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2018年以来,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北京市基金)以重点研究专题项目形式,高强度支持数学、物理等重点基础学科及相关交叉学科,旨在“突出学科交叉,支持前沿探索,聚焦卡脖子问题,服务北京发展”。

据介绍,重点研究专题项目主要资助45岁以下的年轻科研人员,资助强度150-300万元/项,是北京市基金资助体系中财政资金资助强度最大的一类项目。

五年来,首批结题的16项北京市基金重点研究专题项目,在实施期内取得了一系列优秀成果:构建出高效人工智能模型用于胃癌分型分期及化疗和免疫治疗效果的预测;实现晶界面变形行为的原子层次动态表征与测量;设计并优化辅助冷冻电镜成像的可控DNA三维骨架,为利用冷冻电镜研究生物膜环境下的蛋白结构、功能、相互作用与调控机制提供全新的思路……共计发表SCI论文741篇,获得专利授权33项。

据了解,北京市基金持续优化科学问题凝练机制,邀请知名专家围绕北京优势领域和发展需求,体系化布局“数据与科学感知”“物理量表征及测量”等领域,推出一批促进交叉融合的优先资助方向。同时,北京市基金以项目统筹课题实施,以指南引导交叉合作,遴选优秀年轻科研人才,打破学科壁垒,激发年轻人才创新潜能,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交叉团队,提升了北京在基础研究中的核心竞争力,为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中国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特别是在一些前沿和关键领域,我们还需要加强自主创新,提高原创性和影响力。”中国科学院院士彭练矛希望,北京市基金能够继续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人才为本,以质量为标准,以创新为目标,不断加强基础研究的战略布局和投入,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有效衔接,推动北京市自然科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获得资助的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马仁敏表示,北京市基金为科研人员专心攻关领域内关键核心技术和基础研究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和支持;给予青年科研人员极大的信任和支持,促进了青年科研人员的成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