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贫困与减少排放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两大重要挑战。传统认识认为,这似乎是一对矛盾体:消除贫困意味着需要增加生产和消费,这同时带来大量的碳排放。

近日,《自然—可持续性》杂志发表了来自荷兰格罗宁根大学教授克劳斯·胡巴塞克(Klaus Hubacek)和单钰理博士团队的最新研究。研究表明,实现联合国“在世界各地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的可持续发展目标(SDG1),即让超过10亿人摆脱贫困,由此带来的全球碳排放量增加不到1.6%-2.1%。研究认为,为了同时实现全球减贫目标和气候目标,高收入国家需要大幅减少排放。

2015年,联合国发布了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其中的第一个目标是“消除世界各地一切形式的贫困”。同一年,《巴黎协定》签署,目标是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2摄氏度。“我们能否在控制碳排放的同时让数亿人脱贫?同时实现SDG1和《巴黎协定》等气候变化目标?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量化全球生产消费和碳排放之间的复杂联系。”单钰理告诉《中国科学报》。

在过去10年中,学者们基于消费收入和支出数据做了系列研究,但诸多研究的数据仅覆盖十分之一的人口,或数据精度不够,无法对不同国家、不同消费群体的碳足迹进行详细量化。

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采用来自世界银行的消费数据集,涵盖116个不同国家的201个不同消费组,利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方法计算不同国家和消费组的碳足迹。这里的碳足迹包含来自家庭、政府部门通过消费、各类生产过程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

研究发现,不同国家的人均碳足迹有较大差异。发达国家的平均碳足迹最高,其中卢森堡最高,人均排放超过30吨二氧化碳;其次是美国,人均排放14.5吨二氧化碳。撒哈拉以南的低收入国家的人均碳足迹最低,马达加斯加、乌干达、埃塞俄比亚和卢旺达等国家的人均排放不到0.2吨。

研究还发现,全球前1%最富人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后50%的贫困人口的排放量还要大。全球每年排放数百吨的二氧化碳,而大多数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每年的碳足迹小于1吨。如果全球超过10亿人摆脱贫困,其所导致的全球碳排放量仅增加1.6%-2.1%或更少。不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国家的碳排放增量会高一些,最多或将翻倍。

“消除贫困、提高生活福祉而产生的消费对全球碳排放的影响几乎微乎其微,因此我们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应有更大包容性和更多理解。与之相对,发达国家具有更大的减排空间,其居民需要转变生活方式,朝一个更低碳更绿色的方式去转变。”单钰理表示。

该研究为全球、区域和国家层面上,了解基于消费指出的碳足迹和碳不平等提供了新的视角。不过,为了揭示当前不平等的全部程度,需要强调更多的驱动因素,如不平等的话语权和不可持续的投资。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893-021-00842-z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