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曲线窗格、半圆露台、灰墙红砖……在广州市越秀区越秀北路上,一栋东临东濠涌、北靠越秀山的小楼在迈过近九十年的岁月后,正焕发岭南建筑的荣光与风采。
广州市越秀北路394号——这里是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广东现代建筑开拓者林克明的旧居,也是其设计建造的现代主义建筑作品之一。在漫长岁月里,这里曾荒废落寞,难寻昔日记忆。而2022年7月,针对该建筑的一场修缮及活化行动成为了这座建筑命运的转折点。
经过一年的修缮和活化后,2023年6月20日,这栋建筑以林克明旧居陈列馆再现于街坊面前,并正式揭牌。记者了解到,该建筑接下来将作为公益性的陈列馆对外开放(开放时间未定),通过多媒体形式,向市民讲述林克明与一系列广州地标建筑之间的故事,以及广州近现代历史建筑的辉煌史。
花絮:曾荒废破败无人知,如今修旧如旧焕新彩
在建筑领域,素有“北梁南林”的说法——“梁”指梁思成,而“林”正是林克明。作为中国第一代建筑师,林克明在二十世纪参建或设计了中山纪念堂、广州市府合署、广州火车站等百余项优秀建筑作品,大多至今仍是广州的地标建筑;学术方面,他引进了国际建筑新思想,立足岭南本土实际,于1932年与一众建筑先贤创办勷勤大学建筑系(今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前身),可谓桃李满天下。
1935年,林克明在如今的越秀北路394号亲自设计并建造了一栋现代主义风格住宅,并生活于此。低调的林克明旧居,实际上也是广州早期现代建筑代表作的硕果。该旧居布局巧妙利用了越秀北路与东濠涌之间的地形高差,通过错层设计形成因地制宜且富于变化的建筑空间,足见建筑设计功力之深。然而,这一名建筑,其实也曾在一段漫长的岁月里被遗忘。2012年,广州日报曾寻访广州历史建筑,当时的林克明旧居门面是一家食杂店,多户人家居住在室内,鲜有人知晓建筑背后的故事。
彼时,不少专家学者均呼吁关注林克明旧居的价值,修缮活化。2022年7月,林克明旧居正式启动修缮及活化工作,项目先是承租了建筑,由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陈雄担任项目负责人,修缮设计由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和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完成,修旧如旧,史料记载的防空洞和具有现代主义住宅典型特征的底层支柱都在施工中找到,并进行了修缮复原。
而如今,林克明旧居建筑外墙的颜色的选择也有一段故事。大多市民印象中,“旧居外墙是米黄色”。而修缮团队结合现场勘察,立面材料分析以及施工过程中的发现,最终确认外墙在设计之初为灰色,因此选择了灰色作为外墙修缮后的颜色。有意思的是,揭幕仪式现场,林克明三儿子林沛民看到修缮后的外墙颜色也感叹道,“就是这个颜色,一样”。
记忆:转化用途打造陈列馆,建筑里透着人情味
修缮后,该建筑用于哪些用途?记者了解到,如今的林克明旧居功能定位已从住宅转化为陈列室,策展团队以林克明生平事迹为主线,结合其与中法大学、华南建筑教育和广州城市建设的相关经历,分人物、求学、教育、实践四个篇章讲述其人生故事,并在入口处,设置了屏幕,以“建筑之光”口述历史纪录片访谈了多位林老的同事、学生、家人、研究学者,旨在以多途径、多方式展示、传承发扬岭南建筑创新创作精神。
从陈列的历史资料可以看出,作为中国第一代著名建筑师,林克明一生设计作品众多,风格多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技术水平。他设计的广州中山图书馆、广州市府合署、中山大学石牌新校二期工程、广东科学馆等建筑将西方古典构图与中国样式相结合,是岭南现代中国风格的旗手。然而,在众多建筑之中,又有一建筑故事颇为特别——平民宫。这是林克明第一个带有现代主义风格的作品,但其特别之处不仅于此。
1928年,广州市政府希望通过平民住宅建设完成对城市底层的改造,进而实现社会改良。林克明负责设计,1931年建成。陈雄曾是林克明的学生,他说,“建筑可以塑造人的性格、人的气质,这座建筑也强调打造有品质的活动空间,让人们可以感到尊严和价值,这当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实际上,我向他学习时,他也会强调社会学等学科的学习。我们也发现,一个好的作品还需要回应人的需求,体现对人的关爱。”
记者采访了解到,林克明旧居陈列馆虽已正式揭牌,但内部空间的展览布置仍在进一步完善,目前开放时间暂未定。不过,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待一切准备工作就绪,该馆将以公益性质对外开放,也希望更多市民走进这里,了解广州近现代建筑史背后的故事。
活化:广州首个国有历史建筑免租金从事公益类事业项目
历史建筑活化既需要情怀,更需要技术——后者涉及运营、维护等内容,需要明确清晰的定位和目标。值得关注的是,林克明旧居陈列馆是广州市保护活化利用历史建筑的试点之一。早在2020年,广州市出台了《广州市促进历史建筑合理利用实施办法》,不但将国有历史建筑租赁期限上调至20年,还规定租赁国有历史建筑从事公益类事业(不以营利为目的并在租赁合同中约定),可予免租金使用,林克明旧居陈列馆正是广州市首个国有历史建筑免租金从事公益类事业的项目。
“如何让这座建筑的活化更可持续?”面对这一问题,一年前,林克明旧居的修缮及活化利用的前期策划工作曾提出,希望将该建筑打造为公益性质的林克明旧居陈列馆同时,可开设建筑学科及城市建设相关的展览与沙龙,供公众参观、参与,旨在充分发挥旧居价值,承担城市微型博物馆功能,成为广州市人文历史旅游路线精彩的一环。林克明旧居处在社区中,因此,建筑和社区社群也需要考虑。陈雄告诉记者,现在大家也在评估如何延伸陈列馆功能,使其具备更丰富的活力。
此外,也有公益人士提出,林克明旧居陈列馆虽然是广州市首个国有历史建筑免租金从事公益类事业的项目,但正因“非营利”的特点,相当于“由企业运作一个公益项目”,这意味着如何撬动这个项目的活力,如何维系与周边社群的关系——这些其实都是“额外的工作内容”,这时,社会多方也需要思考,一个“公益项目”如何才能又好、又持续地长期运作下去。至于林克明旧居的活化经验能否大范围复制推广——陈雄认为,历史建筑的活化具有特殊性,每一栋历史建筑都有自己的特点,而活化思路也会因此不尽相同,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分析。
各方心声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何镜堂:
林克明先生为中国现代建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林克明旧居造型简洁雅致,巧妙利用地形高差,设计手法和建筑形式在当时独树一帜,是岭南乃至中国早期现代主义建筑的重要代表。现在将旧居修缮作为展示岭南建筑文化的一个窗口和交流空间,对于传承和弘扬优秀岭南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曾宪川:
希望以这个项目作为历史建筑活化利用实践基地和展示窗口,探索培育更多建筑遗产保护的新方法和新技术,助力广州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老城市新活力。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赞、贾政图、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邱伟荣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