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烷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的甲烷浓度增加了一倍多,甲烷加倍所产生的温室效应在全球变暖中贡献约20%。
近日,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毅团队研究发现,2010~2019年热带陆地排放对全球甲烷浓度变化的贡献超过了80%,他们还首次提出海温可用于预测全球大气甲烷变化。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
甲烷增温潜势是二氧化碳的84倍
联合国气候变化格拉斯哥大会期间,中国和美国联合发布了《中美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提到“甲烷排放对于升温的显著影响,加大行动控制和减少甲烷排放是21世纪20年代的必要事项”。
论文作者之一刘毅表示,在20年尺度范围内,甲烷的增温潜势是二氧化碳的84倍。甲烷的寿命仅有8-11年,约为二氧化碳的十分之一,其减排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抑制全球升温过快的目的。此外,甲烷也影响着对流层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臭氧浓度的变化。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最新发布的第六次评估报告(AR6)中,IPCC在预警全球升温的严峻形势外,也首次阐述了甲烷排放控制对减缓气候变暖以及改善空气质量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大气中的甲烷浓度并不是稳定变化的。在最近的20年中,1999-2006年期间大气中甲烷浓度基本没有变化;从2007年开始,甲烷重新恢复了增长,而且2014年以后甲烷浓度的增长速度更快了,“这种不稳定变化主要是由于甲烷源汇收支不平衡造成的”。论文作者之一、中科院大气物理所博士研究生朱思虹说。
朱思虹进一步解释道,甲烷的排放源主要分为煤炭和油气、农业、牲畜、垃圾填埋等人为源和湿地、内陆淡水、生物质燃烧、冻土等自然源。目前研究普遍认为近十几年甲烷的增长是由于排放增加造成的,其中热带作为重要的排放源地,其排放变化会显著的影响大气中甲烷浓度增长率的变化。
甲烷主要是由土壤中的产甲烷菌在厌氧环境下产生,热带降水充足,分布着大量的自然湿地和淡水生态系统,为甲烷菌生产甲烷创造了良好的厌氧环境。论文第一作者、爱丁堡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博士冯量指出,研究数据测算表明,热带每年排放的甲烷约占全球排放总量的60%,在2010-2019年的排放变化可以解释同时期约84%的大气甲烷浓度增长率。
天地一体化新方法填补空白
大气甲烷浓度观测是精确评估全球和地区甲烷排放的关键环节。据刘毅介绍,目前全球地面观测网的观测站点分布比较稀疏,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提供的观测信息十分有限。
“卫星遥感观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点,但是2010~2020年间研发的温室气体卫星受限于观测覆盖范围不足,同时还受到云和气溶胶的影响,数据不够完整。”冯量说。 如何利用现有的观测预报手段预测大气甲烷浓度变化?刘毅说:“这个问题比较困难,目前还是一个研究空白。”
为了填补这个“空白”,研究人员利用日本碳监测卫星甲烷观测数据,结合碳同化模型采用天地一体化新方法。
冯量表示,传统的研究方法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方法,通常是使用观测、统计方法或者地面模型计算单一源的排放。在这个过程中,通常会因为各个研究的重复计算而存在一定程度的高估,同时这种方法还有一定地时间滞后性。
碳同化系统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方法,利用卫星、飞机和地面观测大气浓度信息反推出甲烷的排放总量,这种方法很大程度提高了排放总量评估的不确定性。由于结合了近乎实时的浓度观测信息,可以更加高效地为减排政策提供科学支撑。
在新方法的支持下,研究首次发现,海温变化与南美热带地区和非洲中部在雨季和干季的甲烷排放显著相关。
以南美洲热带地区为例,该地区东北部降水与热带北太平洋和大西洋赤道东部的海温异常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是西南地区的降水与热带北太平洋的海温变化是负相关的。
“这种偶极子结构已经被证实与热带的大气环流相关,降水的变化通过影响土壤含水量进一步影响了甲烷排放的变化,因此当前的海温预测技术可以进一步帮助预测该区域的甲烷排放,” 冯量说。
期待多角度全面评估
2021年,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陆新明在生态环境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十四五”期间,中国控制甲烷排放行动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安排和打算,包括开展甲烷排放控制研究,推动出台中国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加强重点领域甲烷排放的监测、核算、报告和核查体系建设,鼓励先行先试,加强国际合作。
