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徐洁杰团队携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医生王泽尉、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医生常远等,历时两年多,在一项纳入519名膀胱癌患者的大样本、多中心研究中发现,具有典型免疫抑制作用的“白细胞介素10阳性巨噬细胞”,在膀胱癌治疗中起到了“坏”作用。通过评估这群细胞在肿瘤内的浸润水平,可为患者制定更合适的治疗方案,这有望开发出全新的膀胱癌治疗手段。相关论文已刊登在最新一期《肿瘤免疫治疗杂志》。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之一,具有易复发、易进展的特点,且有20%~30%的患者初诊即为高致死率的进展期膀胱癌,如不及时治疗,两年生存率不到15%。
“目前,手术联合化疗是主流的治疗方案,但化疗存在较低的反应率及耐药问题,因此导致患者获益有限。”王泽尉告诉《中国科学报》,“近年来,以靶向PD-1等免疫检查点为代表的免疫疗法,重塑了膀胱癌的治疗格局,但也仅20%的患者适用于该疗法。因此,精准评估患者疾病的进展风险以及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常远表示,巨噬细胞是肿瘤中数量多的一类免疫细胞,但其发挥的功能非常复杂,一方面,“好”的巨噬细胞可以通过吞噬肿瘤细胞、释放杀伤性因子等方式发挥抗肿瘤作用;而另一些“坏”的巨噬细胞会在肿瘤细胞的“驯化”下沦为 “帮凶”,通过分泌一系列抑制性因子,帮助肿瘤逃脱机体免疫系统的监视及杀伤。
“因此,同样的疾病,同样的治疗方案,在有些患者身上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在另外一些患者身上就不尽如人意,这可能就是因为这部分患者肿瘤内这些“坏”的巨噬细胞占据了上风而导致治疗失败。”常远说。
为揪出这些“坏蛋”,同时又不错怪“好人”,研究团队利用高分辨率技术手段,鉴定出 “坏”分子“白细胞介素10阳性巨噬细胞”。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群“坏”细胞可以使抗癌“主力军”CD8+T细胞无法正常发挥功能,从而无法对肿瘤细胞起到杀伤作用。因此,如果患者肿瘤中存在大量的“白细胞介素10阳性巨噬细胞”,往往容易发生疾病复发和转移,且难以从免疫治疗中获益。
“对于这类患者,手术后需要更积极的随访观察,且化疗是更好的治疗选择。而如果肿瘤内‘白细胞介素10阳性巨噬细胞’浸润较少,患者接受免疫治疗则会有不错的效果。” 王泽尉说,“因此,膀胱癌精准治疗有了重要抓手,有望通过定向清除这群‘白细胞介素10阳性巨噬细胞’,为患者带来更多、更好的选择。”
相关论文信息:http://dx.doi.org/10.1136/jitc-2021-003416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script src="/html/js/share.js"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