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年代,公安队伍是牺牲最多、奉献最大的一支队伍。2014年,我国以法律形式将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
在广州这座英雄辈出的城市里,一些“逆行”的身影、坚定的步伐,最终定格成“最美”的风景,英烈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不朽的精神丰碑。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州市公安机关已有172名民警因公牺牲,其中73人被追认为烈士;29名辅警因公牺牲,其中4人被追认为烈士。
【资料图】
这些闪光的名字犹如一颗颗星、一盏盏灯,照亮了夜空,也照亮了羊城公安民警的前行道路。英烈远行,他们是亲人永远的牵挂与思念。今天是第十个烈士纪念日,广州日报记者走进公安英烈生前所在的队伍,探访数位烈士亲属,倾听他们讲述英雄故事。
传承丈夫遗志,她坚守平安一线30余载
戴晚、谢金来、李扬灿、冯尚益,这4个闪亮的名字铭刻在白云警队每一位民警的心中。每一个英雄名字的背后,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警察故事。
冯尚益生前系广州市公安局白云区分局永平派出所民警,在2004年6月23日执行任务时,为掩护战友遭到不法分子袭击,身负重伤,经全力抢救无效于6月26日牺牲,年仅36岁。
“我进派出所分到了刑警中队,刚来的时候对业务不熟悉。如何受理案件、怎样与群众打交道……益哥作为组长手把手教我们,非常有耐心。那一晚,我是看着他带着装备从大门走出去的,但几个小时后却在电台里听到他身负重伤的消息。”永平派出所民警徐巧丽记得,事发当天,冯尚益原本在家休息,接到支援指令后第一时间赶回派出所,与其他同事一起奔赴现场,冲在了最前线。
从警17年里,冯尚益与同事并肩奋战共打掉犯罪团伙近百个,破获刑事案件3000多宗。在他工作时间最长的三元里派出所,冯尚益就以破案成绩突出被同事们冠以“光头神探”的美名。当时,他是三元里派出所提供毒品犯罪有价值线索最多的民警,办理的案件往往也是该所最多的,每年完成案件数量少则六七十宗,多则两三百宗。
英雄谢金来和李扬灿同样来自三元里派出所。“在警校时谢金来就是我们的中队长,后来1988年我们同时进了派出所。”对三元里派出所民警龙伟强来说,30多年前那段刻骨铭心的往事仿佛就在眼前。
1990年12月29日中午,谢金来在回派出所的途中,发现三元里街某酒店附近有几人形迹可疑。报告所领导后,谢金来与同事李扬灿前去盘查。正当谢金来查看男子身份证时,歹徒突然掏出手枪向他们射击,22岁的李扬灿胸部中弹当场壮烈牺牲。
谢金来身负重伤,但仍顽强与歹徒搏斗,终因伤势过重倒地,后经抢救无效英勇牺牲,年仅28岁。临终之时,他还惦记着追捕凶犯,极其艰难地把凶犯的身份告诉同事,这为后来捉拿凶犯苏某提供了重要线索。
英雄倒下了,但英雄的精神却激励着每一个加入公安队伍的人接续奋斗、奋勇前行。青年民警傅万城和刘家华说,他们早在新警培训时就知晓了英雄的名字和事迹,都把传承英雄精神作为一种光荣的使命。
这样的传承,谢金来的妻子秋姐亲身经历,也令她感动万分。多年前,她决定继承丈夫的遗志,穿上警服,走进警营继续守护人民安宁。今年夏天,白云警方举办2023年民警退休暨新警入职仪式。从警30余年的秋姐正式荣休,将“接力棒”交到了新警手上。
“作为民警我们冲锋在前,是我们的使命担当,也是支撑我一直前进的力量。”提及这些年来收获的温暖,秋姐感慨道,“警队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和鼓励,一个人带孩子成长不容易,以前孩子下课后晚上跟我吃单位食堂,安静地在单位写作业,和我一起度过集体生活……这样的经历让她培养出健康阳光的性格和强韧的意志力。”