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正在研制新一代甲烷观测卫星,计划开展国际组网观测,再结合无人机以及地面观测网等多平台观测优势,多角度、更全面评估甲烷排放。
“2021年9月发射高分五号02高光谱卫星正在测试阶段,即将提供观甲烷测数据,未来新一代碳卫星TanSat-2和即将入轨的大气监测卫星(DQ-2)将具备高精度高分辨率甲烷观测能力,助力全球甲烷收支评估。”刘毅说。
审稿专家认为,本文使用模型和卫星观测来评估甲烷的区域排放量,重点介绍了对全球甲烷排放贡献更大、对全球甲烷排放变化贡献更大的热带陆地区域。这些地区的排放量与2010-2019年期间的温度和降雨量变化以及海表温度(SST)[GYL1] 变化有关,热带SST和热带甲烷排放之间的这种联系可能为未来甲烷增加提供某种程度的潜在可预测性。本文的结果表明,热带海温模式可能为甲烷排放提供一定程度的可预测性,这可能有助于管理未来的排放。
刘毅表示,目前国际上对中国甲烷排放及其变化问题仍未达成共识。未来,团队将进一步利用多平台观测数据提供更加精确的中国甲烷排放评估结果,为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科学和技术支持。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2-28989-z
甲烷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的甲烷浓度增加了一倍多,甲烷加倍所产生的温室效应在全球变暖中贡献约20%。
近日,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毅团队研究发现,2010~2019年热带陆地排放对全球甲烷浓度变化的贡献超过了80%,他们还首次提出海温可用于预测全球大气甲烷变化。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
甲烷增温潜势是二氧化碳的84倍
联合国气候变化格拉斯哥大会期间,中国和美国联合发布了《中美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提到“甲烷排放对于升温的显著影响,加大行动控制和减少甲烷排放是21世纪20年代的必要事项”。
论文作者之一刘毅表示,在20年尺度范围内,甲烷的增温潜势是二氧化碳的84倍。甲烷的寿命仅有8-11年,约为二氧化碳的十分之一,其减排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抑制全球升温过快的目的。此外,甲烷也影响着对流层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臭氧浓度的变化。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最新发布的第六次评估报告(AR6)中,IPCC在预警全球升温的严峻形势外,也首次阐述了甲烷排放控制对减缓气候变暖以及改善空气质量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大气中的甲烷浓度并不是稳定变化的。在最近的20年中,1999-2006年期间大气中甲烷浓度基本没有变化;从2007年开始,甲烷重新恢复了增长,而且2014年以后甲烷浓度的增长速度更快了,“这种不稳定变化主要是由于甲烷源汇收支不平衡造成的”。论文作者之一、中科院大气物理所博士研究生朱思虹说。
朱思虹进一步解释道,甲烷的排放源主要分为煤炭和油气、农业、牲畜、垃圾填埋等人为源和湿地、内陆淡水、生物质燃烧、冻土等自然源。目前研究普遍认为近十几年甲烷的增长是由于排放增加造成的,其中热带作为重要的排放源地,其排放变化会显著的影响大气中甲烷浓度增长率的变化。
甲烷主要是由土壤中的产甲烷菌在厌氧环境下产生,热带降水充足,分布着大量的自然湿地和淡水生态系统,为甲烷菌生产甲烷创造了良好的厌氧环境。论文第一作者、爱丁堡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博士冯量指出,研究数据测算表明,热带每年排放的甲烷约占全球排放总量的60%,在2010-2019年的排放变化可以解释同时期约84%的大气甲烷浓度增长率。
天地一体化新方法填补空白
大气甲烷浓度观测是精确评估全球和地区甲烷排放的关键环节。据刘毅介绍,目前全球地面观测网的观测站点分布比较稀疏,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提供的观测信息十分有限。
“卫星遥感观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点,但是2010~2020年间研发的温室气体卫星受限于观测覆盖范围不足,同时还受到云和气溶胶的影响,数据不够完整。”冯量说。 如何利用现有的观测预报手段预测大气甲烷浓度变化?刘毅说:“这个问题比较困难,目前还是一个研究空白。”
为了填补这个“空白”,研究人员利用日本碳监测卫星甲烷观测数据,结合碳同化模型采用天地一体化新方法。
