在园区停车是免费的,孩子也能在附近的幼儿园就近入学。”除了服务链条的精细化,在政策兑现方面也非常及时。“100万元的购房补贴要求在杭州服务满10年,不过兑现够快,买房拿到合同后很快可以拿到50万元,继续在杭州工作服务一年,又可以拿到剩下的50万元。”
“获得感”,这是记者在杭州采访时,感受到的关键词。不仅高精尖人才有如此感受,刚踏入社会的青年人才也有同感。毕业后从福建到杭州工作的“95后”陈梓昊告诉记者,应届毕业生可申请生活补贴,本科生1万元、硕士3万元、博士10万元,租房补贴连续3年每年一万元,还有通过杭州人才码2.0版“大学生青荷码”拿到服务大礼包,包括公交地铁定向定额券、文化旅游年卡、西湖景区免费权益等。“人才政策兑现非常方便,而且做得很细致,对我们来说很有吸引力。”
△杭州人才码提供众多功能与服务。
记者手记
难以忘记他们脸上的笑容
在杭州调研人才政策时,我们有个特别深的印象,就是每个人才在谈到政策给他们的支持时,脸上都情不自禁地挂着笑容。
正是这个笑容,让我瞬间感受到他们是真的很满意杭州的人才政策。为何能让人才有如此高的获得感,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采访中,一位在广州、上海、杭州都待过的企业高管告诉我,如果只是泛泛地看政策,其实各地对人才都有不小的支持力度,例如支持诺奖获得者、支持院士、支持紧缺人才,提供住房补贴、医疗保障、子女入学等保障,补贴金额因各地区的财力而异,大家也都能理解。
但再看深一层,对于什么是好的人才政策,人才心里是有杆秤的,“好的人才政策要让做事情的人获得更多的荣誉,才能激活创造力。”这位高管说。
如何才能让真正干事的人愿意来、留得住、待得久?首先在政策制定上,就要站在人才的角度思考问题,例如什么样的专业技术人才能够获评高层次人才,如果在指标体系中只是倾向于国家课题、重点基金资助项目的获得者,那么会导致民企人才天然“输在了起跑线上”。相反,如果将不存在体制内外区别的“取得授权专利”纳入指标,也许就有更广泛的人才可纳入视野,而这个指标也的确是衡量专业技术人才成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我看来,只有把越来越多这样的“干事指标”纳入认定标准,才能让更多肯干事、愿干事的人青睐这座城市、扎根这座城市,而他们的到来,也必将激活城市发展的无限创造力。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申卉、贾政、徐雯雯、方晴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龙成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