“这个优良传统我们云安有持续发扬,”秋姐说,“例如现在暑期会设置一些子女夏令营、开放日,让警察家属、子女更能体会到警察这个职业的不容易,也让子女们有所学习、有所收获、有所锻炼,我觉得真的是非常好的一个对民警家属的关怀和温暖。”
回望从警之路,亲眼见证辖区治安环境持续向好,秋姐觉得没有辜负这身警服。她说:“辖区居民、家人、同事、朋友都健康开心平安,就是(我)最大的欣慰和开心。”
千钧一发,他用最后一颗子弹击毙毒贩
缉毒民警是“在刀尖上行走的人”,枪林弹雨、隐姓埋名、你死我活是这个职业的真实写照。广州市公安局禁毒支队珍藏着一张二大队缉毒民警的“全家福”。这张摄于2006年1月17日的照片里,唯一能露脸的缉毒英雄是吴桂忠。
2006年2月22日,是禁毒支队民警永远难忘的一天。那一天,他们失去了一位好战友吴桂忠。他是广州市公安局成立以来,第124名因公牺牲的民警,第70名烈士。
当天中午,在侦办一宗特大贩毒案件时,缉毒民警遇到毒贩临时销毁交易毒品的突发情况。面对持枪毒犯,为掩护战友,吴桂忠不幸胸部中弹,生命定格在38岁。
枪响的那一刻,吴桂忠迎了上去。尽管胸部中弹,他捂住鲜血直流的胸口,依然举枪、射击,成功击毙毒贩。他用生命中击发的最后一颗子弹佐证了自己的座右铭——狭路相逢勇者胜。
转眼间,17年过去了,往事历历在目。“面对忠哥的牺牲,战友们哀痛又激愤,誓将贩毒分子一网打尽。”禁毒民警苏警官记得,面包车将忠哥送到医院后,车上的鲜血还没有洗去,战友们又开着这台车去外线侦查、扩线抓捕,仅仅不到2天,就把这个制毒团伙全部人员抓捕到案。
作为当年现场最年轻的一位缉毒民警,易警官亲历了队友的牺牲。“忠哥生前是我的组长。他在工作上教我业务技能,生活上也很关心我,像一个好大哥一样。”易警官感慨道,“我接过忠哥的枪,就要继承他的精神,站在最危险的地方,因为我的经验更丰富一些。”
原来,在禁毒支队,缉毒民警们形成了这样一个默契——每次一线战斗都有冲锋顺序:结了婚有小孩的,在最危险的地方;结了婚没有小孩的,往后靠;年轻人没结婚的,在最后。
“忠哥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激励大家前行。”每年清明,缉毒民警戴警官都会带领新警、学警前往广州银河公墓公安烈士墓园缅怀吴桂忠,为烈士奉上他最爱喝的红茶。在戴警官看来,缉毒民警们在工作时是战友,在生活里更像是兄弟姐妹。
吴桂忠遗孀与儿子
吴桂忠的妻子彩姐对此深有感触。今年端午节,彩姐带着儿子与丈夫生前单位的几位同事小聚了一下。大家拉拉家常、聊聊人生、开开玩笑,相处得很舒服、很放松。
“阿忠走的时候是38岁,我35岁,儿子才6岁。这十几年都捱过来了,很不容易。”彩姐说,这些年来她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组织的关怀与温暖,“无论是节假日还是小孩读书,单位一直都很关心,尤其是禁毒支队,就像我的娘家一样。”
“儿子读初中时比较叛逆,我就向‘娘家人’反映了情况,后来支队找了两位民警叔叔来跟孩子促膝长谈,打开了他的心结。”彩姐坦言,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母亲和父亲的角色不同,有时候需要父辈的人来开导一下。慢慢地,孩子到了高中就好了很多。
彩姐和儿子曾来到广东公安英雄广场,那里有吴桂忠的遗像。看着遗像,母子俩思念之情溢满心间,轻声说:“我和儿子来看你了,你小孩已经长大成人了,放心吧!”“爸爸,我现在长大了,我会照顾好妈妈的。”
如今,每每提起儿子,彩姐语气里满是欣慰:“儿子被保送读研究生了,成长得还不错,说起这个我就觉得有些激动。”
“长大后,我代替你继续守护这座城市”
9月28日,2023年中秋节前一天,陈镪均仍和其他“幕后守护者”一起,在打击新型违法犯罪的“无声战场”上忙碌着。
陈镪均,革命烈士陈世豪儿子
