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下午,“湾区共成长——穗港澳青少年中秋诗会”在广州市文化馆(新馆)举行。本次诗会是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广州)青年周系列活动之一,来自穗港澳三地的80余名青少年齐聚诗会共话诗词、共享团圆,传承传统文化,增进人文交流。


(资料图片)

同诵古诗 共赏中秋最美诗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文化馆内,来自穗港澳三地的青少年声情并茂,诵读着一首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诗词。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到辛弃疾的《一剪梅·中秋无月》、徐有贞的《中秋月》,他们以诗词为纽带,传递着穗港澳三地同根同源的文化情感,为现场观众带来沉浸式视听盛宴。

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佳节之一,从古至今象征着团圆和思念。穗港澳三地青少年齐聚诗会,望月吟咏,以吟诵、唱诵、独白等丰富多样的语言形式,共同度过了一个难忘的节日。

“粤港澳大湾区有着同根同源的文化,虽然家中只有我自己在广州过节,但是并不会有太想家的感觉。因为大湾区对我们来说就是共同的家园。”澳门青年李伟杰也参加了当天的活动。他告诉记者,自己从中山大学毕业后便留在广州创业,希望用传统岭南文化元素打造新式潮牌,让更多年轻人爱上传统文化。

广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学生刘子恩来自香港,首次登台参与诗词朗诵的她坦言体验很特别,通过提前对诗词内容做功课,她也得以了解更多关于中秋的文化。“中秋节对我们来说是团圆节,一大家子人会聚在一起吃月饼和赏月,所以我也很期待过节。”

穿越古今 穗港澳青少年传承经典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伴随着朗朗的诵读声,广州市少年宫原创诗剧《同赏一轮月,共叙家国情》《中秋,最美是团圆》《美好人间与月共长》相继上演。三幕诗剧以中秋诗词为蓝本进行创作,借助浪漫自由的穿越手法,通过古今对话的方式,从不同维度诠释中秋这一传统佳节所蕴含的丰富内涵。

青少年们通过剧本创设的情境,在古今自由穿梭,时而与张九龄共赏“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唯美意境;时而与辛弃疾同抒“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的豪情壮志;时而与苏轼齐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福。现场观看的湾区青少年既是观演者也是参演者,在诗会上与苏轼、秋瑾、辛弃疾、徐有贞等众多名士“相遇”,跨越时空界限,交流古今之变,共祝湾区美好未来。

在中秋诗会的尾声,来自穗港澳三地的青少年齐聚,共同制作中秋团圆月饼。在资深糕点师傅亲切的讲解和指导下,青少年们沉浸式体验不同口味月饼的制作过程,学习中秋传统美食文化,深刻感受湾区相近相亲、同根同源的团圆氛围。

三城共读 以书为媒交流交心

当天,广州市少年宫联动香港、澳门青少年服务机构发起“湾区共成长——穗港澳青少年三城共读”阅读交流活动,未来将通过常态化开展阅读书单交换、讲座、沙龙、读书会、城市导览走读等活动,丰富穗港澳青少年的阅读文化生活,为穗澳港青少年提供阅读交流的平台和空间。

“我想为港澳的小朋友推荐《全粤语三国演义》!这本书从《三国演义》原著中精选五十回内容,用粤语方言文字重新演绎,还介绍了粤语俗语、历史知识等内容,能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我想推荐李一冰先生的《苏东坡新传》,苏东坡在面对困难挫折时的乐观旷达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诗会现场,参与活动的穗港澳青少年通过信笺交流的方式,列出阅读书单、讲述推荐缘由、分享喜爱佳句,并郑重地投递到“三城共读同心号”邮箱中,交流彼此的阅读感受。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张姝泓 通讯员 穗团宣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张映武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