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大学时候看日本史留下的笔记,当时写的非常扼要。现在回头去看,觉得可以拿出来分享给在b站想以最快方式了解日本历史的人。笔记共有三页,只要读完这三页应该就对历史脉络有个大致的了解了。当时读的是坂本太郎著、汪向荣译的《日本史》。当然,我是历史外行,有任何需要指正的地方欢迎提出。

飞鸟时代开始 公元593 - 室町时代结束 公元1573

飞鸟时代,


(相关资料图)

飞鸟时代是古坟时代的后继、奈良时代的前代,约593年开始,止于迁都平城京(奈良)的710年。飞鸟时代的日本开始设立史官机构,从飞鸟时代之后,日本有文字准确记录的历史。在此之前虽有材料,记载却比较模糊。飞鸟时代的政治中心在今天的藤原京。

圣德太子改革:文化立国

尊崇、推广佛教,

学习儒教,并以此改革政府结构,

向我国派出留学生

乙巳之变:诛灭权倾朝野的苏我入鹿,确定皇权

大化改新:

废除贵族所拥有的一切土地和人民,归属于国家

整修京师,确定畿内制度,确定地方制度

制定国防(如关塞)和交通(驿站)制度

规定户籍方法

改革税制

大化改新的特点在于:改新对旧制度采取妥协的方针,如果旧制度对改革没有妨碍,就保留下来。这种思想在日本改革的历史上有很多例子。

然而中国和日本在历史上的第一次交锋,也就在大化改新之后。个人认为这是日本第一次向自己学习的老师展露锋芒。日本水军在白江江口大败于唐朝和新罗的联军,彻底丧失了对朝鲜半岛的控制。

尽管大化改新的核心是推崇皇权。但天皇作为道德的代表,要首先交出自己的土地;天皇本人没有私有土地,而受全日本的供养。这最终导致天皇权力落入辅弼的臣僚手中。这是日本政治中一个有特色的地方。

--------------------------------------------------------------------------------------------------------------------------

奈良时代

大宝律令制定后九年(710)迁都平城京,以及从此之后的七代天皇所掌握的时代,称为奈良时代。奈良时代是日本古典文明的黄金时代,但也为后世的矛盾留下了根源。

藤原氏:中臣镰足协助中大兄皇子诛灭苏我入鹿后,赐姓藤原,为藤原氏的始祖。

政治斗争

佛教政治:寺院势力的兴起。寺院从国家到地方也有类似律令制度的行政结构。寺院可以拥有土地,且僧侣是最高的知识分子,因此寺院的势力在奈良时代影响巨大

律令政治:儒家思想的代表,新贵族

旧贵族:即奴隶制度,奴隶制度和新的班田制向抵抗。

遣唐使

和歌:《万叶集》假名的起源。以假名所作的歌称和歌,与用汉文仿造汉语诗所作的“汉诗”对应

奈良时代的日本文化大量学习中国的唐文化;这里的学习,以模仿为重心(如文章科的考试,以引经据典而非思想深度为主要评判标准),日本在唐文化基础上的吸收、创造,在平安时代才占据重心。

--------------------------------------------------------------------------------------------------------------------------

平安时代

以公元794年迁都平安京开始,到镰仓武家政权1192年结束。

桓武天皇:781年即位,律令政治创导者天智天皇的三世孙。律令政治的复兴者。力主削弱佛教势力,使政治精神回归儒教。

然而律令政治说起来容易,却很难实行到基层。实际的政治处理中,也有相当多背离律令政治的现象。例如,嵯峨天皇设置了藏人作为自己的心腹。由于政府财政不足,各地官府乃至皇室都不得不开始经营私营田,这绝对是违背律令精神的。律令政治的内在矛盾(制定和执行),反而导致私有制的大幅度扩张。

铸币的出现

国史的修订:《日本书纪》和五国史,合称《六国史》

佛教:密宗的传入,最澄“天台宗”、空海“真言宗”(东密)

与其他佛教派别相比,密宗重视事相,即事物的表现,以画作、雕塑、建筑表现佛教精神,以法式求得现世的因果。一些贵族为了自己的私人利益,十分重视密宗的这种祈福法式。

空海:密宗七代祖师惠果弟子、密宗第八代祖师,汉诗诗人,书法家,著有《文镜秘府论》,是他的汉诗诗论文集。

文学

假名的最大发展动力在于僧侣抄经时需要的注音。官方文字为汉文,这一时代男性文人以汉文写作,女性文人以假名写作;那个时代敢用假名公开写作,简直就是文化战士。

然而假名写作恐怕更具有日本的特色。

诗歌集《古今集》:继承《万叶集》的和歌作品,有《万叶集》的朴素,但有新时代的巧妙;《古今集》之后的和歌,虽有巧妙,却过于重视技巧、拘于形式。

散文:《竹取物语》

书法:“日本三笔”,嵯峨天皇、空海、橘逸势

--------------------------------------------------------------------------------------------------------------------------

