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干大事,得给机会
国内经济的情况,提出担忧的人越来越多了。
(资料图)
而且,人不能对比,一对比,心态就歪了。一看美西方国家滞胀环境下,起码经济数据各方面都很不错,那就更加歪了。
于是,提出检讨此前很多做法的声音自然就起来了,大家急了啊。
其中一点就是有关民企的扶持呐喊的说法,说起来是“老板都躺平了,还去哪里找工作”。
顶层设计当然是要有,但是,光靠这个也不够。就拿中国过去20年的繁荣来看,很多关键性的政策是90年代为了应对当时短期的风险而出台的,根本没有想到后面会对经济繁荣起到这么大的推动作用。
也就是说,经济史告诉我们,要吃口好饭,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太多时候都是在各种折腾中,突然就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打个比方,90年代我们为了控制通胀,让人民币汇率绑定美元来避免货币超发,还很聪明的在初期“存心压低汇率”。可谁曾想,就是这么个制度安排,让我们在入世后获得了巨大的出口性价比竞争优势。
另外,分税制让地方苦不堪言,所以去搞土地财政。
一开始也没有谁当回事,98年左右才开始摸着石头玩商品房。谁曾想,后来土地财政成为了地方财政的主要收入来源。而且,还是彻底改变中国经济基本面格局,房子首次变成了中国内需之母。
这算不算顶层设计,粗看好像算,但是,实际后来的走势与初心完全不同。
所以,越是研究历史,越是会感叹“造物弄人”。
但是,请大家仔细观察,这里面还是另有玄机的。
无论当年怎么改革,无论怎么运气好把路子走通了,当初是不是给地方机会了?是不是给大家伙机会了?是不是把需要变革的地方进行了铺垫,如同先播下种子一般?
要知道当年可要比现在穷的多,但是,人为何更有信心一点?
所谓的信心,就是给你机会,有了机会就有希望,有了希望就有了信心。
大家必须有个奔头,人是一团能量,必须要通过有个使用能量的地方去挥洒。
有个奔头,经济才有活力,大家才有冲劲。否则,就算喊破嗓子,就算天天大呼复兴,也无用。因为,没有发力的地方。
这几年,貌似我们对“炒”各种妖魔化了。
实体经济的创业机会少了,又大规模超发货币,那民间拿着过剩流动性只能去“炒”。如果这个也不允许,那大家索性就把手里的钱还回银行来降低自己的压力,也就是提前还贷潮。
当市面上这么多专家在大谈特谈的时候,其实我们今天的经济动能问题就是上面这个逻辑可以说清楚了。
简单思考一下,中美金融市场的定位区别。
美国是,实体为金融服务,创业的目的是为了金融市场上杠杆N倍的放大收益。
中国是,金融为实体服务,钱必须去实体项目,必须是搞生产,N倍的回报也就先不想了。
所以,美国这里的人都像打了鸡血一样,一旦创业成功,这回报率极高。而中国这里,企业家普遍苦哈哈,就赚点微薄的实体的钱,金融市场里面的收益还有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必须再次投入实体。
创新是靠个人的,创业更是如此,不是顶层设计可以随意决定的。而个人要牛起来,没有强大的激励机制,凭什么?创业和创新都是很难的,倒下的是大多数。所以,用金融市场N倍的回报,其实是公平的,因为这里面包括了对人家冒险的计价和补偿。
再说了,任何金融市场都会有投机客,没有投机客,市场也就不会有活力,甚至成交量都会下来。现在我们把投机分子(炒客)耳光抽的飞起来,甚至还污名化,那市场的活力瞬间就没有了。
一下子,突然感觉很多地方都要靠救市才可以运作下去,这已经很说明问题了。
对于美国人拼命玩金融空倒我们很有担忧,这个是对的。但是,也不能因噎废食。
打个比方,美国大佬们靠回购自家股票来确保收益最大化,其实是可以用立法规范他们的这种操作模式下到底有多少钱必须是用于研发、投资、扩大产能,否则重税。
就是应对金融空倒的技术手段很多,但是,不能因为担心金融炒作的负面影响,然后就直接把所有炒客全部撂倒。炒客全部消失的市场,也就自然是没有活力的市场。
结合上面的分析,我们今天要刺激经济,长效机制来看,就两条路:
要么把实体大量机会给大家伙,然后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要么就是把金融市场的炒作打压放松一点,不要把房股全部变成了抽水机,而是成为内需的堰塞湖。
如果两个都不给,那就没有奔头,那大户人家躺平,小户人家则犹犹豫豫。
其长期的风险在于,当经济出现负反馈循环的势头后,反而会要求有形之手不得不追加杠杆来进行全面兜底。也就是说,这将是一个无底洞,且效果未必好啊。
以我们今天的地方财力,这是不可持续的。
必须看到,刺激很重要,但是,给众生机会更重要。既然财政缺银子,那就让给大家一个机会,自己去搞银子。给不出银子,也不给搞银子的机会,自然经济动能就下来了。
创造财富的机会,绝大多数是没法设计出来的。
今天面对大国博弈人家的打压,我们当然是要通过产业升级解决卡脖子的问题。
但是,这并不应该是经济活动的全部!
回到问题的根本,我们在跟美国博弈的到底是什么?
活下去的机会,不被打压致残的机会,能够可持续性发展的机会。
然而,可持续性的基础在于,大家可以安居乐业,可以有一份事业去奔波。否则,还没有等美国人倒下,我们自己就艰难的困守生存成本边界线。
这种情况将不仅影响民生,也会影响产业升级能否最终达成,更会影响我们冲击工业革命4.0的雄心。
其实,今天中国有一个被诟病很厉害的经济现象,就是我们的社会保障福利水平在全球主要经济体队伍中,算是很低的。这也是为何我们的出口产成品极富性价比的原因之一。
但是,这个事情也是有另一面的。
具体而言,因为社会保障福利水平不高,所以大家必须疯狂赚钱,就是搞钱,心无旁骛的搞钱。事实上,过去30年的经济动能很大一部分就是这个逻辑牵引的。
那么,现在老龄化的趋势下,社会保障福利水平是压力较大的。
在给不出足够的社会保障福利来给民生兜底的情况下,如果也不给机会,那还了得?
本质上,我们的经济模式是按照下面的逻辑在转的:
创富机会=社会保障福利
就业岗位=社会保障福利
当大学生普遍找不到工作,他们失去的可不仅是一份收入、一份事业,更是基础社会保障福利的缺失。
所谓的卷,无非是对这种状态的反击罢了。
由于目前财政压力已经不小,能够兜底的事项是有限的,所以,不如索性给大家更多创业机会。
与此同时,学习罗斯福好榜样,给予年轻人和中年人基础社会福利保障体系,要体现“广覆盖、低保障水平”。
就是你不会饿死,你还有个机会再次起来,但是,绝对不会让你变成懒汉。
只要这两者做起来了,中国未来的内需会重新起来,地产软着陆才可以成功。
如果不能,则未来依旧依赖地产作为中国内需之母的路径是摆脱不了的。
不少人没有看明白,中国地产的核心逻辑到底是什么。
不给基础社会福利保障,那就只能让地产扮演上下牵动几十个产业的支柱产业。如果有了基础社会福利保障,再依赖地产投资拼命拉升内需的必要性会下降很多。哪怕地产还是支柱产业,但是也不会是今天的地位了。
可以堵很多出路,但,最终总要留出一条出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