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各地税局都开始通报稽查名单和稽查报告,2023年最严稽查要来了吗?税局是怎么查到企业的?这10条红线企业千万不要再碰!
赶紧跟着一起来看看吧!
01
(资料图)
最严稽查来了!
612户被查!
2023年的税务稽查力度有多大?我们来看看最新消息:
1、国家税务总局一天公布了7份稽查报告
2、成都稽查局抽查212户,查补税款14.37亿元。
3、江西稽查局下发通知,将400户纳税人列入重点稽查对象
《通知》中明确:对于纳税人涉嫌 偷逃骗抗税和虚开发票等 违法行为,要经由下级稽查局上报上级稽查局进行处理。
其中有30家药械企、药房、医院等,包括江西省人民医院、江西省肿瘤医院、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大型三甲医院,以及 江西最大的医疗器械公司“江西洪达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等均被列入重点稽查对象 。
有小伙伴可能疑惑了,那税局是怎么就找到我们的?
02
2023年起,千万别碰这10条红线!
企业立刻对照自查!
税务局是怎么找到你的?对照自查,是不是触碰 了这10条红线?
红线一:虚开发票
其中,与实际经营情况不符:
1、没有真实交易;
2、有真实交易,但开具数量或金额不符;
3、进行了实际交易,但让他人代开发票。
红线二:对开、环开发票
对开、环开发票虽然属于闭环抵扣,未少缴税,也未给国家造成损失。
红线三:三流不一致
三流一致就是资金流、发票流、货物流相统一,有的会加上合同流,也就是四流一致。
红线四:通过公转私、私转私等隐匿收入
今年央行刚刚发布了大额现金管理试点,这无疑也是释放了一个信号,通过私户来隐匿收入实属自投罗网。
3 种情况,会被重点监管!
1、任何账户的现金交易,超过5万。
2、公户转账,超过200万。
3、私户转账超20万(境外)或50万(境内)。
6 种情况,企业要小心!
1、规模很小的企业,却常搞出上千万的流水!
2、资金转入转出有异常,比如分批转入集中转出,或者集中转入分批转出。
3、经营范围或经营业务,跟资金流向没关联度。
4、公户短期频繁且大额的给个人转账,或公户短期经常收到与业务没啥关系的个人汇款。
5、频繁开销户,并在销户前有大量资金活动。
6、闲置很久的账户,突然启用,并且有大量的资金活动。
红线五:买发票、虚列工资等多列支出
买发票的相当于虚开发票,这种行为不仅进项税转出、税前调增,还要面临巨额罚款和滞纳金,甚至会受到刑事处罚。
红线六:个人所得税上动歪脑筋
2023年个税也是被稽查的重点,随着个税申报系统不断完善,冒用身份、编造虚假工资等都很容易被稽查。
红线七:疏忽小税种
很多公司对小税种不重视,认为其金额小,不会被监管,这样想就打错特错了,小税种也会引起大风险。
红线八:骗取出口退税
现大数据时代,多部门(税务、海关、银行等)信息已共享,再想通过以前方法骗取出口退税已经不现实。
红线九:库存账实不一致
发票开具实行全票面上传,简单说就是发票开具不只是发票抬头、金额,就连开具的商品名称、数量、单价都会被监管。也就是说,公司的进销存都是透明的。
红线十:长期零申报
零申报是指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没有发生应税行为。“长期”,通常情况下认定为半年。
1、何为零申报?
零申报是指企业纳税申报的所属期内没有发生应税收入,此情况一般存在于未开展经营或者当期有收入未按规定如实申报。
2、何为长期?
通常情况下,税务机关认定半年以上为长期,当然具体时限还是以各省、市税务机关认定的时间为准。
3、长期“零申报”后果
(1)税务机关将纳税人纳入重点监控范围,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纳税评估,在评估过程中发现其存在隐瞒收入、虚开发票等行为,要求其补缴当期税款与滞纳金,并可按规定对其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移送稽查;
(2)纳税人为走逃户的,按规定纳入重大失信名单并对外公告,同时利用系统核查“受票方”,核查其是否存在善意取得虚开增值税发票、恶意串通等情况,并按照规定进行查处,同时将走逃户纳税人直接评定为D纳税人,承担D纳税人后果;
(3)对长期零申报且持有发票的纳税人,发票降版降量。同时可以按规定要求纳税人定期前往税务机关对发票的使用进行核查;
(4)税务机关通过核查,可以按照相关规定采用成本费用公式核定纳税人收入。
除此之外,如果的你的企业属于高新企业等税收优惠认定企业,或者税负率异常等,也会受到税局的重点“关照”。
最后奉劝给位老板和会计,一定 对照自查,莫碰红线, 否则一定会得不偿失,追悔莫及!
03
未按规定填写发票备注栏,税收风险有哪些?未按规定填写发票备注栏,税收风险有哪些?
金税四期下
税局都这样查企业!
