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明显,中国电影的情况,正在起变化。


【资料图】

一个最直接的变化就是,中国电影市场的情况,正在一天天好起来。

今年暑期档的7月份,全月累计票房拿到了87.4亿,将之前的纪录,2018年7月份的69.66亿,一举提升了25%+。接踵而至的爆款,正在将淡出影院的观众,集体请回影院。

而电影圈“势力版图”变化,既悄无声息,又无比汹涌。

今天这篇要说的是导演,但我们先说一个演员——他就是黄渤。

去年此时,这位国民度极好、几乎没有负面绯闻的百亿影帝,正在遭受大V们的集体质疑。

因为他主演、陈思诚导演的《外太空的莫扎特》票房输了。

陈思诚在“唐探宇宙”后,主动离开舒适区,打造了“外太空三部曲”,可第一部就遭遇了滑铁卢,影片最终票房只有2.23亿,也成了陈思诚拍的第一部赔钱的电影。

被认为主要扛票房的黄渤由此遭遇的质疑是:黄渤为什么不行了?

那个暑期档最卖座的影片是含腾量百分之百的《独行月球》,沈腾的票房号召力再次被证明。

黄渤就更显落寞。

但今年暑期档,风水轮流转。

陈思诚的《消失的她》为暑期档点燃了第一把火,最新票房已破35亿。

王宝强的《八角笼中》点燃了第二把火,票房已破20亿。

这两部电影都没黄渤什么事儿。但接下来就有了。

先是黄渤饰演姜子牙的《封神》开始持续票房逆袭,最新票房破11亿,票房预测达到了23亿。

而同样由黄渤主演的《热烈》排在票房榜第二位,拿下10亿没有任何问题。

我想去年质疑黄渤的大V们现在可以进行下一个选题:黄渤为什么又行了?

如果下一部黄渤新片失利,他们可以说:黄渤为什么又不行了?

而当被业界认为比第一部精彩得多的《封神2》上映再引爆票房,新的标题又可以是:黄渤为什么又又又行了?

黄渤只是一个勤勤恳恳演戏的演员,但他的个人票房起落背后,是中国电影的潮汐起落。

某种意义上,也见证了中国导演势力版图的变化。

过去近十年里,中国电影的更新换代进行地极其缓慢,尤其是导演圈,在张艺谋、陈凯歌、徐克等大导演陆续凭借主旋律大片找回票房号召力之后,新导演只是偶露峥嵘,除了文牧野和郭帆,几乎没有新的大导演崛起。

但在这个暑期档,新一代导演,正扎堆改变中国电影的格局。

相比之下,张艺谋的《满江红》票房大热,可口碑却略显高开低走。冯小刚的经典作品不计其数,可他主演的新片《忠犬八公》,口碑、票房都显平淡,表现力不及原片,甚至比不上好莱坞版。

一场中国电影圈内部的地壳运动已经开始,新的取代旧的,不一定是老一辈过气,而是世间规律如此。因为观众更新了。

接下来,就让我们盘点一下未来将撑起国产电影票房的新“四大导演”。

陈思诚几年前做过一个预言,说一部电影要想在院线取得成功,应具备以下两个特点之一:

其一,是能反映强大的电影工业实力,那种沉浸式的视听体验是在家看流媒体无法取代的;

其二是电影故事能反映当下的现实,能引发观众广泛共鸣。

某种意义上,新四大导演的崛起,正是这一预言的“变现”。

一、新四大导演崛起,他们正在改变中国电影

陈思诚的预言没说错。

第一类重工业的视觉大片,已经有了《长津湖》《流浪地球》。

而这个暑期档的最新证明,当然是《封神》。

影片导演也是新四大导演中的第一位——乌尔善。

尽管这段日子对他的美誉不绝于耳,但用他自己的话说,影片票房仍未脱离ICU,乌尔善说这句话的时候,影片票房已经逆袭。

也就是说,影片续集仍是悬念,乌尔善依然有可能如他说的,要为影片还十年债。

一个雄心勃勃想要打造中国自己的神话大片,并且确实做到了的导演,却要为一部成功的大片付出惨重的代价,这是一个巨大的黑色幽默。

而这种尴尬主要来自于影片上映前一边倒的负面口碑——

一大批既没看过影片,甚至没真正看过影片物料的网友不断挑刺。

有说喜剧演员黄渤不适合饰演姜子牙的;有质疑导演乌尔善驾驭大片能力的;