冯量表示,传统的研究方法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方法,通常是使用观测、统计方法或者地面模型计算单一源的排放。在这个过程中,通常会因为各个研究的重复计算而存在一定程度的高估,同时这种方法还有一定地时间滞后性。
碳同化系统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方法,利用卫星、飞机和地面观测大气浓度信息反推出甲烷的排放总量,这种方法很大程度提高了排放总量评估的不确定性。由于结合了近乎实时的浓度观测信息,可以更加高效地为减排政策提供科学支撑。
在新方法的支持下,研究首次发现,海温变化与南美热带地区和非洲中部在雨季和干季的甲烷排放显著相关。
以南美洲热带地区为例,该地区东北部降水与热带北太平洋和大西洋赤道东部的海温异常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是西南地区的降水与热带北太平洋的海温变化是负相关的。
“这种偶极子结构已经被证实与热带的大气环流相关,降水的变化通过影响土壤含水量进一步影响了甲烷排放的变化,因此当前的海温预测技术可以进一步帮助预测该区域的甲烷排放,” 冯量说。
期待多角度全面评估
2021年,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陆新明在生态环境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十四五”期间,中国控制甲烷排放行动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安排和打算,包括开展甲烷排放控制研究,推动出台中国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加强重点领域甲烷排放的监测、核算、报告和核查体系建设,鼓励先行先试,加强国际合作。
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正在研制新一代甲烷观测卫星,计划开展国际组网观测,再结合无人机以及地面观测网等多平台观测优势,多角度、更全面评估甲烷排放。
“2021年9月发射高分五号02高光谱卫星正在测试阶段,即将提供观甲烷测数据,未来新一代碳卫星TanSat-2和即将入轨的大气监测卫星(DQ-2)将具备高精度高分辨率甲烷观测能力,助力全球甲烷收支评估。”刘毅说。
审稿专家认为,本文使用模型和卫星观测来评估甲烷的区域排放量,重点介绍了对全球甲烷排放贡献更大、对全球甲烷排放变化贡献更大的热带陆地区域。这些地区的排放量与2010-2019年期间的温度和降雨量变化以及海表温度(SST)[GYL1] 变化有关,热带SST和热带甲烷排放之间的这种联系可能为未来甲烷增加提供某种程度的潜在可预测性。本文的结果表明,热带海温模式可能为甲烷排放提供一定程度的可预测性,这可能有助于管理未来的排放。
刘毅表示,目前国际上对中国甲烷排放及其变化问题仍未达成共识。未来,团队将进一步利用多平台观测数据提供更加精确的中国甲烷排放评估结果,为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科学和技术支持。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2-28989-z
推荐内容
-
全球甲烷增长速率变化:热带排放贡献超80%
-
永久编号52487号小行星有了新名字
-
广州多地举办“鸟节”“爱鸟周”活动
-
我国海浪研究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圣常逝世
-
暴雨蓝色预警继续发布:安徽浙江等局地有暴雨
-
本世纪末美国花粉季可能提前40天
-
男神女神争着代言,上线4年流水超38亿,有钱人为啥爱玩贪玩蓝月
-
从“规模叙事”迈向“利润叙事”,中国制造背后的“天狼”动力
-
“湾区渣男”背后,可能是一个写错受益人的妻子
-
风口有牛:新冠检测概念股!
-
大基建与新能源联合发力,化工板块的春天来了?
-
濒危植物陕西羽叶报春有多神秘?
-
“量子毛发”理论或可解决霍金黑洞悖论
-
RNA分子进化的首个经验证据出现
-
是谁毁了青岛捷能汽轮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白象火了,今麦郎苦了!
-
美联储加息为什么可以收割全世界的韭菜?
-
催生无果后,人口警报“拉响”?专家提出“新方案”,父母都赞同
-
长短视频,握手言和
-
闪耀苍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
“长聘”了咋又考核!是不养懒人,还是缺乏包容?
-
A股掀起分拆上市热潮,分拆上市股明显增加,意味着什么?
-
现阶段有多少资产才能算中产阶级?专家:三个条件满足其一即可
-
短视频影视二创迎来“正和博弈”
-
美联储加息,释放7个信号
-
疫情下的深圳商业:惨淡是真的,渴望重启也是真的!
-
留英中国女生失联19天!最新:15 日曾发邮件
-
20多省份公布2021年常住人口,黑龙江减少46万人,其他省份怎样?
-
数千人正举起“镰刀”,砍向拼多多
-
拒绝日本人投资,1/3员工是残疾人,这国产泡面彻底火了
-
AI视频 | 西塱地铁站要“变身”!22日将启用新换乘通道
-
广州高新技术制造企业:“我们要进入减税降费带来的良性循环”
-
27岁留英中国女生失联19天!独家:3月15日曾给教授发邮件
-
李嘉诚的预测应验了?国内41.5%的城镇家庭,未来将面临什么?
