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朵财经观察出品


【资料图】

编辑 | 铎子

工作不好找,就跑跑网约车。在很多人的心里,跑网约车是一条“退路”,多年以来,“跑网约车月入过万”等新闻也已经深入人心。

但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饭碗,网约车的时代红利已经悄然结束,网约车行业早已开始内卷,根据近日的新闻,长沙,东莞,三亚,济南,遂宁等地均已暂停网约车运输证新增业务,或发布网约车饱和预警。

预警的内容是什么呢?——当地网约车日均接单量不足10单。

在任何一个城市,网约车日均接不到10单都是一个糟糕的成绩,这也代表着极低的收入水平,当然,除非10单都是所谓的“大活儿”,但这是不可能的。

监管方面而言,中国的网约车从被拒绝到严管,再到有序放开乃至彻底放开(资格证门槛不高),再到如今多地收紧网约车措施,这意味着网约车时代红利的彻底落幕。

这是必然出现的情形,尽管很多人在惊呼“又少了一条退路”,“网约车不再是想跑就能跑了”,然而现实的状况是,正因为彻底放开后的网约车门槛较低,大量空闲劳动力涌入这一行业,导致行业内卷逐年加剧,而相关监管的职责本来就是保证城市的运力充足且平衡,所以随着超量的人力进入网约车,监管的收紧是必然的——

根据交通运输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4月30日,全国各地发放的网约车驾驶员证已达540多万本,网约车运输证230多万本,且4月份环比均在继续增长。近日,长沙暂停受理网约车运输证新增业务,三亚也宣布,暂停网约车经营许可及运输证核发业务受理。

一面是网约车越来越多,网约车的用户规模却逐渐变少,2021年,网约车用户规模为4.53亿人,2022年,为4.37亿人,少了近1600万。

这种现象和疫情无关,和逐年增多的私家车保有量有关,2020年的12月,网约车平台总单量为8.1亿单,当时疫情仍在肆虐。而在今年4月,这个数字为7.06亿单。

僧多而粥少,当下天气渐热,单笔者就曾遇到过不拉活不敢开空调的司机,当被询问新能源车开空调成本很低,为什么还是不开空调时,该司机的回答令人心酸:成本低也是成本,开空调比不开空调一天还是能节省十几块钱。

网约车司机数量逐年递增,用户规模却持续减少,与此同时网约车平台“卷”的程度也在加剧,根据交通部数据,截止3月31日,全国共有307家网约车平台公司取得经营许可。

很多网约车用户都有直观的感受,网约车平台上的优惠券数量在增加,甚至有时候能再次体验到2013—2016年之间那种“1元坐车”的痛快事儿。

场景是相似的,原因也都是因为“卷”,但当初是滴滴和UBER两雄争霸,如今是数十上百家网约车平台鏖战网约车江湖。

不同的地方在于,当初网约车司机数量有限,所以平台之间不仅要抢客户,还要抢司机,所以当初网约车司机接单容易,补贴高,收入高。但现在各平台只需要抢客户,基本不需要抢司机,恰相反,在平台补贴用户的同时,客单价低了,司机的收入不增反降。

众多网约车平台

当一个市场成为红海,海里的泳者都不会畅快,而是更容易溺水。司机收入降低,中小平台的生存境况也类似——融资不到位就得等死。

有网络观察家称,目前网约车已经成为吸纳就业的大池子,所以对于监管来说,按下网约车暂停键应当是很艰难的决定,但各城市对运力的需求有限,如果不视情况暂停网约车资质发放,势必不断加剧网约车市场的恶性竞争,且增加市场的管理难度。

网约车资质的收紧可以说是一种必然,但大势归大势,对于很多普通人而言,这却意味着少了一条退路。

从2010年至今的13年,多数时间里网约车司机的收入甚至要好于同城的出租车司机,“月入过万”的宣传是一种写实,但随着市场需求见顶,网约车在很多城市再也不是中高收入行业,而且今后随着网约车资质的收紧,恐怕很多人再想加入网约车司机行列,就只能去在小平台上跑黑车。

另外,随着网约车司机数量的暴增,一些针对司机的骗局也在蓬勃发展,网约车司机为了租车被骗贷款等新闻屡见不鲜。在各网络平台上,高薪招聘网约车司机的广告很常见,但真的去应聘了,司机却很有可能遇到各种含有“黑条款”的合同,至于广告允诺的月入过万,对于绝大多数司机来说,却只是个梦想。

(文章来源:花朵财经观察)

*本文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