有人指责影片改编离谱。还有人质疑李雪健的口音影响了演技。

现在看这些指责很荒诞,但确实严重影响了影片起始阶段的票房气势,影片首日票房未能破亿,逆袭从第二周才正式开始。

也就是很多观众真正看了电影,并且为影片说了公道话的时候。

回头看,乌尔善的远见毋庸置疑。

好莱坞大片正在衰落,但不是观众不爱看大片了,只是需要看一些新东西。而我们内地大片正在走向成熟。

《封神》如果三年前如期上映,那最好,现在上映,也不迟。

以前,我总以为乌尔善擅长拍商业魔幻大片,事实上他的特效和大场面驾驭能力确实不低。

影片的开场大战,战火中奔驰的战马,恢弘的军队队列,铺天盖地的剑雨飞石,都让人印象深刻。

但乌尔善最擅长的其实是讲大片故事,这正是国产导演最不擅长的事情。

不管《封神》最后的成败如何,他都是中国不可多得的商业片导演。观众知道,业界也非常清楚。

这或许是为什么《封神》还没上映前,乌尔善已经开启了新的大项目——《郑和下西洋1:沧海幽冥》。

从目前透露的信息看,类型是历史奇幻,对标的应该是《加勒比海盗》系列。

有历史,有动作,有解谜,有奇观,只要郑和这个大男主选对了,以乌尔善的场面调度能力,票房相信不成问题。

属于乌尔善的大片票房时代,才刚刚开始。

第二类电影,说的就是“现实主义题材”。

这又引出了新四大导演中的第二位——王宝强。

王宝强是一个神奇的演员,他是目前内娱中,唯一能以演员和导演两种身份,同时在现实题材取得巨大成功的那个。

这可能要归功于王宝强不可思议的观众缘,但又不止于此。

6年前他的《大闹天竺》差评无数,观众接受不了他转型做导演,资本也不相信他拍现实题材能赢,这样的结果是王宝强基本是花自己的钱拍了电影,最后自己的钱已经花完了,要靠陈思诚帮忙才把电影拍完。

而影片上映初期,也仿佛印证了资本的判断:《八角笼中》无论是端午点映还是后续的全天式点映表现都不佳,影迷口碑也一般。

但很快故事的发展甩了所有看轻王宝强的资本一个耳光:《八角笼中》从正式上映第一天起,票房走势越来越好。

最终《八角笼中》成为支撑整个7月份影市的最大功臣,影片在7月份拿到了19亿+,带热了整个影市。

《八角笼中》肯定不是一部成熟的电影,王宝强也还不算一个成熟的导演。

影片有一个很好的选题,但影片没有找到主人公精神蜕变的完整逻辑。

主角的人物弧光,主要靠的不是电影,而是王宝强自己的表演,王宝强个人的出色发挥弥补了影片的不足。

但电影最终还是取得了票房口碑的巨大成功。

很大程度不是王宝强把电影拍得有多完美,而是影片唤起了观众“共情”。

一群大山里的孩子们走上搏击之路,然后不屈不饶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不认命。

人民日报评《八角笼中》,有这么一段话,“最笨的努力,往往有最强的生命力,这部电影的励志精神感动了许多观众,真诚本身就是道路!!”

这句话,说透了王宝强和影片的成功密码。

而只要王宝强依然是王宝强,他的导演之路就不可能止步于《八角笼中》。

接下来两位导演,出自第三种类型:将视觉大片和现实题材做出融合,兼而有之。

第三位,就是大鹏。

《热烈》是这样一部电影,它对街舞的场面调度是大片级别的,哪怕看不懂街舞,也会被影片的比赛场面看的很燃。但同时影片也深深打动了观众。

如果说之前还有观众对大鹏的印象停留在《煎饼侠》,那么经过了今年两部高口碑新片后,大鹏应该已经证明自己就是当下中国最好的类型片导演之一。

《保你平安》聚焦网暴与社会偏见话题,票房7亿,豆瓣7.7;

