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地产巨头爆雷了,而且居然是碧桂园。

碧桂园毫无疑问是中国地产圈的优等生,连续六年蝉联销售榜第一名,在恒大、融创等房企接连陷入债务危机的时候,还被监管列为“示范房企”。


(资料图片)

事出8月7日,碧桂园未能如期支付两笔美元债券共计2250万美元的利息,市场一片哗然。一家年度销售额超7800亿元、回款超5000亿元的头部房企,竟然连折合人民币1.6亿元的利息都付不起!8月11日,这家房企巨头发布道歉函,当晚又宣布旗下合计160亿元的11债券停牌,寻求重组。市场担忧情绪蔓延,随即就是股票一波大跌,8月14日,其港股价格一天跌超16%,来到0.82港元的历史新低。

难道这1.6个“小目标”就能压垮一家万亿级别房企?更何况只要在28天的宽限期筹措资金补齐利息,就不算违约。

情况似乎不太乐观。因为在9月7日支付2250万美元票息的最后期限之前,碧桂园的另一个难关是9月2日还要偿还39亿元境内债。即使扛过这两关,接下来一直到12月底前到期的待偿还债券总金额超过130亿。

资金哪里来?受到大环境影响,销售和回款状况显然很糟糕。公告显示,7月碧桂园权益销售120.7亿元,同比下滑59.92%,创下近年来月度销售的最低水平。当积蓄的现金流耗尽,严格监管下新进回款不能救急,能落地的进账对于百余亿的待兑付债务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近五年来,在调控政策高压下,金融机构对待地产行业可谓极度不友好,基本上划入禁入行业。但作为一个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地产公司的生死存亡不可能永远依赖销售回款,更离不开融资渠道的通畅。市场销售总有起起伏伏,不贷款、不发债,再优秀的房企也有领盒饭的那一天。

那么,碧桂园要救吗?

答案基本是确定的。碧桂园陷入危机,影响的不只是员工、供应商、购房者、债权人,甚至在当前经济如此乏力的情况下,冲击金融系统的稳定。碧桂园有7万员工和3万多家供应商,还有未交付的房源90万套和1.4万亿债务,庞大的数字代表危机的震撼程度,实际上其巨大冲击并不限于此。因为一旦碧桂园倒下,势必引起连锁反应,碧桂园的困境会对购房者和金融机构形成寒蝉效应,使更多地产公司逼近危机爆发的临界点。

怎么救?

先看短期救急的资金从哪里来。政府出手,促成发债,能缓一时之急;网民则呼吁杨家父女效仿许家印,动用个人财产偿债救急。然而注入资金,只是应急,要解决长期发展的问题,关键在于尽快落实7.24政治局会议精神,恢复市场信心,也为房企恢复相对正常的融资环境。

快速调整政策,扭转市场预期,拯救碧桂园只是顺带手。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