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艺术家的碰撞会擦出什么火花?答案可能超乎你的想象。
正如意大利现代艺术家洛伦佐·钦尼奇(Lorenzo Chinnici)与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李政道科学与艺术中心(以下简称李政道科艺中心)执行主任、当代艺术家朱伟之间的交流,不仅有艺术价值的碰撞、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还推进了两国姐妹城市的共建。
在李政道科艺中心这块“试验田”上,朱伟一直想做一些事情,如做强中国当代艺术,推进科学与艺术之间的融合,推动艺术走向社会,带动乡村、城市建设与国际合作,乃至经济发展。
(资料图)
经过六年的试验,他的思想正在生根发芽。
碰撞:技术不等于艺术
洛伦佐是来自西西里岛的一位知名画家,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幼时与母亲相依为命。四十岁时他失去左眼视力,过去二十余年,他的右眼因黄斑病变视物清晰度仅有正常视力的五分之一。
长期在黑暗中生活的痛苦并未让他失去对创作的激情,今年81岁的他仍笔耕不辍。他的笔下,有西西里的自然风光、传统生活,也有意大利其他城市的风土人情。“受视力的影响,你可能会看到他画中的线条不是那么完美,但他在用自己所有的能量作画,你能感受到他的平和和对西西里的热爱,也能感受到他对命运的愤怒与对痛苦的挣扎。”洛伦佐的儿子、艺术策展人弗朗西斯·钦尼奇(Francesco Chinnici)对《中国科学报》说。
洛伦佐曾受意大利画家雷纳托·古图索的影响,但并未系统地学习任何学院派。“他喜欢追寻内心的自由,做自己的艺术。”弗朗西斯说。
在西方艺术史中,朱伟表示,“学院派”在相当长时间内是一个贬义词,它严格延续了欧洲传统艺术的技巧,形成一整套程式化的规范,缺乏创新的思维。一个代表性的现象是,在这种风格的影响下,19世纪的法国学院派艺术家没有一位成为大师。
“洛伦佐的作品在技术上看上去没有那么完美,但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从心灵到艺术之间并没有技术的阻隔,所以更感人,也更有力量。”朱伟说,这是现在很多国内画家所缺少的。
他认为,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中国多数艺术院校的教育像数学一样被程式化。做画时,老师会告诉学生怎么调颜色、如何用笔法,学生被打上了训练的痕迹,套上了技术的枷锁表面上“好像画得特别带劲”,但实际上千人一面毫无新意,距离触发心灵的艺术却十分遥远。
“好技术和艺术之间不能划等号,艺术与心灵之间不应被过多的技术所隔离。”朱伟认为,这是对当下中国艺术教育的一个启示。
对话:从艺术到文化
为推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流,提升未来科学家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从2017年开始,朱伟在国科大策划启动了“与大师对话”系列活动,包括“春之声”“夏之梦”“秋之语”“冬之韵”艺术盛典以及音乐会、艺术名家邀请展等,已成为国科大一个品牌。此次洛伦佐与朱伟双个展为今年“夏之梦”系列活动拉开了序曲。
这是一次现代艺术与当代艺术的对话,也是中西方文化的对话。
“艺术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古典主义强调在造型上达到视觉真实,现代艺术打破了正常的视觉习惯,而当代艺术的核心价值是‘观念即形式’,更侧重视觉范围之外的观念。”朱伟言简意赅地解释。
洛伦佐的作品为现代艺术,他的画作中,从海边的芦荟、庭院里的仙人掌到渔港的船只、日光照耀下的小巷,参观者可以领略西西里的风光;从勤劳的鞋匠到做番茄酱的农人,可以管窥意大利的传统产业与生活。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经历40年中美跨文化熏陶,朱伟的作品逐渐从古典主义过渡到当代艺术。他的艺术作品中融入了个人对东西方价值观、人与环境关系、社会生活方式变迁等方面的思考。
例如《庚子记忆》系列,以新冠疫情为背景,人们被关在自己建造的小房子里“作茧自缚”,旨在反思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三口之家》系列则勾画了人口政策对中国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影响,旨在引起人们对所面对问题的思考;《马上》系列寓意中国人对财富、职位、孩子、环境等未来生活的期待,旨在引起人们对价值观导向的反思;《天宫地舍》系列则意在引起人们对科技、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思考。
“科学求真,艺术求美。”朱伟说,“当代艺术的‘美’不仅停留在视觉层面,更是要引起人们对人类美好理想的思考与追求。”
“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起源地,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保护自己的文化非常重要。本世纪,我们的文化都有所迷失。我父亲认为艺术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知道我们是谁,来自哪里,要到哪里去。”弗朗西斯说,这次活动不仅是艺术的碰撞,也是了解双方文化生活的差异,进而传承与保护自己文化的一个窗口。
展览现场,一位国科大硕士生对《中国科学报》说,这是一场特别精彩的艺术盛宴,不仅有助提升学子们的艺术品鉴能力,还有助开阔眼界,开放思维。
融合:拉动“一串儿”发展
这场始于艺术的交流,还拉动了城市协作。
2021年以来,在朱伟和洛伦佐共同策划参与的“永恒艺术”项目的推动下,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与西西里岛梅里市近日正式建立友好城市关系。双方将在屯溪和梅里在旅游开发、遗产保护、文化交流等领域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这是典型的文化交流带动国际合作。”朱伟说。他希望让艺术落地,拉动“一串儿”发展,在更大的层面服务社会发展及经济建设。
据介绍,过去几年,李政道科艺中心已与30多个国家的文化艺术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成立了相关的学术委员会,推进合作交流。每年,该委员会选出若干位知名艺术家的作品,可供成员机构放在各国的公共空间中免费使用。基于此,目前,朱伟正在推动该中心与北京市密云区、昌平区等合作,打造国际化的艺术长廊或艺术广场,用艺术推动旅游和乡村振兴。
过去两年疫情期间,朱伟还在雷打不动地推进着另一件事,在北京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下,在北京市副中心打造一个容艺术家工作室、展览馆、音乐厅、电影院、元宇宙工作室等为一体的大型文化艺术空间(占地约十八万平方米),用文化带动城市升级。据介绍,目前该文化艺术空间相关设计已经完成。
“做一个中国人是很骄傲的,肯定想为国家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朱伟说。2008年,他回国交流之初,就希望用艺术做一些实实在在推动产业发展的事情。但那时由于遇人不淑,价值3亿多元人民币的文化艺术项目曾被骗一空。
不过,他并没有放弃。李政道科艺中心的成立为他实现心中的想法提供了一次契机,他很清楚自己所要做的事情远远超出了一个正常的学术单位需要做的事,靠体制内的资助远远不够。他给国科大基金会捐款1000万元,还带动身边的朋友捐款。
一方面,他立足教育,每年穿梭于北京和杭州之间,为国科大及杭高院的学生们上艺术赏析课,推动了李政道先生科艺融合的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同时跟北大、清华、上海交大等院校研究对接,以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及科艺融合。另一方面,他立足实践,希望能“像博鳌论坛、中关村论坛一样”,设立科学艺术论坛永久会址,目前他正在与相关方面合作,计划将该论坛选址设在重庆,推进科学与艺术的深度交叉融合,同时用艺术推进产业发展。
“把艺术与经济挂钩,要有文化自信,也要有更强大的艺术教育与产业的支撑。”朱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