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时间:2月26日(周六)14:00

科学网微信视频号将同步直播

基础研究的每一步

都踩在前人从未走过的土地上

挥动名为创新的利刃

劈开丛丛缠绕的荆棘

用最耀眼的智慧和勇气

为人类开辟通往未知的道路

他们

追逐世界运行的法则

探究最小生灵的智慧

寻觅宇宙天体的变化

他们解析疼痛

征战高原

操纵雷电

2022年2月26日

基础科学有什么用

一起聆听他们的答案

演讲嘉宾

王贻芳 × 高能物理

“世界是可以理解的:从粒子到宇宙”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领导完成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的北京谱仪(BESIII)的设计、研制、运行和物理研究,技术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发现了一系列新粒子和新现象;开创了我国中微子实验研究,提出了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方案并率领团队完成了实验的设计、研制、运行和物理研究,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是建设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的主要提出者和推动者。因在粒子物理实验领域的突出贡献,荣获“十佳全国科技工作者”,周光召基金基础科学奖,基础物理学突破奖,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等。

钱韦 × 细菌智商

“智商:细菌和人孰更高?”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研究员、所长,中国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研究方向历经植物群落生态学、种群遗传学、基因组学。目前从事细菌“智商(IQ)”的研究,即病原细菌如何感知环境与寄主信号的生物化学机制。在细菌识别种群密度信号、金属离子信号和跨界识别寄主植物激素信号等方向上做出了突出的成绩。担任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Innovation,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mLife等国际期刊的副主编或编委。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

李菂 × 中国天眼

“天眼邃眸,跨越世纪”

观测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FAST首席科学家。提出并命名了氢气窄线自吸收(HINSA)方法,首次测量HINSA塞曼效应,以《自然》封面文章形式发表。领导发现星际氧气分子、FAST首个新脉冲星、首个新快速射电暴,获取了迄今最大的快速射电暴发事件集合。2017年科学院杰出成就奖主要完成人之一。(曾)任澳大利亚国家望远镜指导委员会国际委员,平方公里阵(SKA)生命摇篮科学工作组组长,突破基金会聆听计划(Breakthrough Listen)指导委员等。

张凡 × 高原河流

“探寻青藏高原河流泥沙的奥秘”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博导,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NSFC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和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Hydrology: regional studies联合主编。主要从事青藏高原水沙与水环境研究。

胡理 × 感知疼痛

“疼痛是什么?如何让别人明白你的痛”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疼痛神经影像与转化研究中心主任,伦敦大学学院名誉高级研究员。主要利用电生理和神经影像技术,研究疼痛信息处理的脑神经机制,探索客观准确的疼痛评估方法,开发基于心理物理法的镇痛策略。近年来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世界疼痛研究学会国际合作基金等多个研究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首届“瀚翔”青年科学家奖。

蒋如斌 × 人工引雷

“我们为什么要‘主动’引雷”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青年科学家实验室成员,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主要从事雷电物理、雷电气象学研究。近年来一直作为主要负责人组织开展山东人工引发雷电科学实验,实现高时空分辨率雷电探测,研究人工引发雷电、自然雷电的发生发展特征与机制,揭示雷电的电磁辐射效应及放电致灾机理,并致力于人工影响雷电的理论方法与科学技术探索。

追逐粒子世界,探究微小生灵,寻觅宇宙奥妙,认识感知疼痛,解读高原河流,操纵人工雷电……他们挥动创新的利刃,劈开缠绕的荆棘。2022年2月26日(周六)14:00,基础科学有什么用,一起聆听科学家们的答案。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