藤原时代:

摄关政治的时代 930-1068

这一期间藤原氏独霸政权,以外戚身份控制天皇,称”摄政“或者“关白”

摄关政治的本质还是律令政治,只不过它是律令政治的形式化和贵族权力成熟后的律令政治。

这一过渡时代中,班田逐渐无法实行,中央政府堕落、软弱,地方的庄园开始兴起,地方的豪族开始兴起,这就是后来武家政权出现的基础。

文学,

三大杰作都处于这个时代:

清少纳言的随笔,紫式部的小说,和泉式部的和歌。

佛教,

佛教归于净土宗。净土宗认为,佛教所传言的“末法”时期已经在此降临,现实世界没有希望,只有来世的极乐世界才值得期盼。于是寺院、绘画等艺术中出现了大量表现极乐世界的作品。比如平等院凤凰堂,仿造凤凰的形态构成;寺院建筑模仿凤凰张开双翅一样的夸张形态,以建筑和装饰的奢华体现极乐世界的美好。

院政时代 1086-1185

所谓院政,就是天皇退位以后作为“上皇”,政治权利归于上皇管理的政治模式。上皇也称“院”,院设置院厅处理政务,下达的“院宣”甚至取代的圣旨的地位。

佛教的世俗化:皇族、贵族进入寺院

为什么贵族会开始进入佛寺?因为朝廷势力已经开始衰落了,世俗社会中不能给予亲王昔日的待遇和荣誉,却要凭借寺院的地位和财力来取得补偿。这些贵族将僧侣社会也变成了一成不变的门阀世袭之地。然而寺院本身的精神却与此对抗,寺院已经结合了朝廷,其群众势力也开始壮大,最后出现了“强诉”运动(即寺院代表百姓上书朝廷)。寺院也开始拥有武力,即“僧兵”;亦即,僧侣社会先是贵族化、公家化,最后全部武家化。

武家

源氏和平氏都是天皇后裔,在此期间作为地方势力先后兴盛。

相比于源氏,平家参与中央政治较多,介于藤原家和武家模式两者之间。

源氏则更加彻底。其创立的武家政治也最终取代了院政,建立了镰仓幕府。

--------------------------------------------------------------------------------------------------------------------------

镰仓时代:镰仓幕府建立 1185- 镰仓幕府灭亡1333

源氏和平氏的最后关键战役:关门之战

与平氏不同,源氏决心建立一个新的,以武家为中心的政治体制,具备健全的武家精神,从而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武家的中央行政机关为幕府,原本是司令部,所以其机构设置也类似于司令部。

侍所:家人执勤侍卫的场所,原本是家政机构,演变成控制家臣的机构;首领为别当。

所司:侍所下方机构,平时统帅家人,战时负责指挥

公文所:源赖朝位列公卿后,改称政所,模仿的是贵族的家政机构,原本只处理将军的家事,逐渐开始负责广泛政治问题

问注所:处理众人申诉的机关

可见:源氏的中央机关实际是其家政机构,而将军的家政机构又是模仿贵族家政机构设置的。

地方行政上,普遍设置守护和地头。

除了三个地方特殊,京都守护,镇西奉行,奥州奉行。

京都守护专门负责监视京都的公家,后来又增加设置南北六波罗。

镇西奉行掌管九州事务,因为是平氏的老根据地,所以要加以控制。

守护每国一人,与地头一道协同保障幕府的统治。守护均有源氏有势力的家人担任,地头则是原来的庄园主。

-> 源氏有意识的培植武家势力,并最终通过守护控制了日本全国的警备和治安。

亦即,源氏构造的是一个完整的封建体系:幕府的统治机构,建筑在守护和地头作为家人统属于将军的关系之上。

尽管源氏具有改革精神,他的政府仍是不彻底的公武二元主义,武家势力一旦削弱,公家就要抬头。

蒙古入侵

日本能抵御蒙古人的入侵,实话讲依赖不少自然因素。忽必烈两次企图登陆日本,均因台风而被击溃。

不过这件事也导致了幕府的衰退。因为战争中有功之臣没有新的土地进行封赏,维护幕府基础的家人阶层出现动摇,进而导致幕府权力下降,实权落入部下手中。

镰仓时代的文化

佛教中

净土宗得到纯化:这一宗派强调人生的无常和现世的苦闷,而追求往生的净土。这一流派的起源还是由于社会的大变动、公家统治的没落、连年的战乱等等;但是他们宣扬作为僧侣不应专一修行,而应当救济大众,传播福音,具有积极意义。

