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高精度时间传递与精密测定轨研究室党支部已经连续两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先进基层党组织的荣誉,支部书记李伟超在接受采访时一直强调,这份荣誉不仅属于现在的研究室党支部,作为前身的测量与定轨研究室党支部也功不可没。

“我们党支部去年9月份才成立,之前一直与时间频率测量与控制研究室属于同一个党支部,2022年‘四强标兵党支部’的荣誉也是我们共同获得的。虽然现在分成了两个党支部,但荣誉属于数年来一起并肩奋斗的每一位支部成员。”李伟超说。

党建引领科研,“谈心谈话”是个好办法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高精度时间传递与精密测定轨研究室党支部一直把“抓好党建促科研”作为支部工作的主线,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特色鲜明、作用突出的科研型党支部。“我们一直争取把党建工作融入科研攻关的全过程。”李伟超说。

党支部始终坚持党建和业务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党建工作紧密围绕研究室主要研究方向、研究工作展开,服务、支撑好科研工作,确保更多的科研成果产出。

李伟超坦陈,前些年部门研究室安排的工作,也会有应付了事的情况。自从他担任研究室副主任、支部支委、支部书记以来,一直在努力建设一个“温暖的研究室”,人心的问题解决了,很多工作上的问题就不是问题。

“‘谈心谈话’真的是个好办法!”李伟超说,当支部同志们遇到各种困难,作为党支部书记,可以通过“谈心谈话”了解年轻人的困惑,帮忙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帮其规划未来职业发展方向;通过“谈心谈话”了解中年党员同志职业困境、生活难处,并尽量提供帮助。“就算有的事情帮不上忙,但总可以说点暖心话。”;通过“谈心谈话”了解老同志身体情况、家庭困难,并尽量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通过长期的“谈心谈话”,研究室环境比前些年温暖得多,也进一步推动了科研工作的进展。

近些年,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高精度时间传递与精密测定轨研究室党支部紧密围绕国家各项重大需求,解决突破了高轨卫星转发式测定轨系统、iGMAS全球跟踪网、数据中心、分析中心建设、UT1自主测量及宽带VLBI网、低轨卫星高精度轨道及钟差测定等多项国内首创自主技术问题,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为我国导航领域、星网工程等多个重大项目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榜样就在身边

刘娅是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时间频率测量与控制研究室副主任,之前一直是测量与定轨研究室党支部的党员。她觉得在支部里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一件不需要专门提及和动员的事情。“每个人似乎都有这样的念头,就是我要更积极更主动地去做一些事情。”刘娅感慨道,尤其面临困难时。

一次,在三亚执行任务遭遇了台风天,为了避免研究室的户外天线遭到台风破坏,党支部的同志们毫无惧色,纷纷主动请缨去现场处理。谁知,一位年轻党员早已冒着大风暴雨到达现场,并攀爬到高处,对价值不菲的天线设备等进行了保护处理,避免了更大的损失。刘娅说:“我们不鼓励大家的冒险行为,但这种愿意为科研工作作出奉献和牺牲的精神时刻在支部每位党员身上闪现。”

王侃是高精度时间传递与精密测定轨研究室党支部一名年轻的预备党员。7月初,她带领两名同事出差参与重庆的星网测试项目。由于工作场所偏僻、住宿环境简陋、每天处理海量数据常常加班到凌晨,王侃开始出现咳嗽的症状,病情日益加重。尽管同事劝她去检查,但王侃却不愿意离开岗位。项目工程师邹德财知道情况后,马上安排王侃的学生“强行”带她去医院拍片子,诊断结果显示,很可能是肺炎。

李伟超立刻给王侃打电话,要求她马上回西安看病,但王侃还是放心不下工作。“我劝她,干工作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立刻安排其他人去重庆,把王侃‘逼’回来先看病。”李伟超说。关于这件事,李伟超也曾在支部群里发过感慨:“虽然我们不鼓励这种牺牲个人健康的工作模式,但是王侃、苏行、刘嘉伟的工作热情,确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我们这几年一直在学习科学家精神,有些人觉得这离我们有些远,但是我们要学习的科学家精神,我们身边就有,年轻的、美丽的、鲜活的科学家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应该向她们学习!”

