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专业跟着产业走、教学围着市场转,福建泉州推动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共生共荣——(引题)


(资料图片)

产教融合,从“一头热”走向“两头甜”(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陈曦

近日,来自福建泉州轻工职业学院“百宏职业启航班”的18名2023届毕业生,正式入职同处晋江市的福建百宏集团有限公司。“校企合作10年来,目前学校有142名毕业生在百宏集团工作,已是各岗位上的技术骨干,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该公司人事总监郭安妮告诉记者,“在晋江,职业院校和民营企业是合作无间的命运共同体。”

晋江,拥有鞋服、纺织两个超千亿元产业集群。产业的集聚和高质量发展呼唤技能人才、渴求技术创新,这既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产教融合提供了天然的土壤。

专业跟着产业走,教学围着市场转,以人才链支撑创新链……记者在晋江采访了解到,职业教育紧密对接区域发展需求,校企之间不断碰撞出化学反应,产教融合从“一头热”走向“两头甜”。

专业跟着产业走

泉州轻工职业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2023届毕业生李欣冉还记得,两年前,学院引进了业内最先进的“吊挂”生产线,打开了自己对“智慧工厂”的想象,“传统生产线上,裁片和半成品要靠人工用篮子传递,而吊挂线不仅能实现自动传输,还能采集记录生产信息,大大提升了效率。”

这种变化,源于职业教育对晋江纺织鞋服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快速响应。在百宏集团涤纶工业丝生产车间,纺丝卷绕机“手疾眼快”,一卷卷白色丝线飞速成型;自动化落筒机“严阵以待”,穿梭于纺位间精准接出丝锭;AGV小车“闲庭信步”,将成品丝转运至自动包装线……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

“产业在发展,对技能人才有新的需求,职业院校必须与时俱进。”泉州轻工职业学院副校长黄重成告诉记者,为了服务区域纺织鞋服企业智能化研发生产,2021年6月,学校联合安踏、百宏等龙头企业,改组成立“智慧制造学院”,对分散在工学院和设计学院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鞋类设计与工艺、服装与服饰设计等专业进行统筹,打造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群。

2018年12月,泉州职业技术大学升格为职业本科高校,成为全国首批、福建省唯一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校。而从一开始,该校的办学定位就是“产业伙伴型大学”。

“我们瞄准产业设置专业,定期调研、优化培养方案,在区域经济发展和技术革新中找到了办学方向。”该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蔡金佩介绍,学校扎根晋江“4341现代产业体系”、面向泉州六大主导产业、围绕福建“四大经济”,建设了石油化工、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8个专业群。

教学围着市场转

长期以来,产教融合虽然发展出多样的形式,但某种程度上还存在着“校热企冷”“合而不融”等症结。在蔡金佩看来,让校企“双向奔赴”的前提是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2016年,为了让商科学生体验真实的岗位环境,泉州职业技术大学组织他们参与了安踏集团的“双十一”大促;2017年,双方成立“安踏工作室”,共同开发销售、客服、物流等模块的实践课程;2020年,校企共建“安踏电商服务产业学院”,安踏在校内设置200多个见习岗位,学生经选拔后提前上岗并接受绩效考核,毕业时将获得优先录用。

“最初和安踏接触时,企业存在学历偏好,职校生并非其招聘的目标人群。”蔡金佩表示,在校企合作中,学生的工作能力得到认可,这种刻板印象逐渐被打破。目前,学校平均每年有30名毕业生进入安踏,超过10人已经成长为主管。

无独有偶,泉州轻工职业学院今年的毕业生中,留泉就业学生比例达67%,留晋就业学生比例达41%,进入校企合作企业就业学生比例达52%。这背后,“职业启航班”是不少学生“梦开始的地方”。据黄重成介绍,学校与多家企业达成合作,成立近20个“职业启航班”,共选拔招收在读学员数百名,通过课程对接岗位、职前衔接职后,培养产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基于多年的合作,百宏集团去年也与泉州轻工职业学院签订了“职业启航班”合作协议。对此,郭安妮表示:“‘智能制造’时代来临,企业急需设备操作和运维人员,我们不仅是为学校提供教学资源,更是为自己培育、挑选未来的工程师,何乐而不为?”

“人才链”支撑“创新链”

“按照原来的裁剪方式,一套西服最省也要用3米布料,现在2.5米就足够了。”福建兰辉服装有限公司总经理全捷说,技术的改进要归功于泉州轻工职业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师生。

“了解到我们的需求后,学校老师带队过来调研,每周开会探讨技术细节,最后计算出精细的裁剪路径和公式,再对职工进行培训,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全捷告诉记者。

“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互动紧密,更要重视科研创新,追求技术工艺的突破。”蔡金佩告诉记者,泉州职业技术大学目前建有智能制造福建省高校应用技术工程中心、绿色建筑福建省高校应用技术工程中心等省市科研平台,推动科研方向与专业教学相结合,实现以研促教、创行合一。

作为2021年全国首批21个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之一,近年来,泉州以产教融合为抓手,推动民营经济更快更平稳地完成产业升级。实施“一校一群一产业”布局,即一个职业院校至少建设一个对接重点产业的特色专业群,实现了超九成在校生专业方向对接本地产业体系、七成以上学生留泉就业创业。同时,按照“一县一区”,即一个县区至少打造一个各具特色、深度融合的产教园区,推动高校、院所和龙头企业,联合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品研发等合作,服务产业提升。近两年,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325家,超过此前数量总和。

今年7月,泉州职业技术大学1928名学生获得了本科学士学位,成为福建首批职业本科毕业生。“‘职业本科’的诞生打破了技能人才成长的‘天花板’,赋予职业教育更大的想象空间。以此为基础,我们未来计划与福州大学(晋江校区)、泉州师范学院合作,在石油化工、机械设备等学科,开展专业硕士的联合培养试点,进一步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蔡金佩说。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