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被誉为“广州绿心”,为广州这座超大城市发展提供了生态安全屏障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提升海珠湿地法治保护能力,广州市海珠区检察院在海珠湿地挂成立了公益诉讼法治教育基地。据悉,这是全省首个国家湿地检察公益诉讼法治教育基地。近日,海珠区检察院召开公益诉讼“多益点”项目工作情况通报会,介绍了护航“广州绿心”的措施和成效情况。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成立海珠湿地生态保护联盟 常态化开展联合行动
“对于海珠湿地周边存在的固废污染、水环境污染、非法猎鸟捕鱼等破坏生态环境形势复杂的状况,我们推动并参与组织市场监管、生态环境、水务、公安、法院等十个执法司法机关共同成立海珠湿地生态保护联盟。”在公益诉讼“多益点”项目工作情况通报会上,海珠区检察院第五检察部主任王宏卫介绍道,海珠湿地生态保护联盟通过常态化开展联合行动,在对海珠湿地进行巡查过程中,及时发现和解决破坏生态环境问题。“我们要有预防性的思维理念,努力将问题化解在诉讼前,通过向行政机关磋商以及发出检察建议等方式,在尽量不使用诉讼的情况下,使得公共利益尽快得到维护。”
据介绍,海珠检察院与海珠湿地建立“双员互聘”机制,在聘请海珠湿地办业务骨干兼任检察官特别助理的同时,安排员额检察官受邀兼任海珠湿地生态监督员。海珠区检察院第五检察部三级高级检察官董小俐就受邀兼任海珠湿地生态监督员。“每季度,我们都会定期开展巡查,及时了解海珠湿地周边是否存在污染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为湿地建立环境保护‘篱笆’”。
整改前
整改后
去年10月,董小俐等就在巡查中发现了危害湿地环境公益诉讼线索。“海珠湿地外围区域较大,容易出现卫生死角情况,我们在海珠湿地周边一隐秘位置发现,有村民偷倒建筑垃圾以及制衣厂偷倒布碎垃圾,甚至私设厕所偷排粪便污水等情况。”董小俐介绍道,在发现问题后,海珠区检察院借助公益诉讼“多益点”平台,通过发出磋商函、检察建议等形式,推动海珠区生态环境部门、城管部门以及所属的街道等开展多方协商,“要求依法依规查处违法偷倒者,并建立常态化巡查机制排除隐患,一旦发现擅自倾倒、违法转移、非法处置固体废物的行为,要及时报告处理。”通过整改,海珠湿地办反映该问题目前已得到有效解决。
据介绍,在巡查中,海珠区检察院还发现一在建工程向海珠湿地偷排废水可能造成湿地部分树木受损问题,通过圆桌会议、磋商、监督土壤修复方案论证等方式,督促停止侵害,并以优质土壤替换受污染土壤,及时避免了危害后果的发生。
首创公益诉讼法治教育基地 开展“沉浸式”立体化普法
生态环境保护,归根结底离不开每一位市民群众的参与。值得一提的是,海珠区检察院还在海珠湿地挂牌成立全省首个国家湿地公园公益诉讼法治教育基地,围绕生态文明、湿地保护等主题,通过播放公益诉讼法治宣传短片和主题动漫、派发法治宣传手册、现场解答群众法律咨询等形式,开展“沉浸式”立体化普法。截至目前,直接受众达上万人次。
今年“世界环境日”前夕,海珠区检察院与湿地办联签《关于全面推进“河湖长+检察长”协作机制的意见》,并挂牌成立全市首个“水生态资源检察官办公室”。
聚焦生态环境保护,仅是海珠区检察院打造公益诉讼“多益点”品牌保障民生民利其中一环。据王宏卫介绍,“我们要做到‘案结事不了’,做好案后工作,打破机械化办案模式,在检察建议发出去后,我们要往前走一步,主动督促后续的整改落实情况,维护好公共利益,而不是简单‘案结事了’”。
何为公益诉讼“多益点”?王宏卫解释道,“‘多益点’即多考虑一点,我们旨在聚焦民生保护领域行业难题和经济社会发展新业态新问题,以案件调查为基础,注重做好检察办案后半篇文章,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优势,通过联合调研、协同磋商、法治宣讲等协助行政监管单位或涉案企事业单位建立健全制度机制,助力行业优化治理。”
全市率先开展医疗美容公益诉讼监督,推动26家美容院及时整改;全市率先办理电动自行车非法改装公益诉讼;率先办理老年群体“智能化”设施障碍系列案件,推动医疗机构和日常消费机构建立“线下预约、支付”的“绿色通道”......据介绍,截至目前,海珠区公益诉讼“多益点”项目触及生态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特殊群体利益保护以及生产安全等多个涉民生相关领域,着力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章程 通讯员:广正发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章程 通讯员:广正发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彭文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