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我国首次在东北吉林、西北甘肃进行了飞机人工增雨作业,经过60余年发展,我国人工影响天气的业务能力、科技水平有了长足进步,已成为防灾减灾、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2017年,“西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项目”(以下简称“西北人影项目”)正式启动,该工程在飞机作业能力、飞机作业保障能力、地面作业能力、人影作业指挥系统和试验示范基地五个建设内容上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全面提升了西北地区人影业务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技术特点,在国家发改委和中国气象局的支持与指导下,西北人影项目率先尝试了在人影工程建设中设立研究试验项目,依托工程建设的试验示范基地开展人影机理与关键技术的研究试验,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工程技术进行示范推广,不仅缩短了工程技术成果业务转化的进程,还保障了工程项目效益的充分发挥。

统筹谋划,科学设计

2015年,世界气象组织(WMO)关于人工影响天气的声明认为,就当前的认识水平而言,在合适的条件下,用成冰性催化剂催化过山气流形成的混合云,对增加其降水量具有最好的经济前景。因此,西北人影项目选择西北最具代表性的地形云山区,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区域,开展地形云人工增雨(雪)研究试验,以提高西北区域人影科技水平和作业效益。

为此,西北人影项目设立了祁连山、天山、三江源、六盘山地形云增雨(雪)等研究试验项目,并按照地理区域代表性和服务保障需求进行分类,依托祁连山、天山、三江源和六盘山地形云试验示范基地,设计开展研究试验。

其中,祁连山地形云人工增雨(雪)试验示范基地以甘肃张掖为中心,民乐县为核心区;天山地形云人工增雨(雪)试验示范基地以新疆乌鲁木齐为中心,覆盖乌鲁木齐白杨沟等中天山范围;三江源地形云人工增雨(雪)试验示范基地覆盖青海省达日和泽库范围。

在不同地理区域,西北人影项目结合各区域典型天气类型的地形云开展作业试验,重点针对三个核心问题:可用的空中云水资源有多少?适当的人工增雨(雪)作业技术与方法是什么?人工增雨(雪)的作业效果怎么样?

围绕上述问题,西北人影项目采用加密观测、特定催化和数值模拟等方式组织了试验研究。

吸引人才,凝聚人才,培养人才

充分调动国内外大气物理及相关学科优秀科学家及研究团队,有针对性地集中优势力量开展试验研究,是西北人影研究试验的鲜明特色。

在遴选研究试验项目的专家团队过程中,通过公开招标、答辩竞争的方式,吸引了国内外人影技术力量的参与,汇聚了各方力量协同攻关。

各项目设立首席科学家,由高校或科研机构的学科带头专家担任,引领试验设计和研究工作,通过共同讨论和论证,保障研究内容和试验设计的先进性;其团队与各地人影业务部门技术骨干共同完成试验实施和研究工作,依此形成的以首席科学家为首的研究团队,在资源、技术和设备方面实现了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项目执行至今,已组织多次外场试验,开展广泛交流,推动国、省青年骨干科技人员参加外场试验,与外部门专家合作凝练科学问题,总结分析试验数据,合作发表科研成果,极大带动了青年人才成长。

开花结实,创新成果落地应用

西北人影研究试验项目既不同于以往气象或人影工程项目的建设内容,也与普通的科研项目有所区别。主要表现在科研与业务的紧耦合模式及其成果转化的“直通车”路径。其研究内容和科学技术问题来源于业务服务的实际需求,侧重于依托试验示范基地开展有设计的试验以期解决实际业务技术难题;在预期成果要求上,为了使研究成果能直接地应用于业务服务,要求试验成果必须提交可验证的算法、指标和数据集等,并同步集成到作业指挥系统中。

西北人影研究试验项目实施至今,已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获取了各试验区的多个云降水与催化作业典型个例,建立了数据集;开展了云水资源分布、地形云降水和云微物理特征等方面的研究,初步凝练了作业概念模型、条件指标和业务产品算法;新研发的地形云降水催化数值模式已投入业务试验;相关研究成果纳入了作业指挥系统应用。

通过研究试验在西北人影工程中的实践来看,研究试验在人工影响天气工程项目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其不仅将现代化建设和科技研发紧密结合,使工程建设效益更好更快地投入实际业务应用;同时也是协同攻关,培养锻炼人影技术队伍的重要途径。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