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广东省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广东省林业局、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在广东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联合举办第26个世界湿地日广东省宣传活动,今年的主题是“珍爱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活动上,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发布了全球新物种--海珠珐轴甲,该新种于2021年12月1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Biodiversity Data Journal》上,由于在海珠湿地发现,因此以“海珠(haizhuensis)”为其种名,属名为“珐轴甲(Falsonnanocerus)”,命名为“海珠珐轴甲(Falsonnanocerus haizhuensis)”。
一只看似平平无奇的昆虫,其实是新物种
“2021年6月9日,我们团队于海珠湿地自然学校内通过飞行阻拦器的方法,采集到一头珐轴甲标本。”海珠湿地自然学校自然导师朱江是这次新物种的发现者,他说,珐轴甲是拟步甲科,窄甲亚科,轴甲族下的一个属,此前拥有13个已知物种,首次发现于非洲,但其主要分布在南亚及东南亚。“根据我们的研究,包括对比存于法国及日本的物种标本,采集到的这头标本是一个从未被描述过的新物种,目前仅有这一头产于海珠湿地自然学校的标本。”朱江将该次发现的新物种,在2021年12月1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Biodiversity Data Journal上,并且以海珠为其赐名,命名为“海珠珐轴甲”。
右为海珠珐轴甲发现者朱江
通过解剖,海珠珐轴甲比近似种泰国珐轴甲不仅有着更小的体型,同时在前胸背板和咽部的刻点、前胸腹突的长度和形态上都有比较明显的差别。
“当时在自然学校园区日常监测过程中,学教部门的陈文婷(阿树)在园区布置的飞行阻拦器中挑出了这一只看似平平无奇的昆虫,仅有6mm长,并将它交给了我。”说起最初的发现过程,朱江说,这是自然学校的一项制度,员工轮流进行园区的物种日常调查和监测,而他主要负责监测方法的制定,并对数据进行整理与核验。“现在我们自然学校4000m2的范围内,已经鉴定出了超过350种生物,记录的种数超过420种,这仅仅是一年的数据。”
经过采集和分析,朱江仔细研读了历史文献后和观察模式标本的形态,最终确定这次发现的是一个新的物种,并且将发现论文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Biodiversity Data Journal》,新物种命名为“海珠珐轴甲(Falsonnanocerus haizhuensis)。
“此次发现的昆虫新物种,只是奇妙自然的冰山一角。”朱江说,这次新物种的发现,让我们更加清楚,其实我们对自然远未了解,近在我们身边,仍有很多有趣的生命有待发现。他说,观察自然,是有趣的,有意义的,是值得一试的。从观察身边的一草一木一鸟一虫开始,认真地做好记录,积累下来便是一笔可观的数据。“只要具备足够的专业素养,也能为我国野生动植物研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公民科学家的出现与发展创造良性土壤。”
广东4处国际重要湿地发布履约宣言
据了解,今年是我国加入《湿地公约》30周年,《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将于今年11月在武汉举行。活动现场,广东4处国际重要湿地负责人就国际湿地公约履约达成共识,共同发布履约宣言。同时,活动向2021年通过验收的国家湿地公园授牌。活动现场以宣教展板、成果展示、互动游戏和发放宣传资料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向群众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和湿地保护成效,增强全社会湿地保护意识。
近年来,广东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不断加大湿地保护修复力度。目前,全省共有4处国际重要湿地、2处国家重要湿地、13处省级重要湿地,湿地总面积约2630万亩,红树林面积约18万亩,占全国红树林总面积的42%。涌现了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等一批积极推动湿地保护修复,助推当地经济社会绿色高质量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共享绿色空间的典型。近日,广东省出台《广东省湿地公园管理办法》,明确了湿地公园的概念、建设原则、分级管理、建设条件、审批程序、机构职责以及湿地公园调整、撤消等内容,为我省科学开展湿地公园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法规依据,进一步推进我省湿地公园建设和管理工作迈上规范化、科学化的新台阶。
接下来,广东省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在全面推行林长制中落实湿地保护工作责任。全力抓好湿地资源监督管理,大力推进红树林保护修复。不断完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推进落实湿地分级管理。高质量推进湿地公园建设管理,打造一批具有岭南特色的示范性湿地公园。科学开展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努力提升湿地科技宣教水平,努力形成全社会保护湿地的良好氛围。
今日活动上,海珠国家湿地公园还与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共同签订“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协议。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全杰 通讯员 林荫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全杰 通讯员 林荫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王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