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赋十周年之际,傅哲宽在深圳的家中写下此篇回顾。以此回望回去,剖析今天,展望未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从长沙到深圳,投资之路走了20多年。从达晨到启赋,创业大河又渡了10余年。每一次跳跃和变化,每一次赶路或乘船,似乎也找不到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但冥冥之中总有机缘。

人间多少沧桑事,机缘巧合风物成。一晃之间,已经20载春秋。

坦率的看,这一路走来虽不平静但也充实,虽有些琐碎但不枯燥。兜兜转转,我总是在自己甘愿辛苦的地方做事。人生风雨,十有八九。赶路的途中,肩膀被雨水打湿也是常态。

回头看一看,我每一次的选择,都是由衷的、坦诚的。站在启赋成立十年之际,太多感动、太多不易,将这个故事缓缓摊开,我有太多想要表达,却无法尽言的冲动。最终,化成了这篇朴实的回望。

于我,算是一方抒发胸臆的开篇,于同行人,是自观后的再出发,于正在观看的您,是新朋旧友的一次小聚。

故事的起点,还要回到二十年前。

2000年前后,湖南电广传媒为了上市成立了一支上市小分队,团队成员有上市经验、有财务背景,在电广上市后,这支小分队领取了新的任务,从长沙杀去了深圳创业,做一家创投基金。

彼时,市场上流传着“创业板马上要开板”了的声音,大潮之下,海水奔涌,作为其中的一员,我懵懂中察觉了一些情绪、变化。

湖南人骨子里有个特点,敢为人先。我作为这只小分队的成员,在刘昼总的带领下,一起去了深圳。稀里糊涂的闯进了这个行业,开始了一段创投之旅。

事实上,当时中国市场的本土人民币基金没有逻辑、也没有方法论,都是野路子。企业家也不懂创投,我们上门投资,企业家还会怀疑我们是骗子。整个社会对创投的理解都非常懵懂。

就这样,中国本土创投机构苦熬了十年,才等到了创业板的开闸放水。当时,我们也有一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精神,就这样挨了下来。纵观整个行业,2005年的时候,同行的本土机构从一两百家,淘汰到了十余家。也就是这十余家存活下来的机构,成为当前行业的翘楚。

人生之路,最难的就是坚持学习、坚持成长。

于我自身而言,从投资经理,到部门主管,到总监,再到副总裁,最后成为合伙人,一路跌跌撞撞成长,也摸索出一套自己的投资方法论。我伴随着创投行业的发展壮大不断学习,摸着石头过河。

在达晨阶段,我投出了12家上市项目,圣农发展单项目利润过10亿,创造了当时内部的回报的记录,算是为老东家的发展,作出了一点自己的贡献。

比如圣农发展这个案例。

当时的中国农业还处在一个非常传统的阶段。农户养鸡,然后由当地公司收购并且屠宰最后批发。但看到圣农的时候,企业已经进行了工厂化的大规模养殖,实现了初步的自动化。这个项目让我看到了传统产业升级的机会。

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是,当时刚好是禽流感爆发,内部在投决的时候也有些犹豫,是否要在这个节点,投一个农业、还是养鸡的项目。在我的执著推动下,我们还是投资,并多轮下注了这个项目,最终也实现了高额的回报。

此后,我又主导投资了做“鸭生意”的煌上煌,被同行业戏称“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不过,正是通过这些看似零散赛道中挖掘而出的项目,让我对传统行业升级的机会有了一些感触,也摸到了一些门道。在我看来,互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定会向各个行业渗透,按照现在的逻辑叫“产业互联网”。

也就是在这个时间前后,我自身的投资之路,在外界的变化下,也遇到了一些瓶颈。

从个人角度看,我希望能抓住产业互联网的早期机会,但彼时,人民币赛道所关注的重心并不在这一领域,我自己也觉得非常疲惫。一方面,这种项目都是大规模烧钱的,且没有尽头,想要推动决策很困难,另一方面,当时我们的基金规模开始放量,投资偏向于中后期阶段,但我个人擅长在早期阶段。

前路莫展,思绪久困。

考虑良久,我还是决定离开,并创立一家能按照自己逻辑进行投资的机构。

故事的第二章,我创办了启赋,可以说,我选了一条最艰难的路。

从阶段上看,选择了天使。但2013年前后,刚刚结束PE狂潮,市场上参与者的关注点主要还是在中后期,或者VC阶段。这时候投早期很难。

从赛道上看,选择了产业互联网和新材料,都很冷门。这与我过去所投的赛道有不小的区别,很多人问我“老傅,你以前投实体产业,现在搞互联网,能行吗?”坦率的说,当时,我哪怕搞个农业基金,做个5-10个亿规模都没有那么艰难。

人民币基金去投互联网和新材料,在当时,就相当于以击石。

最开始,还是我的两个同学出资,支持了我三只基金的成立。不过,也正是这三只基金获得了丰厚回报。包括高途、泡泡玛特、航天宏图这样的明星项目都出自早期的这几只基金。

也就是通过这种小规模基金,启赋小步快跑的慢慢启动。早期十几只基金,每只1亿以内规模,回忆当时,我每天不是在募资,就是在募资的路上。

本来以为自己做投资就能顺心如意了,结果事与愿违。就这样坚持,2014年拿到了中关村引导基金这样机构化的钱;2015年和诺亚这样的渠道方合作;2018年彻底转向机构化募资。

