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国家,有这样一群人,只要有个风吹草动,出现了抢购潮,他们都是冲在第一线。板蓝根抢了、连花清瘟抢了、布洛芬也抢了、电解制水抢了,现在又开始抢盐了。
有的人一次性买了100包盐,有的人一次买了一吨的盐,正因为买盐的人太多,很多超市出现了食用盐断货的情况。不管怎样,超市是开心了,躺着就把货卖了。
【资料图】
尽管国内一直有媒体和盐业集团表示,我们国家的盐多得很,根本就不用抢,可是依然出现了这种抢购潮。
很多人看到这种行为都会轻蔑一笑,认为这群人真是一群无知又容易被骗的人,可悲又可怜。
从事后来看,这些抢购的物品中,大多数是无效的,甚至很多都是智商税的产品,但是他们依然乐此不疲,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他们的想法跟大多数人是不一样的,他们有着一套自己抢购物品的逻辑。这里边主要有两类人,一类人认为看到别人在抢,总感觉自己不抢一点就像是吃亏了似的。这类人是典型的“乌合之众”,容易被其他人的行为所影响,他们缺乏独立的思考能力,也是商家造势之后最容易收割的对象。
第二类人属于那种“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人,他们对于周围的环境处于极度敏感的状态中,不相信任何专家和媒体,他们只相信自己。可是对于一些专业的问题,自己也不是很懂,此时该怎么办呢?他们的处事态度就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前提是需要囤的价格不是很贵,如果需要囤的价格比较贵,那么他们可能也需要再三确认才敢下手,否则亏损就会比较大。这群人的主要特征就是敏感、有认知、有一定的钱(可以承受一定范围内的试错成本)。我们以食用盐为例,按照一袋一斤,每袋2元来计算,100袋的食用盐不过也才200块钱。就算是买了一吨的食用盐,不过也才2000包,4000元的囤货成本。这点钱他们损失得起,这也是他们抢购食盐的根本支撑。如果一个人一点积蓄都没有,吃了上顿没下顿,就算他知道有危险靠近,那么也没有办法来囤货。
抢购潮的发起者往往是第二类人,他们负责带头抢购。第一类人负责跟风。
可能有人不服,既然第二类人是一群有一定认知,也有一定资金的人,为什么还会傻到去抢我们根本就吃不完的盐呢?我国随便一个大型盐矿就够国人吃好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了,何必还要再去抢盐呢?
原因很简单,理想和现实是有差距的。因为我们知道的盐只是探明的储藏量,并不是成品。从矿到成品,还有一个过程,一旦我们真的需要它的时候,一般人可能就抢不到了。
我们以疫情时期的口罩为例,我国是口罩生产大国,产量占了全世界的一半左右。理论上,发生疫情之后,我们可以快速扩展产能,让每个人都能有口罩戴。现实是,有渠道的人才能够买到口罩,而且还是高价购买。没有渠道的人,想要高价购买,都买不到。
有网友表示,我就囤了100袋盐,你们不要嘲笑我。我现在谁也不信,就信我手里有什么。当时放开之后想囤药,但是家人告诉我,这么多药店,还能买不到药吗?后来一家人都阳了,还真的买不到药。现在谁让我囤什么,我就囤什么,宁愿烂在手里,也省得需要的时候没有!
还有网友说出了类似的观点,他表示,我以前是反对老婆乱买东西的,可是上海封了之后,才发现老婆买东西有先见之明,之后就再也不管了。22年底,她又囤了药,我什么也不敢说。后来家里有人阳了,多亏有退烧药,要不然不知道怎么度过了。
虽然我们总感觉他们的这种逻辑不太对劲,但是又好像有点道理。世界的复杂就在于每个人的行为跟他的学历和财富关系不是很大,跟一个人的经历关系比较大。我们一旦因为做对了某件事或者是没有做某件事形成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之后,它就会强化我们的某种行为。
其实这类人的行为就是民间的“KOL”,他们在做某件事的时候,可以让更多人跟着一起做某件事,从而形成一种难以估量的势能。
从创业的角度来看,我们不应该抨击这种行为,反而是利用这种行为,多多关注这些有想法、有见识、有一点钱的这群人,如果我们可以顺着他们的思维,在一些突发事件面前,引入抢某个品牌的想法,并且快速引爆流量,这会让那些分布在全国各地的“KOL”纷纷到超市扫货,最终引发一场抢货的现象。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用颠覆式创新与新商业模式融合,全世界都是你的舞台!
在新商业的世界里,没有被淘汰的行业,只有被颠覆出局的企业,现在所有的商业竞争都会聚焦在“颠覆与重构”上。
一家公司或者一位老板,如果颠覆与重构能力短缺,注定会提前败下阵来。
请记住:没有创新力,哪有想象力;没有想象力,何来竞争力;要想破局突围,必须颠覆原有商业模式,重构新的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