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能源转型与碳中和战略的大背景下,储能电池已成为电力系统改革和新能源电力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持续爆发, 一度被推上市场的风口浪尖 ,惹得众多资本和企业眼热不已,都想进入其中分一杯羹。

然而,近日,作为行业新锐的楚能新能源突然宣布到今年底280Ah储能锂电池将 以几乎亏本的0.5元/Wh的价格 进行销售,打破了大众对于这个行业的美好想象。

储能行业一路走来为什么会卷到如此地步?


【资料图】

01

下游需求旺盛,叠加政策扶持,造就储能神话

早在2015年之前储能行业需求量少,市场规模小,此时国家尚未出台相关政策。

随着技术革新,2016年后,锂离子储能电池逐渐取代铅蓄电池开始被广泛应用于储能行业。

随着常规火电机组的有序退网和大规模新能源电源的并网,为了 保证供电的稳定性 ,作为必备的配套设施的储能设备受到国家的重视, 出台多项政策 予以扶持。

受益于电池成本的持续下降和政府政策的刺激,我国储能电池进入高速发展赛道,以 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09.7% 的速度惊人成长,2017年新增投入运营的装机量仅0.3GWh,而仅仅4年后的2021年就实现了5.8GWh的新增装机量,预计到2023年将达7.1GWh。

因俄乌地缘冲突所致的欧洲能源危机,同时融合国内电力市场改革,进一步助长了储能行业的迅猛发展。 截至2023年上半年 ,国内新型储能领域,尤其以锂电池为代表的电化学储能, 新增装机量几乎接近过去十年的总和

不少机构都认为目前国内2023年300亿-400亿的市场规模,预计到2024年会超千亿, 而未来有可能达到万亿,具有巨大的成长潜力

02

技术门槛低,回报效益高,众多玩家纷纷下场

然而火热的市场局面,也带来了国内产能的快速扩张,为今日储能行业大逃杀的局面埋下伏笔。

目前,储能电池广泛采用磷酸铁锂技术路线, 与动力电池相比,其技术门槛较低 。巨大的市场需求进一步促使国内众多储能系统集成商,例如天合储能、晶科储能、派能科技等,纷纷采取了“ 自制胜于采购 ”的策略,积极布局储能电池领域,并向上游拓展。

甚至如中宏科创等中小型储能创业公司都开始选择自产电池,而不选择传统的集成模式。

储能电池带来的可观回报,也使得本就以动力电池技能实力见长的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蜂巢能源等为代表的 动力电池厂商,纷纷加入储能电池行业

,释放动力电池过剩产能。

而储能电池业务也不负众望,宁德时代的储能业务收入仅用两年时间,就从2020年19.43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449.8亿元, 三年间翻了20多倍

这一夸张的增长数据,叠加政策的鼓励,也快速 催生了一批新崛起的储能电池企业 ,包含了楚能新能源、宝丰集团、海辰储能、盛虹动能、三一锂能等。

03

围城外的人拼命挤进来,围城内的人同时拼命扩张

根据已公布的数据来看,2023年以来,各厂商已公布扩产计划有近70项, 规划储能电池及系统总计扩产产能超900GWh 。项目开工项目13起,签约项目11起。

扩产及签约主体包括亿纬锂能、孚能科技、国轩高科、瑞浦兰钧、兰钧新能源、比克电池、比亚迪、赣锋锂业、盛虹控股集团、中科弘泰、航天锂电、中宏科创、格派新能源、巨湾技研、默迪新能源、埃克森新能源等。

然而市场需求赶不上储能厂商热情的扩产速度,而 同质化的产品,最终导致了储能行业的内卷 。据统计储能行业整体产能利用率从 2022年的87%下降到今年上半年的不足50%,其中户储电池产能利用率连3成都不到

04

行业大逃杀开始,技术实力或将成为存活关键因素

尽管储能行业目前正面临着亏本甩卖的激烈竞争,然而,作为一个潜在的万亿级市场,储能市场仍在以迅猛的势头不断扩张, 与传统产业和陷入产能过剩的夕阳产业形成本质上的明显差异。 展望中长期,随着国内新能源政策的持续推进和中国工商业的蓬勃发展,储能市场仍将迎来新的高峰。

然而当下阶段性过剩的产能和内卷的局面,会进一步拉高下游客户对储能电池的品质的要求,技术实力弱,未经市场充分验证的新入场厂家在这种环境下明显处于劣势。

例如今年4月,下游业主中国华电就在一份标书中明确竞标的储能集成商应选用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或同等水平其他品牌的储能电池。

因此对于已经在场上或者即将入场的企业而言, 如何建立技术壁垒,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或许将成为未来决定谁能笑到最后的关键因素

来源:NE-SALON新能荟 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