能有这样自觉自愿的奉献精神,与高精度时间传递与精密测定轨研究室党支部平时就注重发挥党员骨干的示范带动作用密不可分。

在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重大任务攻关中,高精度时间传递与精密测定轨研究室党支部通过成立或鼓励党员参与“授时中心转发式PVT党员突击队”“921空间时频工程党员突击队”,引领支部党员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攻坚突破,并开展“党建引领,岗位建功”活动,推出先锋行动之“每月一星”,将在科研工作中表现积极的同志树为典型。测量与定轨研究室党支部支委薛艳荣研究员告诉记者,推出“每月一星”后,每个月支部都会在工作群里对优秀党员事迹进行展示和表扬,这些鲜活的案例让大家深受鼓舞。中心党委委员、联合支部书记杨旭海说,高精度时间传递与精密测定轨研究室党支部的这些举措在重点科研项目、重大课题攻关等工作中对党员的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做到了让“党旗在科研一线高高飘扬”。

弘扬老科学家精神,以国家需求为先

高精度时间传递与精密测定轨研究室党支部一直重视学习老科学家和身边优秀科学家精神,“这样对大家的触动更大!”李伟超说。党支部多次在主题党日活动中,邀请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的科学家讲述科研经历。

陕西天文台(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前身)原台长、杨旭海和李伟超的导师李志刚就是演讲者之一。上海出生的他,1968年从南京大学天文系毕业后,来到偏僻落后的陕西蒲城,作为最初创立授时中心前身的23位大学生之一,在山沟里从事改造中星仪的工作。50多年来,李志刚的研究方向一直在变,因为国家和单位的需求一直在调整。他曾说过:“单位哪个方向需要我,我就往哪变。”上世纪九十年代,为了国家需求,50多岁的李志刚从天文转到卫星通信领域,几乎从零开始,但不懈的努力很快就让他成为这方面的专家。在工作期间,他为中国时频事业的发展包括世界时测量、卫星双向时间传递、卫星精密测定轨等方面工作做出了杰出贡献,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和业务骨干。

授时部短波台原党支部书记尹德龙也曾在讲台上作“326精神”主题党日报告,回顾短波台建设初期的艰难过程。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大学生们,都是天之骄子,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完成任务,住在渭北高原的农村窑洞和仓库里,自己种地种菜,自己挖沙子背水泥……如今,回忆起当年的艰苦岁月,尹德龙依然会坚定而无畏地说:“能够参与这样的重大工程,是无比自豪和光荣的事情,那些困难不算什么!”这样的拼搏精神同样让支部同志们深受触动。

在老科学家精神引领下,又有新鲜血液持续被吸纳。在高层次人才、科研骨干中发展党员,一直是高精度时间传递与精密测定轨研究室党支部工作的亮点。吴元伟研究员就是中心从海外引进的优秀人才之一,他一开始入党积极性不高,李伟超就主动邀请他参加支部活动。慢慢地,吴元伟的观念发生了转变。“入党这件事情跟我想的不一样!”吴元伟说。因为他发现党员同志们觉悟都很高,也都是各个部门的先锋模范,代表着最先进的群体。很快,吴元伟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在他之后,还有两位骨干科研人员也表达了入党意愿,并递交了申请书。

通过这些方式,李伟超把支部的党员同志凝聚在了一起,锻炼着支部面对各种困难挑战时的能力,从高层次人才的激励到老一代科学家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李伟超把支部打造成了真正的战斗堡垒。“拼命地培养同志们,让他强大到足以离开;拼命地对同志们好,好到让他们不想离开。这就是我一直以来的努力方向。”李伟超说。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