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莹和他引种的陕西羽叶报春。 严涛 摄

盛开的羽叶报春。 张莹 摄

这是1904年由一位德国探险家在陕西秦岭南麓发现的新物种,飘洋过海远赴柏林植物园作为标本展出,并被德国植物学家正式命名,又在“二战”期间毁于战火。近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在它被首次发现的陕西秦岭,再未有人看到过它,植物学家甚至已经宣布了这种植物在野外的灭绝。

2013年9月2日,环境保护部联合中国科学院发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将陕西羽叶报春的珍稀濒危等级评定为濒危。这个忽然出现又莫名消失的新物种,就是发源于陕西秦岭山区的报春花科报春花属两年生草本植物——陕西羽叶报春。

再见已是百年

很多人都知道迎春花,它是众多艺术作品中的常客,代表着万物复苏、大地回春。殊不知报春花的花期比迎春花还要早,而羽叶报春的花期可以早至12月。在整个大地依然被酷寒笼罩时,羽叶报春就用顽强的生命力呼唤着春天。

目前,羽叶报春在全球各地都有广泛分布,并不算是多么稀罕的物种,陕西羽叶报春却是个例外。作为中华地理版图上极具特殊性的存在,秦岭,这座划分南北方的大山,一直以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闻名。陕西羽叶报春多次被发现,都是在以“秦岭四宝”大熊猫、朱鹮、金丝猴、羚牛而闻名于世的陕西洋县。

据有关资料记载,1904年春天,德国探险家Wilhelm Filchner在秦岭南坡发现了一种正在开花的草本植物,便随手采集下来制成标本,并带回了德国。经过柏林-达勒姆植物园的分类学家Reinhard Gustav Paul Knuth的研究鉴定,将Wilhelm Filchner带回来的这株新物种命为陕西羽叶报春(Primula filchnerae),这是植物学界公认的最早的对于陕西羽叶报春的发现和命名。

几十年后,“二战”席卷欧洲,存放着陕西羽叶报春的标本馆也毁于战火,仅剩一张黑白照片和一幅手绘线稿图。自此之后的近百年间,人们再也未见过这种植物,植物学家们认为陕西羽叶报春基本已经灭绝。

然而多年后惊喜又忽然出现,2006年湖北人甘啟良等先后在湖北竹溪、竹山两地再次发现了陕西羽叶报春的野生个体。自德国人在秦岭发现首株陕西羽叶报春已过百年。这个比“秦岭四宝”还要稀少的物种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

成功实现引种

张莹是陕西省西安植物园的高级实验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建立珍稀植物种子库和植物保护工作。他是最早进行陕西羽叶报春保护工作的研究人员之一。“多年来陕西羽叶报春是我们本地植物研究人员心中的一份牵挂。它流落国外又消失百年的故事我们所有人都知道,一直感到遗憾。”张莹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2004年西安植物园在参与秦巴山区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护工作时,就将陕西羽叶报春列为重点考察对象。自从陕西羽叶报春的踪迹在湖北再次出现之后,张莹和他的团队就一直在留意秦岭周边的情况。2017年,佛坪县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在路边看到有一些很少见的植物开花,就采集了几株拿去做鉴定,起初认为是藏报春,后经本地高校专业研究人员鉴定确认为陕西羽叶报春。

“陕西羽叶报春叶缘有裂叶,类似羽毛,并且陕西羽叶报春属于复叶。这是它与藏报春最大的不同点。”张莹告诉《中国科学报》。

张莹在获知陕西羽叶报春在秦岭再次出现的消息后,他立即准备进山进行迁地保育。根据线索,张莹和他的团队奔赴秦岭南麓的洋县,在当地村民的帮助下,终于采集回两株珍贵的陕西羽叶报春野生植株。“当时最早发现的几处位置都已经被大水冲毁,陕西羽叶报春面临着再次灭绝的危险,对其进行抢救性保护已经刻不容缓。”张莹告诉《中国科学报》,他和团队将植株采集回西安植物园之后,由于之前没有太多报春花种群的引种经验,又适逢夏天,陕西羽叶报春不喜高温,不耐移栽,引种并不顺利。

