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高考分数录取线出炉,有人欢喜有人愁!
过一本上线人数14.98万人,比去年多了6000多人;过二本线人数41.93万人,比去年增加4000多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另外,2023年河南全省文理科600分以上共计2.6万人,比去年多了1万人。
相比而言,今年的高考是不是更容易了? 不,反而更难了。
以600分为例,超一本线近90分,已经很优秀了。但对河南考生而言,这个成绩去年依然不能上郑州大学,但陕西的考生理科450分/文科542分即可报考郑大!
01
河南,有多“难”?
河南的高考到底难在哪里?
其他省份考生只需努力,河南考生则需要拼尽全力!
“鲤跃龙门”的故事很励志,可“过而为龙”的却少之又少。并非鱼少,而是龙门太高!
河南作为高考大省,考生数量一直位居全国第一。 2023年全国1291万人参加高考,比去年增加98万人,其中河南有131万考生( 比去年多6万人 ),占比超过10%,是天津的19倍、北京的24倍、上海的25倍!
自2018年来,河南已经连续五年超过百万考生。
当然,这些考生中不乏复读生。据2023年数据统计,河南省应届高中毕业生人数约为90万人( 理科考生约54万人、文科考生35.5万余人 ),较2022年的84.3万新增了5.7万人;复读生为41万人,占高考总人数的31%。这意味着2023年河南高考仅复读人数就超过浙江全省考生人数!
河南不愧是“复读大省”。
自2016年以来,河南的复读生从未低于40万人。
河南复读生持续居高不下的背后是 分数内卷、优质高校资源匮乏、录取率全国垫底!
去年,河南125万考生中,约有14.31万人冲过一本线,但一本招生录取率为11.93%,位居全国倒数第一!
同比其他省市, 北京46.02%,天津30.44%,上海21.8%,均远超河南!
如果说河南考生考入一本难,想考进重点大学则更难。2022年河南211录取率为4.14%,985录取率为1.14%。反观北京、天津、上海呢?
从2010年起,河南的985录取率几乎年年全国垫底。
重本录取率低的背后是河南虽有150多所高校,但仅有一所211大学,985高校是0。
按照现在的“双一流”说法,郑大、河大只是一流大学中的B类,且河大只有一个一流学科。
与北京、上海、江苏、天津等相比,在河南想考上好大学的难度,可想而知!
近年来,我们也能看到河南一些二本院校部分专业的录取分数线要超过一本线,很简单,稀释一本院校录取压力,提高一本上线率。同样的分数,在河南只能读二本,在其他省份可能就是211或者985。
600分无缘郑大,这是河南考生心中抹不去的痛。相比其他省份考生,河南考生只有考出更高的分数才有可能被重点大学录取。
百万大军争过“独木桥”,河南高考有多“卷”?
面对内卷,是选择“躺平”,还是选择奋力“破圈”?
有网友说, 我选择“跑路”。 此前数据显示,河南省的常住人口人数总共9936.6万人,其中外省流入人口127.4万人,流出人口1610万人,其中广东( 277万人 )、浙江( 247万人 )、江苏( 219万人 )、上海( 134万人 )、北京( 127万人 )为主要流出地,占河南流出人口的62.4%,其次是新疆、天津等地。
纵观这些地方,高考录取率大多比河南高。还有的选择“高考移民”,比如天津,重点大学录取率一直名列前茅!
有人觉得,高考对河南的考生太不公平了!但不可否认的是,就目前而言,参加高考仍是普通人逆天改命的唯一相对公平的机会!
当然也有人说,河南当初要不是目光短浅,拒绝中科大落户,至于今天这个地步?