3年前,陈镪均顺利通过考试,正式成为一名人民警察。当时,他所在的广州市公安局越秀区分局刑警大队二中队,是其父亲陈世豪生前所在的中队。
时针拨回16年前,2007年7月5日晚上,陈世豪和战友们守候在白云师范门口的公交站旁,伏击流窜作案的犯罪团伙。当晚9时45分,数名在公交车站附近徘徊的可疑男子引起了民警的注意。当一辆公交车停靠站后,3名男子突然上车抢去一名事主的手机,其中一人作案后迅速跳车越过马路中间护栏绿化带逃跑。陈世豪和战友们迅速出击,猛追不舍。
就在陈世豪追上疑犯并将其制服时,一辆路过的小车刹车不及,将陈世豪撞倒。次日凌晨,他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牺牲。同年,陈世豪被广东省政府评授为革命烈士,并被公安部授予“二级英模”称号。
“那时候我才10岁,只懵懂地意识到‘再也见不到爸爸了,他再也不能陪我、给我讲故事了’。”陈镪均说,儿时听父亲讲述的警察故事,让他从小就种下“警察梦”。而父亲的牺牲,更让他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做警察,成为像爸爸那样的人!”
陈镪均在手机里珍藏着童年时期与父母合影的翻拍照片。
16年来,这个愿望从未动摇过。高考报志愿时,陈镪均毫不犹豫选择了公安院校。在广东警官学院侦查系读书时,每逢寒暑假,除了学校安排的大型安保工作实习之外,他还自觉给自己“加码”,前往越秀区公安分局巡警大队、白云派出所实习。
“刚来警队时,带我的师傅就是爸爸以前的战友,也是最好的搭档,从小看着我长大。”在陈镪均看来,选择去父亲生前所在的队伍,既是精神的传承,也是感情的延续。“这份师徒情、战友情是我和爸爸之间特殊的联结。”
平日里,一次次并肩战斗,让他从师傅那一辈刑警的身上感受到当年父亲和他们一起搭档的激情和热血。而大家也时常感慨道,“均仔和年轻时的世豪‘越来越像’。”
时光变迁,广州治安形势大大好转。尽管选择了同一个警队,但民警的工作任务有了新变化。多年前,这支队伍的主要任务是打击盗抢,近年来则主要是打击新型违法犯罪。
抱着不能给父亲丢脸的念头,陈镪均一步一脚印,努力走好从警之路的每一步。2020年7月以来,他共参与侦办大小案件70余宗,协助抓获嫌疑人300多人,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并获评广州公安“新警成长之星”金星。作为分局数据建模团队核心成员,他曾代表分局参加省、市两级公安系统的建模大赛,成绩均名列前茅。
“直到成为一名警察,我才明白守护群众并非易事,也越来越理解爸爸。他是为守护人民群众安全而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是伟大的英雄’。”多年来,陈镪均把对父亲的思念深埋心底。他将两张自己童年时期与父母的合影翻拍后,珍藏在手机相册里。照片中,一家三口的笑容温馨幸福。每当想念爸爸时,他就看一看这两张全家福。
“爸爸是我的榜样,也是指引我前行的力量之源。”在广州警察历史展三楼,仰望着“天幕上的星星”,这个26岁的小伙眼里闪着光:“对于自己喜欢的职业,我是不会‘躺平’的。爸爸能做到的,我也能。我将代替他继续守护这座城市。”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丹羊 通讯员:公新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邱伟荣插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紫凤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慧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