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紧箍咒”来了。
8月8日,国家网信办就《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规定(试行)(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只有在具有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并采取严格保护措施的情形下,方可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人脸信息。
(资料图)
受此消息影响,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商汤科技、云从科技等AI巨头股价遭遇重挫。
“非必要不使用”
人脸识别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广义上的人脸识别包括人脸图像采集、人脸定位、人脸识别预处理、身份确认以及身份查找等一系列相关技术;狭义广义上的人脸识别特指通过人脸进行身份确认或者身份查找的技术或系统。
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应用,人脸识别因涉及个人隐私保护,尤其是它采集的还是属于敏感个人信息的生物信息,其使用边界问题,自诞生之日起就争议不断。随着“数权”的价值日益突出,围绕人脸识别发生的侵权行为和法律纠纷也呈现持续走高的趋势。
“滴滴”就是最好的例举。2022年7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布对滴滴全球股份有限公司依法作出网络安全审查相关行政处罚的决定。经查实,滴滴公司共存在16项违法事实,被处80.26亿罚款。其中,就包括过度收集乘客人脸识别信息1.07亿条、年龄段信息5350.92万条、职业信息1633.56万条、亲情关系信息138.29万条、“家”和“公司”打车地址信息1.53亿条。
据《人脸识别黑产调查》显示,人脸识别黑产的交易大多藏匿在QQ群和境外网站中。
其中涉及的主要内容是人脸识别的真人认证视频,其中包含身份证照片及常用的点头、摇头、张嘴视频。
这些视频往往被应用于社交平台、金融支付、生活消费等用户量巨大的App中,而一旦这些App的安全措施存在漏洞,不能识别身份冒用的情况,则有可能给受害人造成巨大的危害和损失。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强对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个人信息的保护力度,先后颁布了《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网络安全审查办法》《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办法》等法律法规,其中对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都有原则性规定。
不过,此次出台专门的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规定,为其划定了更准确的航道。《规定》明确,只有在具有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并采取严格保护措施的情形下,方可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人脸信息;实现相同目的或者达到同等业务要求,存在其他非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方案的,应当优先选择非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方案。
《规定》还提出,在公共场所使用人脸识别技术,或者存储超过1万人人脸信息的人脸识别技术使用者,应当在30个工作日内向所属地市级以上网信部门备案。
有关部门应依据职责,加强对人脸识别技术使用的监督检查,指导督促人脸识别技术使用者履行备案手续,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督促限期整改。对于已有泛滥之嫌的人脸识别应用,就该多些针对性、系统性的监督整改,而不能完全依赖于个人的维权。
百亿产业链格局重塑
《规定》规定一旦实施,意味着眼下不少似乎“天经地义”的人脸识别应用,其合规性都需要被重新审视。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人脸识别已经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行业市场规模保持持续增长态势。
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人脸识别市场规模为56亿元,同比增长24.4%。若按照年均复合增长率作为参考值,预计2024年中国人脸识别市场规模将突破100亿元,十年内行业有望达到千亿级规模。
从人脸识别的产业链角度看,上游是硬件基础的支撑,包括高清摄像头、处理芯片(CPU、GPU、TPU)、服务器和数据与视频传输设备。中游主要是人脸识别算法和软件服务。下游是具体的场景应用。
其中,智能安防、科技金融是人脸识别技术应用最广的两个领域,新零售则是人脸识别需求增长最快的领域。
随着国内智慧城市、平安城市、雪亮工程等项目建设的进程加快,市场对人脸识别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大。海康威视、旷视等与公安部门、零售企业积极合作,通过自身技术颠覆性改变了传统刑侦和零售场景。
目前,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等在人脸识别领域已基本拥有全产业链。腾讯、百度、旷视科技、云从科技、商汤科技等企业在算法软件方面已处在全球领先地位,不断拓展应用场景。
随着监管日渐严格,企业就越来越需要合规,有可能会造成产业链的新一轮洗牌。8月8日,受监管政策消息影响,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商汤科技、云从科技等AI巨头股价遭遇重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