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新网北京8月19日电 (马帅莎 占康)中国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李莹辉18日在北京表示,在中国空间站任务期间,科研团队完成了国内首例太空器官芯片研究,这也是国际上首例人工血管组织芯片研究,标志中国成为国际上第二个具有在轨开展器官芯片实验和分析能力的国家。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当天举行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与发展情况介绍会。李莹辉在会上介绍了中国航天医学实验在空间站阶段取得的主要成果。
她指出,科研人员研发了航天员健康维护和能力维持与增强技术,这些技术具有高效、无创、易操作、可穿戴等特点,也可用于大众健康。比如,骨丢失对抗仪、穿戴穴位刺激仪等可应用于退行性骨质疏松、肌肉萎缩等人群;生物节律导引技术可用于改善和提升睡眠质量等。
李莹辉表示,在中国空间站工程中,科研人员获得了长期航天飞行条件下涵盖人体心血管、骨骼、肌肉、脑功能、视功能、营养代谢、生物节律、表观遗传、中医诊断、行为能力等10余类上万个实验数据,深度发掘获得新认知。
她指出,由于地面老年性和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病、骨质疏松、废用性肌萎缩、糖尿病、某些心血管疾病等与航天医学问题存在相似性,获得的实验数据和新认识也为地面研究提供了有效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在航天医学新发现方面,李莹辉表示,科研团队完成了中国首例太空器官芯片研究,这也是国际上首例人工血管组织芯片研究,标志中国成为国际上第二个具有在轨开展器官芯片实验和分析能力的国家。
器官芯片和类器官技术越来越受关注。李莹辉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类器官是介于人体整体和细胞之间的组织块,技术复杂程度比细胞更高,它能比细胞更好地反映机体对环境的适应特点,对再生医学、药物筛选等都有重要作用。
李莹辉指出,在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航天医学实验将进一步开展空间对人类自身认识的研究,既聚焦太空长期生存面临的医学和人因等相关科学问题,也关注围绕人类健康和人能力发挥的前沿热点;与国家脑计划等国家重大科研计划结合,系统开展基础性、前瞻性、探知性研究,为载人航天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储备的同时,造福大众健康。
未来,中国还将进行载人登月,李莹辉表示,我们利用空间站建立的航天医学体系,既要解决航天员在近地轨道飞行的医学问题,也要为人类前往月球进行理论和技术储备,比如空间站是微重力状态,月球上是低重力状态,不同的重力环境下,航天员的适应规律是不同的,空间站的航天医学实验将为载人登月提供支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