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伴随着我国老龄化现象的持续加剧,传统上的三代人甚至四代人同吃同住的家庭模式被打破,纯老家庭和独居老人数量不断增多,已成为社会各届关注的焦点。很多老人子女工作繁忙,无暇照顾老人,家庭养老的功能日益削弱,原来由家庭承担的赡养功能转向社会养老服务。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老、扶困济弱的传统美德,解决周边社区老人就餐难、文化生活单调等问题,市中区社会福利中心大胆创新,整合中心内部资源,面向周边社区70岁以上老人开放“爱心助餐食堂”,提供送餐服务,向助餐的老人开放娱乐室、健身室、医疗室等场所,打造集文化娱乐、医疗保健、饮食便捷于一体的“一站式”便民养老综合体。
点对点运营,心贴心服务。社会福利中心不断推动“爱心食堂”建设、建立健全日常管理机制,并对长期助餐的老人,建立信息档案,通过精准摸底、科学评估就餐群众的身体状况、疾病禁忌等,制定低脂、低糖、低盐的养生餐、回民餐,聘请专业营养师,设计利于老人健康的爱心食谱,并为每一位就餐老人一对一制定“暖心个性化菜单”。“爱心食堂”也注重食品安全问题,餐食72小时留样,定期排查安全隐患。目前,食堂每餐收费为每人每餐5元,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送餐服务,确保老人们的饮食健康安全。
一体化运营,一站式服务。精神文化生活匮乏、医病难问题成为独居老人最大的耽忧,“老有所养”不仅要解决老年人吃饭难题,更要提供优质的养老服务。社会福利中心聚焦“以人为本”,完善“爱心食堂”服务功能设置,探索社会化养老服务新模式,从解决一餐热饭入手,积极破解“老无所养”难题。通过整合院内资源,向前来助餐的社区老人开放阅览室、健身室、娱乐室、休息室、诊疗室等场所,提供免费的血压检测和健康咨询,方便老人们饭后结伴开展文化娱乐等社交活动,提供免费电影观赏,召集志愿者为老人提供心灵慰藉,尽最大程度满足老人餐后精神文化需求。从实现“老有所养”到“老有所乐”的转变,切实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进一步拓展“爱心食堂”的精深内涵,打造集文化、娱乐、诊疗于一体的“一站式”医养综合体。
多渠道保障,多举措并举。为了保证爱心食堂长久运营下去,福利中心强化宣传引导,形成浓厚氛围,创新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形式,结合中心实际情况,制定就餐方案、管理制度、监督体系等,深化智慧助老。通过政府帮扶、吸引贤士、爱心企业人士捐款赠物、社会志愿者群体积极参与、服务场景融合等措施,将“小志愿”释放“大温暖”,合力打造多方共同参与的运营体系,把“爱心食堂”变成了传递政府和社会关爱的“暖心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