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救助管理站吗?这里有没可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黑科技”?如果有,这些科技又是如何应用到救助管理工作中的呢?昨日(6月19日)是全国救助管理机构第十一个“开放日”,主题是“科技赋能筑大爱,温情救助守初心”,让我们走进位于天河区水荫四横路的广州市救助管理站市区分站(以下简称“市区分站”),一探究竟……
(相关资料图)
科技+寻亲,让受助人员回家路更顺畅
在市区分站联合寻亲工作室,张贴了一张特别的照片,照片上头发斑白的老大爷蹬着自行车看向一旁的亲人,脸上堆满了笑。照片中的李大爷,最近在市区分站的帮助下回到了阔别30年的家乡,重新办理了身份证,还申请了低保,过上正常的晚年生活。李大爷特地让亲人给市区分站发来照片,用最朴实真挚的方式感谢帮助过他的工作人员。李大爷能顺利找到亲人,正有赖于联合将公安部门人脸识别等科技手段应用在救助管理工作。
救助千万条,回家第一条。市区分站以借助科技破解寻亲难题,牵头公安部门、社会组织等21家成员单位成立了联合寻亲工作室,建立滞留受助人员寻亲核实长效机制。对无法提供身份信息的受助人员,进行身份信息快速查询,根据受助人员指纹、体貌特征等线索,及时查询比对全国救助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救助信息和寻亲信息;入站后24小时内报请公安机关核查,并在全国救助寻亲网、今日头条等互联网平台同步发布寻亲信息,发布率达100%;入站后7个工作日内报请公安机关采集受助人员DNA样本、指(掌)纹、人像信息,通过比对DNA信息库、人口失踪库、人像比对系统协助开展寻亲服务。特别是在与公安部门探索受助人员祖源鉴定方面卓有成效,为核实受助人员身份信息提供重要的方向。
科技+平台,让街面救助工作更高效
“在天河区黄埔大道西271号对出人行道上,发现1名流浪露宿人员,请马上前往处置。”
收到“图片+文字”救助指令后,天河区街面救助小分队立马出动,按图索骥,很快就找到该名流浪露宿人员。
“15:40,已到达现场,已告知救助政策,该人是打短工露宿人员,暂不需要救助,已经劝离交通要道。”这是市区分站视频监控中心日常工作的一幕。
市区分站利用城市管理视频云服务平台,对全市街面路段进行“云巡查”,发现流浪乞讨现象,第一时间发布救助指令,各区街面救助小分队、属地管理部门快速反应,直奔现场及时处置,实现网上发现、及时转办、快速救助。视频监控中心对全市重点区域开展定时、定点、定频巡查,实时掌握街面流浪露宿人员动态,统筹协调全市街面救助资源,并通过线上远程指挥、调度附近救助力量到现场开展街面救助服务。广州市13支街面救助管理小分队,按民政、公安、城管2:1:1比例组建构成,日常常态化开展街面巡查、劝导、执法等工作。市区分站通过“线上+线下”联合发力,打造广式“网络版”、“流动式”救助管理站,为流浪乞讨人员打造“温暖避风港”。
科技+服务,让站内生活照料更温馨
“先生,您怎么了”“初步判断患者意识不清,呼之不应,先做CPR……”“先充电,再按AED上放电键放电……”“正确使用AED及实施心肺复苏,能极大地提高急救效果,如果心脏骤停后,在4分钟之内及时施救,患者生还的几率很大,这就是黄金四分钟。”医务科张家祥医生在自动体外除颤仪(AED)使用培训会上,将AED操作流程及方法娓娓道来。
近年来,市区分站实施“专业化、管家式、多元化、智慧化”等手段,推动电子围栏、智能巡更、智能床垫、智能体温血压检测仪等智能设备在救助业务工作中的应用。探索解决特殊受助人员站内生活照护难题。全站布局136台“一键呼叫”医用智能传呼系统,受助人员可以在特殊情况下,按下紧急呼叫器向工作人员求助。配置4张心率呼吸监测床垫,用于照护年老、卧床、病后康复等特殊受助人员,通过技术应用,实现了受助人员生活和照护行为、健康状况的监测和预警,既提高服务精准性又降低工作强度与人员技能要求。在救助管理区配备AED急救设备,这是一种便携式的医疗设备,用于诊断特定的心律失常,并且给予电击除颤,是可被非专业人员用于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医疗设备。科技赋能站内生活照料服务管理,极大满足受助人员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求助人员的需求日益个性化、差异化,我们通过一系列询问、信息采集后,根据受助人员的个性化需求开展分类救助服务,他们不仅可以得到生活上的基本保障,也会有专业的社工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行为矫治、就业帮扶等个性化、专业化的支持性和发展性服务。”市区分站负责人表示。
科技,让救助管理服务更安全
为加强救助管理信息化建设,做好流浪乞讨人员身份的快速甄别工作,市区分站与公安机关合作安装智能识别系统,为流浪乞讨人员的及时发现、应急处置、甄别核实等工作提供了便利。市区分站实施消防设施安全达标工程,推动微型消防站、自动喷淋、自动报警等消防设施改造,强化救助管理机构消防安全保障。市区分站配置9台救助专用车,车辆拥有专属“黑科技”,驾驶舱、救助舱独立分设,两舱设置前后视频对讲通话系统。驾驶舱工作人员通过视频及对讲机设备,实时了解救助舱受助人员动态情况。车辆还自带紫外线消毒灯、臭氧等消毒设备,随时为车辆环境卫生以及受助人员安全保驾护航。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赞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莫伟浓通讯员:李国全、覃汉鹏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