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氧氯丙烷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原料与有机化工中间体,在航天、航空、电子、通信等众多领域有广泛的用途。但传统的环氧氯丙烷生产工艺“氯醇法”有安全性低、废水量大、能耗高、废渣量大等不足,因此急需开发一种更加绿色环保的环氧氯丙烷生产工艺。

经过多年潜心研究,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振涛团队形成了“氯丙烯一步法制环氧氯丙烷绿色生产技术与装备”成果,创新了环氧氯丙烷的生产工艺,有望给产业带来重大变革。

不久前,张振涛团队获得了中科智汇工场承办的“CAS概念验证计划”种子基金的支持。目前,该成果已完成了小试,正寻找相关企业合作开展项目中试和推广。

传统工艺急需变革

环氧氯丙烷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基本有机化工原料,是合成甘油的中间体,也是合成环氧树脂、氯醇橡胶等产品的主要原料。它可用于制造玻璃钢、胶粘剂、阳离子交换树脂、电绝缘制品,也可用于溶剂、增塑剂、稳定剂、表面活性剂和医药等行业,还可用于制造各种具有特殊功能的合成树脂。

张振涛介绍,目前生产环氧氯丙烷的工业方法主要有三种,分别为氯醇法、醋酸烯丙酯-烯丙醇法、甘油法。其中,烯丙醇法由于工艺流程长、投资费用和成本相对较高等原因已经停用;国内74%左右的工艺采用氯醇法,国外氯醇法工艺也占到了94%。

在生产实践中,利用氯醇法生产环氧氯丙烷,主要是通过丙烯高温氯化制氯丙烯,再利用氯丙烯和次氯酸化合生成二氯丙醇,并利用二氯丙醇进一步皂化,从而制取环氧氯丙烷。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加入大量的水,消耗大量的能源。

“氯醇法与甘油法都存在高盐废水的严重环保问题。”张振涛介绍,氯醇法以剧毒氯气为原料,安全性低;生产每吨环氧氯丙烷约产生50吨含氯废水,废水量大;氯气泄漏引起的火灾爆炸事故频发,含氯废水造成极大的环境污染,给我国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挑战。

此外,为了抑制活泼氯气产生副产物,需要加入大量水稀释,造成高能耗。生产每吨环氧氯丙烷,还会产生约2吨含氯废渣,废渣量大给企业带来后期处理难题。

“事实上,废水量大、能耗高、反应得率低等,已经成为传统环氧氯丙烷生产的共同瓶颈,美、德、日、中等各国科学家都在积极研发环氧氯丙烷绿色生产工艺,希望从源头上满足清洁性和低能耗的需求。”张振涛说。

张振涛在办公室。郑金武摄

以产业思维解决现实问题

近年来,我国提出“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制定环境治理解决方案,增强企业绿色发展能力”。从产业发布来看,我国环氧氯丙烷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氯碱主产区,如山东和江苏等地,其中山东产业规模占52.88%。各地产业升级和“美丽中国”建设要求,也呼吁加速变革传统氯醇法生产工艺。

1990年,张振涛从西安交通大学毕业,此后进入青岛氧气厂、海信等企业工作,在制冷等化工行业积累了长期的经验。2009年,张振涛进入中科院理化所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之后留所工作。

丰富的企业工作经历,使张振涛更多地以产业思维解决现实问题,并不断把自己的研究聚焦到产业共性问题的攻关上。

早在2015年前后,针对中石化相关企业的“环氧丙烷/甲醇精制”项目,张振涛团队为其的工艺流程进行了优化开发。

“在环氧丙烷/甲醇精制项目中,需要添加肼水除醛,且在高温下容易产生甲缩醛,存在重大安全生产风险。”张振涛介绍,“我们帮助企业进行工艺流程优化,摒弃了肼水除醛步骤,还抑制了甲缩醛的产生。”

正是基于这一“环氧丙烷/甲醇精制”产业化项目的基础,瞄准环氧氯丙烷行业的“痛点”,张振涛带领团队开发了“氯丙烯一步法制环氧氯丙烷绿色生产技术与装备”。

“在这个项目中,我们建立了高效反应床,使氯丙烯一步就能够制取环氧氯丙烷。相对于传统的三步反应工艺,一步法流程短、节能效果好、得率高,且能显著降低废水排放。”张振涛表示,与传统氯醇法相比,一步法的废水排放减少为原来的2%,废渣排放接近零,且能耗降低了25%左右。

张振涛介绍,团队已经为一步法制环氧氯丙烷技术开发了完整的“工艺包”和产业推广的关键装备,并已在中科院理化所廊坊基地完成了小试生产。期待有企业合作开展中试和5000吨示范装置开发。

科研人员在实验中。理化所供图

“概念验证”助力成果转化

2020年,张振涛团队的“氯丙烯一步法制环氧氯丙烷绿色生产技术与装备”项目,参加了中科智汇工场联合中科院相关研究所承办的“概念验证创新大赛”,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CAS概念验证计划”种子基金的支持。

为推动具有市场潜力的基础研究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应用,减少基础研究成果转化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中科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与北京市海淀区政府联合打造了“CAS 概念验证中心”,并实施“CAS概念验证计划”,以挖掘和释放中科院科研院所的研发优势,让科研成果走出高墙大院。

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会面临“达尔文死海”“最后一公里”等问题,但成果转化走好“第一公里”也同样重要。“CAS概念验证计划”就是为了给科研人员在科研前端提供指导,减少研究成果转化的不确定性。

中科智汇工场总经理柳海永介绍,“CAS 概念验证计划”是全新的组织模式,将通过提供种子资金、商业顾问、创业教育、产业资源对接、投融资服务、孵化空间等概念验证活动,对早期项目进行筛选和扶持,支持和培育一批早期项目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我们研究所的产业策划部积极推介了我们的项目。”张振涛表示,在“概念验证计划”种子基金的支持下,研究团队进一步深入研究,使一步法制环氧氯丙烷的“工艺包”更加合理,技术也更加成熟完善。“前期工作越细,后期中试和产业化就会走得更顺利。”

在中科智汇工场的支持下,团队已经与相关意向企业、投资机构等进行了多次对接。

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并行不悖

目前,张振涛带领的30多人的团队中,凝聚了林民、杨俊玲、张化福等一批骨干科研人员,并覆盖了多个学科领域,形成了良性发展的人次梯次。

在张振涛看来,发展绿色化工技术,对众多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针对产业需求的高技术研究,也是重大科学问题的重要来源。

“事实上,基于一步法制环氧氯丙烷项目,我们也争取到了相关计划经费的支持。”在张振涛看来,“高技术产业化和基础研究形成了一个闭环,并行不悖。”

对于研究团队来说,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基础研究,论文产出只是一个方面,更多还是要瞄准产业痛点,技术研究要精益求精,要考虑后续发展和落地。但更多的中试、产业化推广等工作,需要寻找有能力、有意愿的企业一起合作。”张振涛说。

但在合作过程中,企业往往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收益和利润。在多年的产业化合作中,张振涛也多次遇到与企业合作,结果最终企业签了协议却不支付合作费用的情况。

“研究必须要为生产实践服务,为国计民生服务。”张振涛说,“但科研人员做产业化也经常会面临难题,如果规避这些难题,也需要更好的机制和支持。”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