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和15日,南太平洋岛国汤加一座海底火山连续两次剧烈喷发并引发海啸。汤加气象局称,汤加全境因此次海底火山剧烈喷发面临海啸、暴雨、洪水和强风的威胁。此次事件影响到整个泛太平洋沿岸地区,环太平洋多国如斐济、萨摩亚、新西兰、澳大利亚、日本、美国、加拿大、智利等均发布了海啸预警。

从1月15日由风云四号B星数据制作的1000米分辨率多通道真彩色合成图可以看出,瞬间喷出的火山灰云突破对流层顶,形成直径近500公里的伞形云团,周边的巨大冲击波清晰可见。

汤加岛屿火山喷发后,关于“火山喷发会改变全球气候”,乃至“受益于火山喷发,可以抵消全球变暖影响、减轻减排压力”等话题引发热烈讨论。对此,多位专家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表示,火山喷发一般会对未来1到2年全球和东亚气候产生持续影响,大概出现0.3℃左右的降温效应。对于我国而言,火山喷发可减弱次年东亚夏季风强度,进而导致我国夏季雨带偏南,专家建议将火山喷发的持续影响纳入汛期降水预测因子中加以考虑。

针对火山爆发抵消全球变暖影响的说法,专家指出,如果没有减排这个前提,只通过人为方法大尺度改变地球系统的辐射平衡,无法解决气候变化问题。

火山喷发一般会对未来1到2年全球和东亚气候产生影响

汤加岛屿火山处于低纬度地区,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气候与气候变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祝从文介绍说,近100年来,有三次大规模低纬度火山喷发,分别是阿贡火山(1963年3月17日)、埃尔奇琼火山(1982年4月4日)和皮纳图博火山(1991年6月15日),“它们喷发后的当年冬季(12月至次年2月),我国除东北和新疆以外大部分地区气温偏低。”

祝从文说,火山喷发之所以会导致降温,主要原因是它向大气层注入了含硫气溶胶,这些气溶胶进入平流层,帮助地球将更多的阳光反射出去,从而在大气层内产生冷却效应。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因果关系若成立,还必须考虑“量级”这个重要因素。曾导致全球平均气温下降0.5℃的皮纳图博火山喷发最终释放了20000千吨二氧化硫,而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Aura(拉丁语为微风)号地球观测卫星的监测图显示,汤加岛屿火山喷发首日二氧化硫的释放量为62千吨,“因此如果要达到之前喷发对气温下降的影响,汤加岛屿火山需要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硫。”

祝从文表示,一系列研究表明,火山喷发一般会对未来1到2年全球和东亚气候产生持续影响,大概出现0.3℃左右的降温效应。对于我国而言,火山喷发可减弱次年东亚夏季风强度,进而导致我国夏季雨带偏南。因此,建议将火山喷发的持续影响纳入汛期降水预测因子中加以考虑。

“人造火山喷发”可以为地球降温吗?

在汤加火山喷发事件发生后,“人造火山爆发为地球降温”的话题引发热议。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IPCC第五、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主要作者陈迎表示:“如果没有减排这个前提,只靠SRM(太阳辐射干预,即通过人为方法大尺度改变地球系统的辐射平衡以应对全球变暖),肯定是无法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同时还可能带来其他风险和不确定性,比如改变气温和降水分布等。”

“可以确定的是,SRM无法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主力’。不过,根据近年最新研究,如果建立在大幅度减排基础上,SRM有潜力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辅助措施。”陈迎补充说。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大气科学系教授、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主要作者曹龙指出,目前提出的SRM方法主要包括向平流层注入气溶胶、海洋低云亮化、增加海洋和陆地表面的反照率。这些方法的基本出发点是增加地-气系统的反照率,减少到达大气和地面的太阳辐射,通过短波辐射干预的方法,抵消温室气体增加造成的暖化效应。

曹龙表示,自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以来,对SRM的研究取得长足进展。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评估了SRM对气候系统和碳循环的影响,主要结论包括SRM可以在全球和区域尺度上抵消一部分温室气体增加造成的气候变化,但无法在全球和区域尺度上完全抵消温室气体增加引起的气候变化,并且SRM无法缓解海洋酸化。

曹龙坦言,由于目前对云-气溶胶辐射过程的相互作用和微物理过程认知仍很有限,对基于气溶胶的SRM冷却潜力认知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并且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对于SRM气候效应的评估主要集中在全球尺度,缺乏针对SRM对不同区域气候影响的评估。在下一步研究工作中,有必要利用包括更完备的云-气溶胶-辐射过程的高分辨率模式,对SRM方法进行模拟研究,进一步认知不同SRM方法的冷却潜力和对气候系统的影响。另外还要大力加强在不同地点和时间实施的不同SRM方法对全球和区域气候影响的研究。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