《热烈》票房预测11亿,豆瓣7.5。

可以说,大鹏对商业类型片的把控已经相当成熟,发挥也极其稳定。

他能够拍出商业片需要的所谓视觉大场面。

《热烈》中,他将「劲爽燃」的街舞感染力通过镜头一再放大,肾上腺素直接拉满。

但同时,他又能做到让自己的电影言之有物。

只沉重的社会议题,不一定非要痛哭流涕去讲。

现实的重量,有更轻巧的拍摄手法。

《保你平安》这么沉重的内核,喜剧。

《热烈》,梦想加上了现实的重量,还是喜剧。

电影的结局没有悬念。

那观众看什么?不是主角如何赢。甚至也不是通过街舞改变命运。

而是热烈本身——每个人,都有资格热烈一回。

那股子中二的劲儿,打动了影院里热泪盈眶的观众。

大鹏导演生涯的未来,还可以再热烈一点。

最后一位,当然就是陈思诚。

陈思诚主创作品的总票房,已经突破了200亿。

其中导演6部,总票房122.01亿;监制3部,其中包括票房还在上升的《消失的她》。

陈思诚是中国当下最有产品经理思维,最符合短视频时代票房趋势的导演。

这也是为什么他只用了10年,就超越张艺谋、徐克、陈凯歌,成为了当下中国电影最能赚钱的导演。

普通人认为陈思诚票房成功的关键是悬疑,我认为不是。

他的票房秘笈其实有两大核心:一是工业化、系列化,二是走情绪合集路线。

“唐人街探案”系列成功后,喜剧悬疑片的市场大门彻底被陈思诚打开。

其后,他又用最经济的方式,开辟了悬疑片的新赛道:找来现成的好本子,找来年轻有潜力的导演,自己坐镇监制,打造一条“悬疑片流水线”。

《误杀》系列和这次的《消失的她》,都是这条流水线上的成功产品。

二是短视频化的情绪合集。

短视频改变了一切。

短视频时代的创作规律,即3秒定律,也即是3秒内,必须出现一个牢牢吸引你眼球的要素。

陈思诚,无疑是当下中国电影,甚至是全球商业片中,最擅长此道的创作人。

《消失的她》开头就是文咏珊睡在朱一龙角色的面前,美女+悬疑。

接着便用超高的叙事效率交代一连串妻子失踪报案的经过。这就是“卡点”。

简单归纳陈思诚电影风格,核心是两点:戏足,料猛。

《消失的她》,“蛇蝎美人”“海底渣男”“给力闺蜜”,三个关键词一摆,话题就来了。

悬疑只是影片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当婚姻焦虑被引爆,话题效应便排山倒海。

陈思诚是中国导演中的奇才。

他擅长借鉴,但套上自己的品牌,加入本土化元素,能做得比原来的还要好;

有靓男俊女,有都市传说烘托气氛,有真实事件衬底,有恰到好处的反转,有全员在线的演技,内容张弛有度,情节丝丝入扣。

你可以说他的电影俗,但就是架不住它好看。

到最后,几乎各年龄段的观众都能在影片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点,获得极大的共鸣,放眼整个中国电影圈,能把这么多元素糅合在一起,不违和,还够味儿,只有陈思诚能做到。

他的电影,夸也好,骂也好,都足够有爆点,而爆点,正是短视频时代的关键。

在这个以快为美的短视频时代,完成度,比完美度,更重要。

所以未来属于陈思诚。

二、新一代中国导演,谁能拍出下一部《霸王别姬》?这问题已经不重要了

与其说7月份是票房奇迹月,倒不如说是品质月,这是一次集体口碑爆棚换回的票房井喷。

整个暑期档到现在,没有首日票房破亿的电影。

《消失的她》《八角笼中》《长安三万里》和《封神第一部》,首日票房都没破亿,票房也是低开高走。

而过去几年暑期档,首日票房破亿几乎是大片标配。

这背后的本质是:中国观众不再第一时间无脑冲了,都是先观望一波口碑再做消费选择。

大V好评如潮没用,短视频假哭流泪比赛没用,首日票房大爆也不一定好使,只有身边真实的口碑和热度才有意义。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暑期档能爆的电影,或多或少,是有真本事的。