“首次引种出现问题之后,我又到秦岭黑河自然保护区寻找,终于发现了两株已经枯萎的花苞,就立刻采集了仅余的几十粒种子带回植物园播种。”张莹告诉《中国科学报》,他将种子分批次放入实验室的光照培养箱中,模拟发现地的环境展开实验,并保持密切观察和记录,在当年的圣诞节那天,他引种的陕西羽叶报春终于开花了。之后这个种群逐渐繁衍扩大,张莹和团队不断地做实验,室外也小规模引种成功,并且收集了更多种子保存在种子库中。陕西羽叶报春在西安植物园正式引种成功。

未来如何保护

陕西羽叶报春这样一种看似普通的报春花属为何会走向濒危?目前尚没有权威的研究成果验证。张莹解释说,曾有专家认为陕西羽叶报春的种子或许是被蚂蚁之类的虫类当成了食物挖走,所以他收集了很多种子,就是计划测一测其中的营养成分,有没有这方面的可能性。

虽然目前在西安植物园引种成功了,但陕西羽叶报春依然没有摆脱濒危的困境。对于这样一种既有故事又有代表性的报春花,如何像“秦岭四宝”之一的朱鹮那样放归山林回归野化?张莹有自己的规划。

张莹在距离发现陕西羽叶报春不远的洋县某地,寻找了一处合适的位置,开始进行野化实验。“秦岭里的物种非常丰富,我们找的野化位置有多种植物结构,包括次生林、林缘和撂荒地。这三类位置作为陕西羽叶报春回归的第一个实验场所。”张莹将他的这次实验称作“精准回归”,不对原有的生态造成破坏,在自身种群内部实现循环。

张莹和他的团队播种了近50株的陕西羽叶报春,最终实验结果比较令人意外,仅有三株成活,而且都是在撂荒地。“我们这次实验只是个很小的样本,但这个结果值得深思,后期如何总结和用更多数据支撑,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专业人士来参与。”张莹告诉《中国科学报》,他后续还将继续加大实验投入和力度,并搞清楚究竟是什么因素造成了陕西羽叶报春每次成活的规模在不断缩小。

除了做野化回归实验,张莹认为只有发掘出陕西羽叶报春更多的利用价值,才能实现对它的最终保护。“首先是观赏价值,陕西羽叶报春的花朵给人感觉比较放松,不像传统花卉太端庄,颜色冲击力太强。”张莹介绍说,陕西羽叶报春的特点鲜明,与走向大众化商业化的花卉相比,陕西羽叶报春植株比较弱,花杆也偏弱,花色鲜艳,花期比较长,整个植株有些松散,目前并不是很适合推向市场。所以目前张莹也在做新品种,对陕西羽叶报春进行杂交,使其品种更优化。

“其次是科普,让陕西羽叶报春进校园。”张莹说,陕西羽叶报春可以用来做科普的亮点很多。比如种子如何萌发、种苗如何生长、花型差异等。目前已经有多所学校完成了陕西羽叶报春的科普宣传,很受学生们欢迎。

“2021年春天,我们栽种了几千盆陕西羽叶报春,在西安植物园搞了一场花展,影响力很大,很多游客都来观赏,多家媒体也进行了报道。”张莹告诉记者,这次的花展之后,他对于陕西羽叶报春的野化回归更加有信心,也希望可以有更多的人来关注陕西羽叶报春,了解珍稀濒危植物,关注秦岭生态保护。“人们冬季能看到的花不多,陕西羽叶报春在冬季就能开花,这样的特性难能可贵,也给人们带来一种精神的象征,同时也说明秦岭的巨大包容性,是一座动植物宝库。做好秦岭保护和研究,保护好珍稀濒危植物,需要我们所有人的共同努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