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地球上绝大多数植物都能自立更生,可有些被子植物偏偏能够“好吃懒做”,过着“躺平”的寄生生活。

理解寄生植物的演化历程及生活机制,对探究物种起源、万物生长有重要意义。

9月21日,《自然—植物》在线发表了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等单位,合作完成寄生植物蛇菰的基因组解析,揭示了其独特形态和神奇生活方式背后的机制。 

“好吃懒做”的寄生植物典型代表

如果在森林中的某个角落偶遇蛇菰科植物,你很可能会将它们误认为是蘑菇。“蛇菰(gū)科植物是全寄生植物的典型代表之一。”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欢告诉《中国科学报》,与蘑菇相似之处在于,蛇菰科植物也是异养的。不过,蘑菇属于真菌类,而蛇菰是一种高等植物。

人们把那些利用无机物为营养可以自己合成有机物的生物统称为“自养型”,而那些不能自己合成有机物的生物则为“异养型”。例如绝大多数的植物都是自养的,而动物都是异养的。

被子植物中进化出了至少12类(近5000个物种)“好吃懒做”的寄生植物,它们寄生在其它植物上,从中偷取营养,也属于“异养型”。其中一些保留了光合作用能力,被称作半寄生植物;另一些则完全丧失了光合作用能力,被称作全寄生植物。

蛇菰的形态经历了严重的退化,缺乏正常的根、茎和叶组织,主要的营养器官是根茎,花序从根茎中伸出,而根茎的另一端与寄主植物的根相连。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