2
历史旧账
1969年,在特殊时期下,在京13所高校集体外迁,中科大即是其中之一。
起初,中科大首选地是河南南阳,但被吃了闭门羹。河南领导班子表示,南阳土地有的是,三五千亩不是问题,只是南阳实在没有接收一所大学的能力。
所谓的能力,即是吃饭问题。那时的河南还笼罩在三年饥荒的阴影下。
当时,河南与郑州的意思是可在荥阳、新密两地划出地方来,但中科大执意要去南阳,所以双方没谈妥。
中科大后又辗转湖北、江西,均遭拒绝。当到了安徽,省领导表示“就算安徽人民不吃不喝,也要保住中国科学的苗子”。中科大二话没说,直奔安徽安庆,但因为条件太差,后又转至合肥。
1970年10月,中科大正式搬移安徽合肥。安徽举全省之力,支持中科大的发展。
然而,当外迁高校纷纷回京时,中科大亦是“归心似箭”。在1972年、1978年、1985年多次上书“回京”的想法,但均遭拒绝。
背后原因是校区原址被其他重要部门所占用。客观而言,中科大“无老家可归”。
似乎是被迫留在安徽的。
人们只记住河南拒绝了中科大,却不知在当时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河南在1969年接收了北京对外贸易学院( 今对外经贸大学 ),可结果如何?
1973年,对外贸易学院迁回北京。
其实,河南并非没有好大学!
昔日的河南大学在全国国立大学排在第三名,拥有文、理、工、农、法、医6个院系,是当时中国所设科系最全的的大学。
只是在1952年,河南大学被拆分。
现在的武汉大学、湖南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均有“河南大学”的影子,可见当时的河南大学实力有多强?
若最初的河南大学没有被拆分,河南或许会有一座985院校!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过去的终成遗憾!
有人说,河南可以像深圳学习,直接引进优质高校资源,建设分校。
没那么简单。
早在2020年,教育部已经发布声明,“暂不支持引导京沪等部属优质高校在河南设立分校、研究生院、特色学院等实体机构,建议河南创新体制机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加强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合作,提升区域内高校办学总体实力。”
没有国家的支持,靠“自我创新”来改变郑州乃至河南高等教育水平过低的问题?
请默默背诵《蜀道难》。
河南省没有顶尖学府、也不被支持有重点高校,这是河南人民心中一个永久的痛,背后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不要忘记自己的身份,扶好自己的锄头。
3
农业大省
自古就有: 得中原者得天下。何为中原?
古时经济以农业为主导,沿海地区、丘陵山地种植农作物,显然不现实。而一马平川、沃野千里的平原区域才是种田产粮的首选地,中原成为兵家的必争之地,毕竟吃饭问题才是根本问题。
中原,指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
早在河南省会由开封搬迁郑州时,位处中原区域的河南被定调为农业大省的种子已经深埋地下。
尤其是经过1942年大饥荒、1958年饥荒、1960年大旱后,作为重灾区的河南,日后在农业生产方面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现如今,尽管河南长期位居中部经济第一大省,全国GDP第五大省,但这并不能摘掉“农业大省”的帽子!
河南的耕地面积达1.22亿亩,仅次于黑龙江。 河南以占比1/16的耕地,生产全国1/10粮食,粮食产量连续五年在1300亿斤以上,居全国第二。河南不但解决近1亿人的吃饭问题,每年还外调600亿斤原粮及制成品。
河南的小麦、花生、芝麻、棉花、烟草产量居全国第一,大豆产量第二,蔬菜及食用菌产量居全国第三。
另外,河南还生产了中国市场1/2的火腿肠、1/3的方便面、1/4的馒头、3/5的汤圆、7/10的水饺。
河南,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除此外,河南还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
河南农民工总数约为2670万人,全国第一;
2020年河南流出人口1610万人,全国第一;
2021年河南省常住人口减少58万人,全国第一;
...
目前,河南成为国内第七个“市市通高铁”的省份,郑州成为全国首座建成“米”字型高铁枢纽的城市,网友们的评价却褒贬不一。
因为交通方便了,人口外流也方便了。
可河南人为什么热衷外出呢?
