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景虹  受访者供图

“循环——是治理塑料污染的重要突破口。”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景虹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白色污染”和“绿色发展”,是他多年来建言献策的关键词。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他带来了两个与废塑料回收及循环利用有关的提案。

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是我国“十四五”时期的经济建设战略目标之一,自去年起陆续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文件,也鼓励对废旧塑料进行回收和循环利用。

“建立塑料回收体系最有效的办法是为可回收物建立商业化运行的、可盈利的回收模式。”李景虹说,“采用这种回收模式,能够通过市场手段,吸引资本流入,在不依赖政府补贴的情况下,实现‘应收尽收’的目标,并提高再生材料的品质。”

目前,我国的塑料回收企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并试图将回收环节前移,“这将有机会弥补我国环卫系统垃圾清运能力不足的问题,并降低财政投入。”李景虹说。但目前我国城市回收基础设施普遍不完善,缺少专门服务于可回收物的分拣中心,很多时候,回收企业还需要承担分拣中心的建设等,受制于城市建成区土地成本和规划问题,这往往导致回收企业负担过重。

李景虹建议地方政府在城市规划方面增加对回收基础设施的用地规划,为回收企业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或者免费的用地政策,以推动各地方分拣中心的建设。同时,政府应鼓励回收企业与环卫系统合作,充分利用既有的回收设施,制定灵活的合作方案,帮助回收企业降低前端收集的运营成本。

在提升回收效率,畅通回收机制的基础上,李景虹认为,应当推动废塑料化学循环产业的健康发展。因为“废塑料化学循环不仅可以‘吃掉’物理回收吃不掉的塑料废料,还能避免塑料焚烧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从而降低塑料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

然而近年来,废塑料循环产业由于配套政策不健全,技术和产品开发难度较大,造成项目从落地、建设、运营不确定性大,产品质量、生产过程的安全环保均难以保障,导致国家对这一行业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性措施。“若要全面释放化学循环技术商业化潜力,需要构建更好的政策环境。”李景虹说。

对此他建议,应当从顶层设计上,明确化学循环是塑料废弃物综合管理体系的一部分;鼓励并规范化学循环产品的终端应用;优化废塑料分类回收体系;设立一批废塑料化学循环示范工程;鼓励化学循环技术研发创新,推动建立产学研结合、产业链协作的创新生态体系。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