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卫东 受访者供图

截至2020年底,我国发明专利有效量(不含港澳台)为221.3万件,其中42所 “双一流”大学拥有的发明专利就超过25万件。但我国高校专利的总体转化率仅为10%左右,而且转化价值很低,与欧美国家50%的转化率相比差距巨大。

在2022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表示,我国高校应该加强高价值专利的识别,加强高价值专利的布局,加大高价值专利的转化,为解决“卡脖子”问题和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

他指出,我国高校专利总体转化率低、转化价值低的主要原因和存在的问题有:

专利申请前缺乏评估,质量堪“忧”。绝大多数高校专利申请无前置评估手续,只要有创新点就申报,为了专利而专利,一味追求数量,不注重质量,很多专利即使申请下来,也没有多少应用价值,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而国外大学如斯坦福等,2020年有效专利为2000余件,仅为国内不少高校的20%至30%,但转化率却是国内高校的4至5倍。

专利资助对象布局不足,转化堪“忧”。目前高校均采用招标模式选择知识产权代理机构,一般是价低者中标,造成相关机构只为申报成功,在专利分析、专利布局等方面缺乏动力,造成很多高价值专利应该要做专利布局保护,然而却没有去做好专利布局保护,等到形成转化的时候,发现已经被国外厂商捷足后登,非常可惜。我国有些领域受到“卡脖子”,深层次原因就是专利被封堵。

高价值专利推广不足,效益堪“忧”。由于缺乏专利评估和专利布局分析,导致对高价值专利识别不足、投入不足,很多高价值专利未能成为高价值产品,无法产生社会价值,造成高价值专利沦为“垃圾专利”。

为此,他建议,强制推行专利申请前评估,加强高价值专利识别。

强制要求高校对专利进行分级管理,推行专利申请前100%评估制度,整合社会力量对专利进行申请前评估。控制申请数量,识别高价值专利,集中资源支持、支撑高价值专利。对现有专利集中进行专项评估,识别存量中的高价值专利。

加强高价值专利布局,及时做好高价值专利保护。高校应改善高价值专利申请经费限制,减少一般专利支持力度,合理增加专利分析、专利布局等经费投入,引导专利申请人加强高价值专利保护,对重大“卡脖子”技术要增加PCT国际专利申请和布局。

扶持高价值专利产业转化,促进高价值专利创造。高校应针对高价值专利,建立专项转化计划和扶持计划,建立高价值专利培育基金,为高价值专利转化拓宽渠道。综合运用许可、转让、作价投资等方式使高价值专利变成高价值产品,有效解决“卡脖子”问题,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