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青藏高原从“谷地”到“世界屋脊” 的秘密 |
科学家揭示青藏高原中央谷地形成及隆升历史 |
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如今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在形成今日之“高大”面貌之前,青藏高原其实还发育了一个低海拔的温热的“谷地”。
从“谷地”到“世界屋脊”,是如何演化的?其隆升过程又对今天的青藏高原环境有着怎样的影响?这些都是青藏高原上尚未揭开的谜题。
历时20余年,在第二次青藏科考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以下简称青藏高原所)研究员丁林领衔的碰撞隆升及影响团队,通过构造地质演化、岩石圈深部结构、古高度、古温度、古植被分析和古气候模拟等多领域、多手段的综合研究,刻画了青藏高原隆升前低海拔“中央谷地”的面貌与历史过程。相关研究于2月10日发表在《科学进展》杂志。
高升前的“低谷”
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复杂,且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其隆升的地球动力学过程仍存在争议。
有观点认为,在距今5300万年到3600万年的始新世,高原南部最先达到海拔最高地区,随后向北隆升;另一种观点认为,在始新世,高原中部是海拔最高的地区,形成青藏高原雏形,然后从中新世开始向南扩展成喜马拉雅山脉,向北扩展到青藏高原北部的昆仑山,祁连山地区。
论文第一作者、青藏高原所博士熊中玉介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后,在高大的冈底斯造山带和中央分水岭造山带之间,曾发育一个与现今地貌完全不同的“低海拔中央谷地”。它自西向东,沿现在的日土—改则—尼玛—班戈—那曲—丁青一线展布。
“但它何时隆升到现今高度,导致中央谷地隆升的内源驱动力又是什么?我们还不清楚。”论文通讯作者丁林表示,准确量化隆升过程及特征对于评估其对大气和地表过程的影响至关重要。
自1997年起,丁林带领团队持续在位于中央谷地中部的伦坡拉盆开展野外考察,试图解开这个谜团。
伦坡拉盆地隶属班戈县,面积约3600平方千米,海拔约4700米,年平均温约0℃,年降水量400-500毫米,属于典型的高寒季风性气候,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历史、机制及环境-生物效应的热点地区。
丁林带领团队在中央谷地中部的伦坡拉盆开展野外考察(中科院青藏高原所供图)
火山灰中找“密码”
“火山灰岩层是盆地中沉积下来的古代火山喷发的火山灰,可用于准确限定地层的形成时代和绝对年龄。地层的绝对年龄类似于一个‘标尺’,只有在这个标尺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精确的重建地球各个圈层的演化过程。”熊中玉告诉《中国科学报》。
研究团队在盆地内共发现了9套火山灰,利用锆石铀铅测年的方法,确定了火山灰的绝对年龄,建立了伦坡拉盆地5000-2000万年前沉积地层绝对年代框架。
研究表明,下部牛堡组地层沉积年代为5000-2900万年前,上部丁青组地层沉积年代为2900-2000万年前。
在此年代框架基础上,研究团队与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古气候模拟团队合作,首次在青藏高原上利用古气候模拟的方法,确定了青藏高原中央谷地的降雨模式为冬、夏两个季节的双峰式。
同时,结合降雨量、地表蒸散和土壤水分含量等,揭示了古土壤钙质结核的形成季节:牛堡组下部古土壤钙质结核的形成时间为3—6月,而牛堡组上部古土壤钙质结核的形成时间则限定在5—6月和9月两个阶段。
深部圈层为“内生动力”
基于古土壤钙质结核团簇同位素数据确定的地表古温度,研究团队还创造性地使用地表空气湿球温度和湿球气温直减率定量恢复了伦坡拉盆地地表高度变化历史。
研究结果表明,约5000-3800万年前,青藏高原呈现为“两山夹一盆”的地貌特征,冈底斯山脉海拔约4500米、中央分水岭山脉海拔约4000米,它们之间夹着海拔约1700米的中央谷地。中央谷地气候温暖湿润,降水由西风和季风共同主导,亚热带动植物繁盛,是高原内部的“香格里拉”。
约3800-2900万年前,以伦坡拉盆地为代表的中央谷地快速隆升为海拔超过4000米的高原,这也标志着青藏高原主体部分形成。
伴随中央谷地隆升和全球气候变冷,高原中部温度显著下降,降水减少,并且南部季风作用相对增强。气候变化导致高原中部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生态系统转变为寒冷干燥的高寒生态系统,主要地表植被为高山草甸。
结合团队前期研究,该成果还进一步指出,雅鲁藏布江缝合线以北,从造山带发展为高原主体的时间为晚始新世-早渐新世(3800-2900万年),而雅鲁藏布江缝合线以南的喜马拉雅山脉于中新世早期(2500-1500万年)才达到现在高度。
