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单仁行”公号,订阅“单仁行”公号


(相关资料图)

从企业家的角度探究商业本质

01

自从燃油车遭遇新能源汽车的全面迭代之后,各式各样的“绿牌车”在路上越来越多,各个品牌的汽车厂商也集中发力抢占市场。

但我们仔细回想一下,新能源汽车对比燃油车,除了三电系统之外,还有什么显著的差别?

其实,如果不是昨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也没注意到这一点。

昨天在东莞,去我们一位学员企业里做采访,坐了他们的车,在车上我发现一件事,他用一张白纸贴住了后视镜上方,显得非常突兀,我就好奇问他,为什么要拿张纸贴在那里?

结果学员告诉我,说那是车内摄像头,它会采集车主的各种信息,包括个人隐私,而且没有关闭的选项。

下了车,我就在想,如果未来我要买一辆新能源汽车,我能不能接受有一个摄像头天天对着我,甚至把我的数据上传到平台去?

说实话,如果不知情也就算了。

但知情了,反而越想越让人渗的慌,就像《流浪地球2》里的MOSS一样,无时不刻观察着你的一举一动。

你说,汽车厂商干嘛还要在车内放个摄像头?

02

其实,在不知不觉当中,新能源汽车已经从“电动化”走向“智能化”,隐藏在汽车上的各种摄像头就是智能化一个显著的代表。

我们回忆一下之前的新闻,是不是有一些重要单位,开始禁止某些品牌的新能源汽车进入了?

原因就在于新能源汽车上的摄像头。

当然,车外的摄像头可以用禁令解决,但是车内的摄像头,面对车主,家人的个人隐私,该如何解决呢?

这看上去是一个不太好解决的问题。

在汽车厂商快马加鞭走向智能化的趋势下,摄像头已经成为了常规标配。

不要小看车内摄像头的作用,特别是在强调“高等级辅助驾驶”的新车中,厂商需要基于算法,根据摄像头针对司机的行为进行判断。

比如说你有没有危险驾驶、疲劳驾驶?需不需要开启辅助,或者直接提醒司机。

这一方面是保证行车安全,尽可能避免出现事故。

另一方面就是万一出了什么事,车内摄像头记录的画面,同样也是划分责任的证据。

在业内,这一套系统被称为驾驶员监测系统(Driver Monitor System),摄像头是其中的核心。

当然,在万物互联的智能化时代,汽车也不只是一个交通工具,还承担着终端的作用。

摄像头除了记录仪的作用之外,它还可以进行人脸识别,快速记录不同司机的开车习惯,让车机系统去主动适应司机,它还可以充当照相机和录像机,甚至在未来接入支付系统,用车内摄像头刷脸支付。

这是车企在未来的绝佳卖点,也是实现人机交互的必要一环。

所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家车企主动取消车内摄像头的计划。

大家都把它看作是智能化道路上的一个基石,谁要是不搞了,就会比同行缺少更多功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落于下风。

但是,对顾客来说,特别是对商务人士来说,汽车本来就应该是一个完全私密的空间。

现在车里放一个摄像头对着你,这份被窥视的不安感和忧虑,谁来解决呢?

所以,我们会发现,核心问题还是那一个:

到底是利益至上,企业应该追求更高的利润?

还是用户利益至上,即使用户并不知道自己的利益会受到侵犯,企业依然坚定地去落实“以用户为中心”呢?

03

这个选项在我看来,没有太多的争议性。

企业短期是业绩,长期是人才,如果想活的更长期,做到基业长青,靠的是什么?

是文化,是信念,是诚信。

即使它看上去不能给企业带来直接的收入。

就像我们做企业的朋友经常听到过“四大”,也就是全球四大会计事务所普华永道、安永、德勤、毕马威。

但在2002年之前,这份名单应该是“五大”,少了一位安达信。

安达信是会计事务所这个行业的先驱,今天的财报披露标准和审计制度就是安达信在1915年摸索出来的。

安达信在会计行业的成功,基于一句名言:“即使倾尽美国全部的财富,也难以诱惑我让步。”

但2001年,美国上市公司安然爆发财务假造丑闻,随之倒塌的,还有给安然做了16年的审计公司,安达信。

这家曾经以诚信著称的安达信,为了利润,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安然造假,蒙骗了大量投资者和顾客,直到东窗事发还在销毁证据,装出一副我不知情的样子。

股神巴菲特有一个著名的“护城河”理论,他认为 “品牌和专利的无形资产,规模和价格的成本优势,用户使用习惯的转换成本,用户和生态的网络效应” 是企业扩大优势的核心竞争力。

其实,我认为还有一条,那就是企业还需要对自己的用户诚实,完成用户需求就是最好的创新。

当然,巴菲特换了一种说法,把它放到了选股标准里,被投资的公司团队和创始人,必须要有良好的文化,对待自己的用户和投资人要诚实可靠。

04

所以,当这个类似的问题今天被摆在了车企面前,我们该不该做一些改变呢?

到目前为止,国家还没有具体的限制措施和处罚规定出台。

对于车内摄像头,还是一个比较模糊的地带,怎么用,完全取决于汽车厂商自己。

但是,根据数据显示,目前绝大多数车型的车内摄像头无法被关闭,而且,很多车型的网络安全还处于“裸奔”当中。

根据研究机构Upstream日前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2023年,全球公开发布的汽车网络安全事件超过1300多起;过去5年中,全球汽车行业因为网络攻击遭受的损失超过5000亿美元。

这也就意味着,实际上很多车主和乘客的个人隐私,还处于毫无设防的状态。

尽管很多人现在并不知道,但这是一颗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爆炸的炸弹。

所以,是现在去拆弹,在顾客还没有觉察之前,先把需求率先提出来,再给一套解决方案?

还是等到用户发觉之后,再去做弥补和承诺呢?

前者是市场机遇,后者是事后补救。

所以,已经有聪明的车企看到了这个机会,而且解决方案很简单——用一块摄像头盖板,为信息安全防护加持。

比如像比亚迪在有车内摄像头的车型上,配备了一块可以物理开启或者关闭的摄像头盖板,这也是国内最早使用车内摄像头盖板的企业。

同时,比亚迪在手机APP和车机系统上向用户提供隐私声明,让用户自己来选择适合的权限管理方案。

这么一套隐私保护的解决方案成本并不高,核心就是把“选择权”和“知情权”交还给用户,让他们对自己的数据做到可知、可感、可控。

这中间的区别就在于,谁最先提出来,谁就在市场中取得了信任,因为大家只会记得第一个关心我的人是谁。

所以,任何一个危机,都是一次机遇。

任何一个潜在的用户需求,都是一个潜在的市场卖点。

乔布斯有一句名言,用户有时候并不知道自己的需求,他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直到你把产品摆在他们面前。

好了,用户现在知道他们想要的是什么了。

汽车最重要的,从来不都是从细节到整体的安全放心吗?

对我们很多企业,包括我们自己来说,我们在过去的17年里,我们服务了超过10多万家企业,无数的企业家因为信任来到我们的课堂,其中有40%的企业家都是被他的朋友、伙伴介绍过来的。

如果我们的产品技术和服务,最终不是为了人服务,不是为了满足用户实际的需求,那再好的技术又有什么意义呢?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