4
都是软肋
河南此前流出1610万人中,超62%的人口去了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北京、天津等地,纵观这些地方不仅是教育资源高地,高考录取率高,更是经济发达重地。
而人口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的背后,导致河南人口结构失衡,出现劳动力不足等问题。“七普”数据显示, 河南劳动力人口却仅占58.79%,为全国最低。
由于劳动年龄人口大量流失,河南也成为全国抚养压力最大的省份——高达57.79%的抚养比,意味着河南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需负担的儿童、老年人有57.79人。
除人口出现严重外流外,河南在科技创新、制造业、教育等领域,大而不强的问题比较突出。
以省会郑州为例,2019年郑州市经济增速首次低于河南省增速,而受疫情、水灾影响,郑州的经济发展更受重创。
2021年,郑州提出强省会战略,2022年在重申强省会战略的基础上又提出“科创新蓝图”,进行产业转型。
毕竟自富士康入郑后,郑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缺乏具备类似体量和影响力的项目落地。由于缺乏优质高校,在高端产业布局上,郑州也缺乏亮点。
越缺少什么,就越强调什么。
郑州的支柱产业长期未有新成员加入,富士康、宇通、中铁装备、汉威、思念、三全、安图生物,这些已是老生常谈。
而在以高科技产业为代表的独角兽企业里,更看不到河南郑州的身影。
反观邻居合肥,依托中科大,在新型显示面板、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高端产业都引进或培育出一批龙头企业,如京东方、蔚来、长鑫存储、科大讯飞等,近几年发展势头强劲,几乎每年都会出现一个独角兽企业。
城市的发展需要大量高科技企业的支持,杭州即是典型,阿里凭一己之力,将杭州从一个以旅游业为主的城市升级为“电商之都”。再看深圳、广州,无不如此。
虽说,郑州近几年也引入了浪潮、紫光、长城、比亚迪、阿里、华为、海康威视、京东、上汽等产业项目,但他们在其他城市布局的也有类似项目,郑州所占的优势并不明显。
而占据更多优质高校资源的武汉、西安,它们大多引入的是知名企业的科技研发中心或区域总部。
以武汉为例,有光谷汇聚了芯片、半导体、互联网等高科技产业集群,还有光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等撑起的支柱产业。在武大、华科、华中师范、中南财经、武汉理工等高校拥趸下,吸引新思科技、华为、小米、科大讯飞、海康威视、奥拓电子、富士康等知名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或者区域总部。
引进高科技产业需要人才支撑,而人才的背后支撑是高等教育资源。
郑州的富士康是超级加工厂,而武汉的富士康是科技研发中心,这即是差距!
没有优质高校,即不能培养优质人才,缺乏高端人才便不能发展相应的高科技产业,没有高端企业的入驻,缺少高薪岗位,就难以吸引大量优质群体。也自然难以支撑城市房价稳定甚至增长!
高校、人才、产业,形成了“死循环”。
一直以来,郑州对房地产的依赖度居高不下,在口罩、政策等因素叠加下,郑州房产行业跌入“冰点”。尽管在2022年及2023年,郑州出台了史无前例的救市政策,系列“组合拳”,翻遍“工具箱”,但未见起色,如今的郑州楼市仍是疲态尽显!
各大房企的现状即是最好的证明,比如说河南王建业。
不过幸运的是,在郑州“保交楼”这项英明的决策下,郑州房地产得到极大改善,一些烂尾楼盘陆续复工,甚至停工10年的楼盘工地都干得热火朝天,且今年以来已有多个烂尾楼盘( 名门翠园、中州府 )实现交房,让部分业主又看到了生活的希望,皆大欢喜。
其实,买房和高考两者之间会形成一种无形的抗衡或制约。若把优质高校比作铠甲,那么郑州的产业、人才、房子等似乎都成了软肋。
我们不妨思考一下,那些从河南考出去的学子们,那些考上985高校的河南人才,又有多少人毕业之后愿意回到家乡、回到郑州发展呢?
若把高考比作一座大山,翻越山顶的毕竟少数,又有多少人眺望着山顶却仍被困在大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