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四次冲击IPO的东软熙康终于如愿,作为东软集团分拆出来的公司之一,能否为软件教父刘积仁及东软集团分摊压力,成为了市场的期待。
27年来首次亏损的东软集团,正在求变。
(相关资料图)
9月28日,东软集团分拆出来的东软熙康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软熙康”)正式登陆港交所,收盘跌43%,市值23亿港元。
作为刘积仁的又一步大棋,东软熙康无疑承载着诸多“野望”,同时,这也为软件教父进一步打造上市公司集群添砖加瓦。
东软熙康上市首日跌43%
9月中旬,两年内四次递表的东软熙康终于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公司于9月18—21日启动招股,拟全球发售约1.34亿股股份,每股定价4.76港元-5.91港元。
28日,东软熙康正式登陆港交所,不过首秀失利,开盘破发,随后股价一路下滑,收盘跌43%,市值不到23亿港元。
东软熙康成立于2011年,目前主要有四大业务板块,包括云医院平台服务、互联网医疗服务、健康管理服务及智慧医疗健康产品。健康管理服务及智慧医疗健康产品是支柱业务。
股权架构上,除了东软控股,中国人保持有14.41%、弘毅投资(联想控股)通过景建创投持有12.24%。
从业绩来看,东软熙康三年营收增速放缓,亏损却逐步扩大。2020-2022年,营收分别为5.03亿元、6.14亿元、6.87亿元,净亏损却录得1.99亿元、2.95亿元、2.43亿元,三年总计亏损约7.37亿元。
东软熙康解释称,公司仍处于变现的早期阶段,并继续产生大量的销售及市场推广开支、研发开支及行政开支,特别是雇员福利开支、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开支、物业、厂房及设备折旧、使用权资产折旧及短期租赁开支,这是相对固定的成本。
现金流压力也随之加剧。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分别为-1729.80万元、-8338.4万元及-7382.8万元。此外,公司分别录得负权益或净负债1.3亿元、2.67亿元及4.46亿元。
公司也在招股书中提示了资金风险:未来可能会有净负债状况,可能会限制公司用于经营的营运资金或扩张计划的资金,对业务、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在分拆引资时,东软集团公告蹭附注了一份“对赌协议”——若东软医疗和东软熙康在签订第二次交割日后的六年内若未能上市,投资方可根据协议约定,要求东软集团按照每年8%的复利回购股权。
这意味着,无论是东软医疗又或者是东软熙康,都必须在2022年9月前完成上市进程,否则就要对股东进行赔偿。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东软集团对投资者提问的回复,东软医疗早在2019年就已取消了对赌条款,这也让其“逃过一劫”。
“软件教父”刘积仁
作为上市公司实控人,刘积仁在资本市场的名声更为响亮。
刘积仁,1976年起在东北工学院应用计算机专业就读本硕,1986年赴美留学,成为中国首个计算机应用博士,一年后回国于东北大学(东北工学院)计算机系任教,33岁成为中国最年轻的教授,被称为“软件教父”。
1991年,其牵头成立东软集团的前身东大阿尔派,由东北大学占股51%。1998年,东北大学由冶金部部属变更为教育部直属,5月,东北大学软件中心将其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转让给东北软件集团。
截至2010年底,大股东东北大学产业集团持有市值34.70亿元,员工持股平台作为第二大股东持有市值33.81亿元,阿尔派持有市值27.47亿元,宝钢持有市值19.54亿元。
2011年3月,员工持股平台更名为成都慧旭科技,在法院裁定强制清算后,刘积仁共计持有上市公司716万股,占上市公司股份的0.58%。
同年11月,刘积仁博士联合地产富豪孙荫环的亿达控股共同出资成立东软控股,作为东软系的核心持股平台。
经过连续多年的腾挪,东软控股从东软集团原股东东北大学科技产业集团、日本阿尔派电子手中收购股权,并通过二级市场增持,逐渐成为东软集团第一大股东。
如今东软医疗、东软熙康的实控人已由东软集团转变为刘积仁控制的东软控股。控制东软集团之外,东软控股又先后控制东软集团原子公司东软教育、东软医疗、东软熙康。
股权架构上,刘积仁在东软控股持股40.48%,为第一大股东;中国人寿持股25.59%,为第二大股东。
目前东软已然成为触达智慧城市、医疗健康、智能汽车互联、企业数字化转型、国际软件服务等众多领域的集团。
自集团成立以来便带领集团布局软件与制造,此后更是进入医疗设备领域, 而上市后分拆和MBO成了东软集团资本运作的核心,当前公司已无实控人,刘积仁在集团的股权比例仅为1.99%。
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东软集团也在不断更新生存法则,为此不断收购新的公司,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如收购东北大学影像中心进军医疗板块、收购Sesca Group Oy其旗下从事高端智能手机软件开发业务的Sesca Mobile Software Oy(MSW)、Almitas Oy(Almitas)和Sesca Technologies Srl(SRL)三家子公司100%股份,进军高端智能手机软件开发。
东软系分拆“减负”
作为“中国软件第一股”,东软集团的股价也曾在今年AI概念中顺势上涨。
但从业绩层面看,集团显然正面临“中年危机”。2022年录得上市27年来首次亏损。
据悉,东软集团面向国际市场的业务占据了公司营业收入的20%以上,因此汇率波动在一定程度上持续影响其收入和盈利水平。报告还指出, 公司在2022年度计提应收账款坏账损失、合同资产减值、其他应收坏账损失和存货跌价损失等减值准备金额合计约1.83亿元,从而使得公司2022年度合并报表的利润总额减少了约1.83亿元。
事实上,公司在2019年和2020年已连续两年扣非净利为负, 2021年公司非经常性损益达到了11.38亿元,而2022年仅有1.87亿元。
公司表示,非经常性损益之所以这么高,是因为旗下东软睿驰不再并表,同时确认投资收益,税后收益合计为9.3亿元,而上年公司未有此类事项。
22年三季报显示,东软集团的商誉为1565万元,随后一个季度,集团将自身商誉降至623万人民币。目前,东软集团商誉仍为623万人民币。
另一方面,东软集团2022年末的资产负债率达到历史新高,首次突破50%,达到50.66%,相较于2021年上升3.43个百分点。
公司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金额在2022年末仍高居不下,达15.55亿元,同比增长超过45%,占公司净资产近17%。存货风险也引人关注,截至去年末,公司存货规模高达54.52亿元,创历史新高,占公司净资产近六成。
或为消弭负债压力,东软集团近年来积极谋划子公司分拆融资。
刘积仁表示,将进一步打造上市公司集群,以此为基础,运用好资本市场,构建企业发展的新生态。因此,东软医疗、东软熙康、东软望海、东软睿驰等一批创新公司细分赛道的子公司则承担起整个集团兴衰的重任。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将业务条线不同的子公司拆分出去,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运营效率,融到更多资金。但若将来东软集团核心子公司全部拆分出去,上市公司将“空心化”。
2011年,主营业务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东软教育率先从东软集团剥离,历经十年发展, 2020年9月在港交所主板上市,成为东软系第二家上市公司,东软熙康赴港上市后刘积仁便手握三家上市公司。
2014年,东软医疗、东软熙康陆续从东软集团剥离,并引入威志环球、高盛、通和、东软控股等外部投资者,筹备独立境外IPO。此后,东软旗下国内最大医院ERP软件(HERP)供应商望海康信,也开始推进独立上市。
最新进度上,东软医疗已连续三次在港交所递表;望海康信拟冲击科创板IPO,已完成第三期上市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