在以个人LP为主要方向的时候,每天压力很大。我尽量不将这种压力传递给团队,实际上,每每到了夜晚,总有个人LP给我发微信、打电话,那时候我的手机都不敢关机,怕别人以为我失联了。

最艰难的时候就是2018年,对我而言,这是黎明前的黑暗,暗到伸手不见五指。

到了2018年,启赋已经成长了5年时间,但是没有一个IPO项目,每年年底,看着同行们宣布IPO数量再上新高,说无动于衷是不可能的。

直到第二年,我们终于等来了第一个IPO——高途。

但说到这个项目,也是糖里面有玻璃碴。虽然项目上市了,我们也收获了账面高额的回报,但没想到转过年就开始被做空。一次做空、两次做空,谁也没想到,被做空16轮。

LP们已经沉不住气了。最关键的是,他们中一部分人投到了暴雷的引火线——瑞幸。这导致,此后一丁点风吹草动都会让紧绷的神经点燃。

我们内部也很纠结,到底要不要坚持?没有人掌握未来的答案。我和顾凯开了很多次讨论会,最后还是选择相信和坚持。只要做空失败,就会逼空行情,那才是赚大钱的时刻。

但LP不相信,他们敏感的神经已经禁不起一丝丝挑拨。更遑论十余轮的做空报告。可以说当时的每一天,都有LP给我打电话,有人讲道理、有人搞骚扰、有人进行技术分析,压力最大的时候,我都睡不着觉。但我还是顶住了压力,最终这种坚持,为我们带去了更多真金白银的回报。

自从高途这个项目上市后,我们似乎也走上了一路坦途,到了一个暴发的临界点,此后航天宏图、泡泡玛特、精智达等天使项目接连IPO,都赚到了良好的回报,我终于松了一口气。

但自省的看,之所以把自己和团队逼到这个境地,主要是我太一根筋了,没有配置不同阶段的项目,全部压在天使早期轮上。但如果让我重新选择一次,我还是会给出一样的答案。

这是我们核心差异化的内核。我内心始终认为,不能永远只跟着别人的脚印行走。我选择不拥挤的小路,但无人区奔跑,也会心慌,但不要怀疑自己,继续走下去。

相比于创业的时候,今年的创投市场更加错综复杂难以应对。对明天的把握也更艰难。

我们的大逻辑是,在一个大的上升趋势中进行选择,比如新材料。我们认为,中国的制造业不可能永远处在低端加工的状态,本土市场对新材料的需求也不可能永远依赖进口。中国制造业势必会从低端走向高端,这是一个长达十年、二十年的投资机会,也是一个从冷门逐渐热门的方向。

产业互联网的逻辑也是如此。如今的数字化浪潮滚滚而来,我们看中的就是未来的机会。我们只需要在早期介入,然后随着不断成长的行业共赢。现在,很多投资人才刚刚进入新材料赛道,但是我们已经进入了回报期。这也佐证了我们十年前的选择。

我创业的时候,市场将我们归纳为VC2.0中的一员。但从当时的境况看,我们算是基础比较差的,而如今,我们能够成为主流机构的一员,这与当初对阶段的选择、对赛道的选择有着很大的关系。

创立启赋之初,我也定了一些目标,这些目标也已经逐一实现,对我而言,策略定下来,然后坚持下去,就足够了。

启赋发展到今年,一直非常低调。我们去各地募资,很多人甚至不知道我们有如此好的业绩。甚至有一次,一家国家级基金不敢置信的跟我说:“你们业绩这么好?我们可是要做详尽尽调的。”

启赋船行至今,已经完成了早期的积累阶段,逐渐到了中期稳步发展的节点。站在十年的门槛上,我们也制定了更新的目标。

我们的核心就是,不断的提高胜算。

为了保持好业绩,我们需要不断的自我复盘,每一只基金都要投出好项目。而想要每只基金都有好项目,需要有一套支撑体系。天使投资不能靠天吃饭,风控、投后都要做到位。

我们并没有什么独家武功秘籍,只是不断的坚持我们的策略。

从一个投资人到创办一家机构,身份的转换,让肩上的负担也更重,以前我只需要专心投资,现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不断琢磨。只要你不金盆洗手,那每天都在募资。

这场投资之路,也是一趟创业之旅。归根究底,还是人。机构想要做大,还是要有一帮靠谱的兄弟们一起往前冲,想要留住人才,第一、先给他们一个事业平台,第二、更好的跟投机制,第三、优秀的奖励机制。

很多人说我没有管理风格,我个人感觉就是四个字,无为而治。我试图也一直努力创造一种比较宽松的环境,每个人靠自驱力前进。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启赋十周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我们有过挣扎、有过艰辛、有过开心、更多是坚持和努力。

总结过去十年,感悟良多。从湖南马栏山的坡头出发,到深圳这湾浩瀚水域,

我们用自己的步伐丈量岁月,在投资这条远路上不断前行。

思难诉,口难开。唯有坚持差异化、坚持做时间的朋友。

千言万语,唯一句,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2023年10月17日

傅哲宽书于深圳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