丁林介绍,导致中央谷地隆升的深部地球动力学机制,是俯冲的拉萨地幔拆沉、软流圈物质上涌及上部地壳缩短。中央谷地的隆升是青藏高原对地表圈层环境的巨大影响的开始。该研究打通了圈层隔离和科学界线,在青藏高原各圈层时空演化研究方面迈出了坚实一步,对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示范作用。
相关论文信息:https://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bj0944
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如今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在形成今日之“高大”面貌之前,青藏高原其实还发育了一个低海拔的温热的“谷地”。
从“谷地”到“世界屋脊”,是如何演化的?其隆升过程又对今天的青藏高原环境有着怎样的影响?这些都是青藏高原上尚未揭开的谜题。
历时20余年,在第二次青藏科考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以下简称青藏高原所)研究员丁林领衔的碰撞隆升及影响团队,通过构造地质演化、岩石圈深部结构、古高度、古温度、古植被分析和古气候模拟等多领域、多手段的综合研究,刻画了青藏高原隆升前低海拔“中央谷地”的面貌与历史过程。相关研究于2月10日发表在《科学进展》杂志。
高升前的“低谷”
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复杂,且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其隆升的地球动力学过程仍存在争议。
有观点认为,在距今5300万年到3600万年的始新世,高原南部最先达到海拔最高地区,随后向北隆升;另一种观点认为,在始新世,高原中部是海拔最高的地区,形成青藏高原雏形,然后从中新世开始向南扩展成喜马拉雅山脉,向北扩展到青藏高原北部的昆仑山,祁连山地区。
论文第一作者、青藏高原所博士熊中玉介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后,在高大的冈底斯造山带和中央分水岭造山带之间,曾发育一个与现今地貌完全不同的“低海拔中央谷地”。它自西向东,沿现在的日土—改则—尼玛—班戈—那曲—丁青一线展布。
“但它何时隆升到现今高度,导致中央谷地隆升的内源驱动力又是什么?我们还不清楚。”论文通讯作者丁林表示,准确量化隆升过程及特征对于评估其对大气和地表过程的影响至关重要。
自1997年起,丁林带领团队持续在位于中央谷地中部的伦坡拉盆开展野外考察,试图解开这个谜团。
伦坡拉盆地隶属班戈县,面积约3600平方千米,海拔约4700米,年平均温约0℃,年降水量400-500毫米,属于典型的高寒季风性气候,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历史、机制及环境-生物效应的热点地区。
丁林带领团队在中央谷地中部的伦坡拉盆开展野外考察(中科院青藏高原所供图)
推荐内容
-
青藏高原从“谷地”到“世界屋脊” 的秘密
-
汤秋鸿:为活水 探源头
-
煤炭废料可提取用于智能手机的稀土元素
-
动态聚合物可控制备研究获进展
-
助力冬奥,为冬季体育提供人才强支撑
-
想要“冰墩墩”?科学家上手了!
-
研究发现桥本甲状腺炎致病新机制及潜在治疗靶点
-
全国第一!广东16个案例、9个微视频入选“新华信用杯”
-
从“饭搭子”变成好友 老人爱上社区助餐点
-
卫健委开设“春节返乡路”留言板 解决“层层加码”问题
-
冬奥会带动冰雪经济热 雪场及周边民宿“价格友好”
-
冬奥夺金点燃江苏人滑雪热情 盱眙雪场“一板难求”
-
研究揭示SMO蛋白胆固醇化修饰的生化反应机制
-
科研人员克隆花生抗病关键基因AhNPR3
-
Nature Communications |光调控甲状旁腺素分泌干预骨丢失
-
不用管,热带雨林就自行恢复
-
AI在赛车游戏中击败人类
-
广州回南天上线倒计时,冷空气周日赶来救场
-
2月18日起,广州启用5套交通技术监控设备,具体路段→
-
番禺疫情防范区第二轮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
第二次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完成
-
我国科学家揭示青藏高原中央谷地形成及隆升历史
-
马斯克、方岱宁院士入选2021年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
关于我国载人空间站 你不知道的还有这些→
-
上海天文台首次发布VGOS一级数据产品
-
到火星“上班”一年 天问一号探测器“业绩”如何?
-
一种生物只有一套染色体基数?我科研人员发现桑树有两套染色体基数
-
“火星职场初体验”:“天问一号”一年练就了什么“绝活”?