-
关爱听障人士,这场展览将资助听障人士就业创业
-
突发!外卖小哥电动自行车自燃,众街坊接力灭火
-
广州今年3月13日就入夏?有望把最早纪录提早13天
-
“把脉风云 揭秘气象”世界气象日主题活动举办
-
美大型测序计划发布首批10万个基因组
-
谁在保护月球上的冰
-
五彩色系油菜花田间绽放
-
南岳衡山首批春茶采摘忙
-
“由内而外”追踪海洋与大气二氧化碳交换史
-
为了这种超强半导体,他们默默熬了十年
-
广州周三气温骤降,还有中到强雷雨
-
南北两极地区现极端高温天气
-
我国首个地铁北斗定位系统开建 将提供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
-
西塱地铁站要“变身”!后天启用新换乘通道,怎样走更快?
-
来广州图书馆,读懂流动儿童在广州的每一天
-
高原难入眠?专家为你答疑解惑
-
一条清晰的车辙!祝融号火星车向着陆点南侧行进
-
创业12年,卖掉4套房,负债1个亿,刷屏朋友圈的创业者翻车了!
-
一周精选丨春回大地,感谢有你
-
大风+雷雨+冰雹!广州将有较强冷空气后日到货
-
春分节气广州将受较强冷空气影响,气温下降6℃-8℃
-
广州技工院校首次牵手澳门金业同业公会,开展珠宝人才培训合作
-
我国最新癌症数据显示:肺癌死亡居所有癌种首位
-
“低利润”长跑,京东变得越来越重
-
广州启用“科技大脑”受理科技计划项目申报
-
黄宏文:为中国迁地栽培植物“上户口”
-
研究者发现可调控稻米镉积累的基因
-
人勤春来早 春耕时节水稻育秧正当时
-
湖南衡东县桃花盛开村民管护忙
-
海洋原位仪器防生物污损有新招
-
提醒!广州今天有雷雨
-
“红棉平安”,只需10秒!花都区新华街这项防控科技领跑全市
-
花都最新黄码检测点、发热门诊点请收好!
-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首席研究员韩克利病逝,享年59岁
-
青海湖开始进入解冻期
-
西藏那曲市双湖县发生3.6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
我国最新癌症数据显示:肺癌死亡居所有癌种首位
-
纹身针的作用跟你想象的不一样
-
陆林院士:睡个好觉,对健康十分重要!
-
调研显示:玩手机已成影响睡眠质量“元凶”
-
狂砸300亿,万亿“宁王”的关键一战
-
共青团天河区委倡议团员青年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
-
春天的广州,有多少种浪漫?
-
从吃奶到吃肉!我国科研人员首次拍摄到野生豹育儿全过程
-
一场雪暴露了它们的脚印 广西贺州姑婆山自然保护区发现一批珍稀野生动物
-
春分时刻太阳定
-
卖方入狱,买方已经支付的定金如何解决?
-
放着4%至5%的理财不要,多数人为什么偏偏中意2%到3%的定期存款?
-
东莞新房全面进入“4万+”时代?别嗨.....
-
南昌按下暂停键,其实是考验我们家庭的“财务免疫力”
-
专家:房价要下跌27%才合理!央媒8字回应,房价这次真的要降了
-
春分至!全年升温最快时段来了 看哪些城市春风最盛
-
云南天文台发现含活动相接双星的特殊五星系统
-
暴雨蓝色预警!8省市将现暴雨 局地大暴雨
-
美国地质调查局地震信息网:汤加以南海域发生6.3级地震
-
儿童感染幽门螺旋杆菌与成人很不同
-
为什么穷人穷得很稳定,富人却可以越来越富?很多人搞错了答案
-
中国四大方便面龙头:3个被日资控股,剩1个还差点破产
-
李宁狂奔,安踏慌神
-
甩卖价值1260亿资产,李嘉诚“豪赌”英国失败?看看回报就知道了
-
战略调整一年后,斗鱼(DOYU.US)能否迎来下一个“春天”?
-
早参 | 强对流天气来了,下周广东有冰雹;广东多地花卉迎来盛花期
-
AI主播 | 睡眠最晚的广东省平均睡觉时间23:55分
-
广东省2021年度科技企业孵化载体运营评价结果出炉,天河上榜的是……
-
3月21日起,广州市殡葬服务中心现场业务有序开放办理
-
科学家找到了大脑进入梦乡的“钥匙”:你的梦或与多巴胺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