一、“看”企业收入
企业如果少计销售收入,或隐匿部分销售收入,那金税三期或金税四期会都会通过以下数据比对分析
1、通过成本和费用来比对你的 利润是否为负数;
2、 比对你开具出去的发票 ,收到的货款数额以及卖出的商品;
3、通过大数据,查询与你交易的下游企业的相关账本数据,比对 是否存在异常;
4、通过比对同行业收入,稽查是否存在异常。
二、“观”企业成本费用
企业存在以下行为要小心了
1、 长期 购进原材料或商品时 暂估入库;
2、购进原材料或商品为了价格低一点而不索要发票;
3、计提了费用而迟迟 没有费用发票。
4、差旅费、加油费、会议费等费用异常
三、“查”企业库存
金税三期及金税四期, 企业库存会进一步的透明化 ,企业进多少货,出多少货,还剩多少货,可能比你自己还清楚,如果库存账实不一致,企业务必引起重视,及时查找原因。
在此提醒企业一定要做好存货管理,统计好进销存,定期盘点库存,做好账实差异分析表, 尽量避免库存账实不一致。
四、“监管”企业银行账户
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已经纳入到了企业信息联网核查系统,实施信息共享及核查通道。
税务局、银行等机构可以通过系统核实企业纳税信息及纳税人营业状态等情况。
企业如果存在以下异常情况的,要小心了--
1、企业当期新增应收账款大于收入80%、 应收账款长期为负数;
2、当期新增应付账款大于收入80%;
3、预收账款减少但未记入收入、预收账款占销售收入20%以上;
4、当期新增其他应收款大于销售收入80%。
五、“算”企业应纳税额
1、增值税收入长期大于企业所得税收入;
2、税负率异常;
注意了,以下几种情形,企业非常可能被查。
(1)企业税负与本企业不同期间,与同行业其他公司对比,变动异常,过高或过低。
(2)税负率与企业的开票情况、取得支出发票情况差异过大。
(3)企业的进项变动率远大于销项税额变动率。
(4)在水、电等能耗变动不大的情形下,税负率差异过大。
3、企业大部分员工长期在个税起征点以下;
4、员工个税申报表中的工资与企业申报的工资不一致等等;
以上这些都会成为税局关注的重点。
税局通过比对数据,查到有异常的企业后,一般会向企业发出 税务自查通知书要求企业先自查。
04
税务局为什么要求企业自查?
对于税务局来说,自查是对企业进行涉税管理必不可少的环节,在税种管理、税收检查、行业税收管理、“堵漏增收”等税务机关工作安排中,税局都需要企业通过涉税自查,来纠正企业税收方面存在的问题,规范行业税收秩序,同时也是给企业一个查漏补缺的机会。
什么样的行业会被税局要求进行自查?
税局通过各种数据和模型比对,当发现一个行业普遍在税收上“跑冒滴漏”的情况比较严重,其中很多环节业务操作不太规范,风险点提示过多时,就会要求这类行业进行自查,目的是规范整个行业的税收秩序。比如建筑行业、影视行业、电商行业等。
还有享受税收优惠力度比较大的行业。比如享受软件退税的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企业。
税局确定了自查的行业,也就意味着他掌握了这个行业的经营特点,掌握了行业的上下游业务链条、业务流转环节、收入实现形式、主要成本费用项目、一定时期该行业毛利率水平和利润水平等,所以在哪些环节通过哪些形式容易产生涉税问题,税局已经做到了心中有数,这点企业通过收到的自查提纲就可以感受到。
一般情况下,当企业自查结束后,稽查局会对企业自查情况进行梳理,根据审核情况分类处理:
对企业自查中发现的问题,只补缴税款并加收滞纳金,从轻、减轻或者免于处罚;
对企业自查不到位、应付性自查或者存在重大疑点的企业,约谈或从严进行实地稽查。
05
企业如何应对涉税自查?
方案赶紧收好!
当企业收到税务局下送的税务事项通知书后,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开展工作。
首先,认真对照自查提纲的内容进行自查。
自查提纲是税务机关根据以往对相关行业进行检查时发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出来的带有普遍性的检查提纲,对每一个纳税人的自查都有指导作用。
企业可以根据税务自查通知书的要求,对企业异常指标发生的原因进行针对性开展自查,认真梳理公司的业务情况和纳税情况。例如,财务方面:会计科目、记帐凭证、会计帐簿等有没有系统、全面地记录与整理归档。纳税申报:有没有按月、季按时报税并缴纳税款,是否存在延期申报,或延期缴纳税款的情况。
其次,自查自纠涉税风险点。
自查期间,企业应严格按照税法规定对全部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面自查。自查工作应涵盖企业生产经营涉及的全部税种。
参考如下 :
1、增值税
(1)进项税额发票是否真实合法
(2)是否存在不能抵扣进项税的情形
(3)是否存在未做进项税额转出的情形
(4)是否存在不应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情形
(5)是否存在不按文件规定的时间确认收入,递延纳税义务
(6)是否存在视同销售行为、未按规定计提销项税额的情况
2、企业所得税
(1)是否存在未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计税问题
(2)是否存在延迟实现应税收入或调整企业利润问题
(3)是否存在未作纳税调整的问题
(4)是否存在虚增成本费用
3、其他税
个人所得税:是否按规定履行全员、全额代扣代缴义务;
房产税:是否存在与房屋不可分割的附属设施未计入房产原值缴纳房产税;
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实际面积与土地使用证存在差异情况下,是否按照土地实际面积缴纳土地使用税;
印花税:是否混淆合同性质,从低适用税率或擅自减少计税依据,未按全部所载金额计税,将应税凭证划为非税凭证,漏缴印花税。
最后,提交企业的自查结果报告。
对异常指标做针对性说明,同时注明企业的应对措施。积极与税务局人员沟通,确定补税金额。
“免责声明:图片、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仅用做交流学习,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