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随着高考的到来,高三学子已在憧憬脱离忙碌的学习,拥抱大学“轻松”“自由”的生活;与此同时,临近毕业的大学生也在思考:“大学四年,我收获了什么?”

事实上,很多人脑海中轻松、自由的大学生活早已被“证伪”。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是,大学生每周动辄40多节课,奔走于不同的教学楼和教室之间,此外还有林林总总的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参加。有人将学生这种被课程学习捆绑、缺乏自主时间和空间的现象称为“大学高中化”。


【资料图】

将“自由”还给大学生不仅关乎大学本质,也关乎对什么是理想大学的探寻。面对“大学高中化”越来越严重,我们有必要追问:“大学生的时间都去哪儿了?”“他们太忙了怎么办?”

学子故事

忙忙碌碌,可我的大学没过好

大学生的时间都去哪儿了?上课、熬夜刷手机、考证、参加各种竞赛……很多“Z世代”“00后”大学生很困惑,明明感觉啥都没做好,但时间却在不知不觉中溜走了。他们觉得,歌手郝云的《活着》唱出了他们的心声:“慌慌张张,匆匆忙忙,为何生活总是这样?”

说好的“解放”为什么我有点后悔了

对于“一入大学就解放”这句话的理解,学校和学生有两个版本。

因担心学生沉溺于网游、手机视频,在李涛就读的某“双一流”高校,大一新生刚入校,就被辅导员“赶”去晚自习室,“感觉就像一名高四学生”。

到了大二,不强制晚自习了,小部分学生开始了“快乐”生活——打游戏、熬夜刷剧、玩手机……最终导致缺课、挂科、延毕,问题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

李涛所在的建筑系秋季学期课程非常多,“经常是满课,一天8节课,有时晚上和周末还要上部分思政课、选修课”,但春季学期的课程相对较少,直到毕业,他也不明白为什么这样排课。而且,课后画图、设计等作业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一忙起来,凌晨一两点在漆黑的寝室里、闪烁的电脑屏幕前赶作业是常有的事。

和很多人一样,李涛大一、大二选择加入学校社团,那也是他大学的“高光时刻”。在辩论队,他经常在深夜讨论辩题,并一口气将学院辩论队带入了校赛前三名。但直到大三时,他才意识到绩点追不上,保研已无希望。平时看似默不作声的同学,却早在保研路上“抢跑”成功。最后,他被调剂到一所普通高校。“我有点儿后悔,大学没有好好规划时间。”

“回头看,我特别希望有位老师告诉我们怎样过好大学四年。但这些似乎专业课教师、辅导员都不管。”李涛印象很深,临毕业时,辅导员给大家深深鞠了一躬:“感谢大学四年没有找过我的学生。”那一刻,他真不知道该作何反应。

被“保研”规划的大学生活

“时间都去哪儿了?”安徽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大三学生张甜对此也很困惑。

每天都忙忙叨叨的,可是为什么一直想刷分的六级、一直念叨着的学钢琴到现在还没有行动?

大二起,计划保研的张甜“总觉得自己被成绩牵着走,就像一个装在应试教育套子里的人”。参照保研的标准,冲考试绩点、参加“挑战杯”比赛、发表作品……大学生活仿佛被“保研”一事规划了。为了刷绩点,别人提前两周复习,她提前一个月复习;教师要求上交1000字论文,她写三五千字。

媒体岗位更青睐招有学科背景的毕业生。张甜也尝试着报历史学辅修。辅修从大二开始,每周末上课,“正是我开始为保研做准备”的时候,忙到焦头烂额。好在辅修有试读环节,试读一结束张甜就赶紧申请了退课。

作为从大山里走出的姑娘,张甜很羡慕身边一位“会玩”的同学,她会钢琴、吉他,还会写歌、Rap(说唱)……虽然并不精通,但样样都会一点儿。在失眠时,张甜总会对比两人的大学生活,“总感觉别人的人生丰富多彩,而我……”

“学姐,能说一下你的兴趣爱好吗?”某次,一位学妹采访张甜。“我竟然犹豫了一分多钟,当时突然有点难过,我想问读书算不算兴趣爱好?可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上初中、高中,张甜只要认识一个投契的人,就会把他发展成朋友。“回顾三年的大学生活,除室友和班里个别同学,我好像没有交到一个其他学院的朋友。”这一点让她感到遗憾。

圆桌论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