-
13日晨我国公众可赏今年最亮“启明星”
-
我国首次在超冷原子分子混合气中合成三原子分子
-
截至2月9日24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
-
番禺防范区域内地铁大石站和相关公交线路站点恢复运营
-
2021年江苏常住人口8505.4万人 人口城镇化率达73.94%
-
创造开放环境 自主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
-
攻克这些难关 才能抵达元宇宙的彼岸
-
科研人员“会诊”黑土粮仓
-
我国科学家在多个前沿科技领域实现关键核心技术新突破
-
中国学者在笼目超导体中发现新型电子向列相
-
2022年 中国航天发射任务将实现多个“首次”
-
科研下苦功 算法更聪明
-
世界一流大学如何建设人工智能学科
-
西藏那曲市双湖县发生4.0级地震 震源深度17千米
-
AI主播|火爆!市民一大早排队抢购冰墩墩
-
北京优化生育划定路线图 托育服务解决后顾之忧
-
小麦白粉病“缉凶”后记
-
我国科学家建立蛋白质从头设计新方法
-
我国首次在超冷原子分子混合气中合成三原子分子
-
春运开包记|高铁司机的随身箱里为何常备辣椒?
-
国内首款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药物获批
-
网络安全服务商亚信安全成功登陆科创板
-
神舟十三号计划4月中旬返回 将首次采用快速返回方案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2022年计划发射140余个航天器
-
西藏纳木错科考观测员的“极地”故事
-
收取多名舞友“补缴款”代办补缴社保?一嫌疑人被刑拘!
-
喜讯!广东再添一批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广州这2个基地入选
-
这件5200多万年前的化石 如何破解巨蜥起源扑朔迷离之谜?
-
年后机会多,求职者早早出动“觅好工”
-
2022年春节假期广州地区到发旅客318.1万人次
-
确保旅客平安返程!广州铁路公安局多措应对低温雨雪冰冻天气
-
广州海关:2021年共监管生物医药产品进出口275.8亿元
-
网络测评博主狂喷荣耀多款产品,被判道歉并赔偿8.6万
-
黄埔区应急供水加压站提前建成, 将承接非东江水源
-
广州持续强化“礼让斑马线”整治成效,保障春运安全
-
家蚕CPV病毒刺突蛋白的三维结构获解析
-
重大突破!“人造太阳”新世界纪录
-
科学家首次提出低危鼻咽癌患者的等效低毒方案
-
港中大(深圳)学子在国内外程序设计大赛获佳绩
-
在月球和火星上分解水以获取氧
-
春运返程高峰,地铁乘客频频“丢包”!安检机是“高发地”
-
南航首次开通广州直飞神农架航线
-
聚焦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 南京培育“绿色发展领军企业”
-
羽绒服价格连年上涨 品牌羽绒服焐热市场靠内功
-
移民村建影院 丰富村民精神文化需求
-
江苏发布政策措施推进渔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
-
新冠感染者患心脏病风险增加55%
-
上海科学家破解奥密克戎感染力增强之谜
-
马斯克最新发射的星链卫星一次性报废40颗,受地磁风暴影响
-
我国学者实现对量子力学测不准关系实验验证
-
火星氯氧化物形成与环境效应研究获进展
-
“流浪太阳”至少上映到元宵节,冷空气也在蠢蠢欲动
-
溧阳设立“今晨七点有约”接待室 暖心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
春节不打烊 江苏7天假期开行中欧(亚)班列42列
-
北京冬奥会点燃市民滑冰热潮 苏州冰雪运动异常火热
-
简化行政处罚处理流程 太仓市“一码缴款”彰显执法温度
-
姑苏区2022年首场招聘会举办 794个岗位吸引众多求职者
-
文萃路社区党总支组织廉勤文化学习 助力激发担当作为新活力
-
金博洋完美演绎《卧虎藏龙》 排名第11位进入自由滑
-
谷爱凌收获首枚奥运金牌 完美偶像遇上盛世中国
-
女足姑娘们凯旋回苏州 96岁战斗英雄到场迎接
-
雨雪天看不清信号灯和地面标线?南京车辆被误曝光可申请复核
-
兴化小木船“游”进北京冬奥村 展示水乡非遗产品风采
-
江苏将迎新一轮降水天气过程 多地气温下降
-
集中供暖“众口难调” 业主报警制止供暖锅炉安在自家门口
-
路遇老人摔倒,扶不扶?广州两位公交车长选择这样做
-
地铁运营时间延长、夜班公交通宵服务…深夜抵达广州南站不用愁
-
虎力全开!南沙港区迎来春节后首趟海铁联运班列首发
-
一周三班!9日起广州可直飞神农架
-
虎年新春“开门红” 广州港1月份粮食接卸量创新高
-
报销一次后不能再报销了?盘点“医惠保”的理赔误解
-
稳健医疗董事长李建全表环保决心:提前10年完成碳中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