禅宗则是从宋传入的宗教:强调不立文字,坐禅得到,结果意外的符合武士克己的生活方式,受到武士的推崇。

文学上

公家的文学仍然承接前代,没有大的创新。

表现新兴武家精神的文学作品则是战争小说,如《平家物语》。记载镰仓幕府的编年体史书是《吾妻镜》。

美术上

绘画包括佛画和连环画,如《三十六歌仙图》;建筑风格则改为雄劲质朴,具有武家的精神。

--------------------------------------------------------------------------------------------------------------------------

南北朝 1336-1392

后醍醐天皇:废除院政,并进一步通过武力结束了幕府。不过他的中兴政治经过两年就瓦解了,因为地方政府仍处在武家的影响之中,一个幕府失败了,其势力并没有根除,又会有新的幕府出现。公家的统治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足利高氏和足利尊氏:借助中兴政治武力推翻幕府,而后背叛中兴政治,成为新的将军。

南北朝:京都称为北方,由足利幕府支持;另一支朝廷逃亡吉野,建立了吉野朝廷,称为南方。吉野朝廷同虚弱的足利幕府顽强抗争了五十余年,并最终被足利幕府承认正统。日本史以吉野朝廷为正统计算年份。

室町幕府 足利尊氏建立武家统治 1336 - 织田信长驱逐足利义昭 1573

指以足利将军为首的武家政治机构。组成大致模仿镰仓幕府,但实力大不如从前,维持中央统治非常虚弱。

为了对付吉野朝廷,幕府所在地就在京都。

对抗吉野朝廷的幕府需要借助地方的力量,而又没有新的土地可以赏赐,故足利氏开始推行“半济法”,把公家的一部分土地永久授予武士,这样地方势力发言权就增大了。进一步,幕府又不得不让守护负责一部分钱粮、租税,从而使得守护的力量大大增强,公家的庄园彻底崩溃。

庄园制的发展

由于地头的普遍设置,出现了和班田制中完全不同的情况,即地方的结合愈发紧密,这期间涌现了许多村落。村落依靠地理条件、利害关系团结在一起,具有一定的自治属性,依附社寺、守护或庄园领主的力量,如奈良兴福寺的七乡。

一向一揆:农民为保证自身利益向领主进行的联合暴动。

产业和商业也因为庄园制度而出现发展,商业主要体现在定期市场。定期市场进一步产生同业组织行会,在日本称为“座”,例如石清水八幡宫的油座。这些座对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收购和销售实行垄断。

城市的萌芽

以往日本城市的繁荣依靠政治中心,如京都、奈良、镰仓。而庄园制度下地方大名的实力加强,城下町开始出现,这些属于新兴城市。地方统治者在战乱中在山城附近修筑住宅,附近开设市场,集中物资,除此之外还要供养众多的家人,因此进一步修筑居城,让平民尤其是手工业者居住在城下。城下町的进一步发展则是在战国时期。

交通量也比以往有所增加,这和商业的发展有关;但滥设关卡的现象也从此开始。

对外关系:对明朝的朝贡贸易和倭寇的出现

文化

研究古代文化:对《日本书纪》《古事纪》的研究等等

宋学的引入:朱子学

平民教育机关的出现,足利学校的复兴

新兴平民文学:御伽草纸,连歌,谣曲,狂言。御伽草纸是短篇小说统称,连歌是韵文的新型文学,谣曲和狂言属于戏剧的代表。谣曲是能乐的剧本,故事往往是一个旅行者到名胜古迹游览,一个本地人讲述往昔佳人武将的故事,最后再托梦给旅行者,说自己就是原来的佳人或武将。这其实是属于公家回忆往昔荣耀的一种故事。狂言是随着能乐发展起来的舞台艺术,内容主要是揭露世俗权威的空虚无力,属于平民的艺术。

美术

建筑上出现了“书院样式”。

庭院的建造也出现发展,如金阁寺,银阁寺。

茶道、花道也是在此出现的。这些技艺是从足利将军的风雅生活发展起来的,受到禅宗的深切影响。也反映了以足利将军为代表的上层阶级不事生产、逃避现实的情绪。不过茶道和花道渐渐进入平民文化,为之接受、吸收、发展,则是江户时代的内容了。请往后看他们的变化。

(封面:空海《风信帖》)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