暑期档头部大片中,除了《消失的她》豆瓣评分7分以下,基本都在7.5分以上,猫眼等购票平台评分更是统一9分+,观众的基础口碑,能够支撑着市场基本盘。

也可以说,新崛起的这波王牌导演,是观众用脚投票,投出来的。

但这个时代的好电影,又和过去的好电影,不一样了。

90年代,《霸王别姬》《活着》成为中国电影的代表。

00年代,《英雄》《疯狂的石头》这样的作品被载入了影史;

10年代,《让子弹飞》《我不是药神》至今依然余音绕梁。

到了这几年,再看大银幕。

国产爆款电影,基本剩下两类:一是视觉大片,二是现实题材的情绪爆款。

也就是陈思诚预测过的院线电影未来方向。

前者的例子是郭帆、乌尔善。

一个自己掏空身家还不算,还忽悠了吴京带着7000万投资进组。打造出《流浪地球》系列,后者先给全家买好保险,做好还债十年的准备,然后义无反顾拍出了《封神》三部曲。

郭帆基本上已经赢了,乌尔善的胜负,还待定。

但他们合力将中国电影工业提升的高度是实实在在的。

后者的例子,就是陈思诚、大鹏、王宝强们。

他们拍出了这个时代最能触动观众内心的电影,不管这个点,是婚姻焦虑、梦想,还是努力改变命运。

但观众很容易发现,虽然这些电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很难说中国电影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甚至在电影艺术性上,这些电影似乎与前文提过的经典相去甚远。

他们的成功,是中国电影的成功。

他们的困境,本质上也是中国电影的困境。

这个困境就是:这个时代的中国电影,还是否有能力拍出下一部《霸王别姬》《让子弹飞》?

解答这个问题,能靠谁?

当然不能靠资本,资本之所以叫资本,就是因为它不在乎电影艺术,只在乎资本本身。

那靠导演?可当下中国电影哪个导演能自外于资本逻辑之外?

张艺谋导演的《狙击手》口碑爆棚,依然没能在春节档取得票房逆袭。

而群星荟萃的《满江红》却第二天就完成了票房领跑。

这就是资本逻辑。

靠观众?可观众如果能左右资本,哪来那么多烂片?

那还能靠谁?

答案是:谁都不靠。因为能不能拍出下一部影史经典,答案已经不重要了。

过去的每一代导演都带着强烈的个人特质。这种具体而独特的视角,曾经成就了中国电影的一个艺术黄金时代。

但今日的中国电影已经换了江山。

在经历了疫情和开放,焦虑和新的未知后,观众已经放弃了对于宏大的追求,关注点也从仰望星空,变成了爱人会不会把自己丢弃在海底星空。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电影经典。

张艺谋和陈凯歌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他们的特点就是追求史诗,追求人文情怀,讲述的是家国天下,合作的是芦苇这样的精英编剧。

所以那是个容易出《霸王别姬》《活着》的时代。

新一代导演最擅长的,是病毒式的复制,短视频化的做电影,把观众当上帝般讨好,提供最大份儿的满足感。

当这套爆款流水线已经运转起来了,新一代导演只需要拍拍身上的尘土,等着数钱就好。

即使再有人能拍出霸王别姬,也不会有人看。

因为中国观众的审美,已经远远超越了那个时代。我们更需要即时的满足,要炸,要燃,要立刻爽到,霸王别姬那套回味悠长,早就应付不了这届观众了。

我们观众已经不需要大导演告诉我们什么是艺术,什么是好电影。

我们就是审美,我们主宰中国电影的审美,我们讨论什么,焦虑什么,梦想什么,导演们就量身定做拍什么,我们需要新时代的大片,新一代大导演们,就会提供我们需要的新时代的票房大片。

正是这种新的审美,成就了这个暑期档。也成就了陈思诚、王宝强、乌尔善和大鹏这些新一代王牌导演。

而新时代的电影经典,就是《消失的她》,《八角笼中》,《封神》和《热烈》。

至于《霸王别姬》《让子弹飞》,不过是中国电影,一个渐行渐远的过去。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