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修筑边疆乡村的电商“天路” |
——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新兴电子商务的信息与物流管理” |
胡祥培(前排左五)团队及京东专家获聘西藏自治区电子商务建设特聘专家。受访者供图
“塌方了,前面塌方了!”司机一声低沉的嘟哝,让后座疲惫困倦的胡祥培回过神来。
2020年9月16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新兴电子商务的信息与物流管理”(以下简称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负责人、大连理工大学教授胡祥培一行到西藏墨脱调研电商问题。从墨脱返回波密途中,天空飘着零星小雨,浓雾将山路涂抹得方向难辨。所幸当地的司机经验丰富,在塌方前几米远处硬生生将越野车停在了半山峭壁间。直到3个小时后,他们才在推土机的助力下闯过塌方路段。
这只是胡祥培团队无数次入藏经历的一个小插曲。从2014年获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资助后,该团队围绕新兴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系统优化方法、信任信誉与安全管理方法、商务智能与知识管理等问题,多次入藏、驻藏,对西部偏远乡村电商难以涉足区域进行深入调研,为新兴电子商务科研平台建设、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及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几年里,团队获国家级研究生教育成果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省人文社会科学奖4项;发表多篇高质量论文,在农产品电商示范工程以及古村落文化保护云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效益。
从扶贫、助农到乡村振兴
“电子商务不仅能改变产业结构,还在扶贫脱困、乡村振兴中起到重要作用。”胡祥培对《中国科学报》说,“从这个角度来看,研究新兴电子商务中存在的信息和物流问题,不论对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还是纯粹学术研究来说都意义重大。”
2014年至今,我国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快速成长过程中也出现很多问题,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信誉、支付等问题随之而来。在西藏、新疆等地的偏远乡村,电商发展更是举步维艰。
2017年之前,“四通一达”(快递公司)已覆盖大江南北,但西藏的大部分地区仍未涉足。2019年11月,胡祥培在西藏大学作报告,休息时谈起“双11”话题,被告知当地乡村“网购一双袜子6元,运费却要60元”。
“西藏发展电子商务首先面临物流瓶颈,由于地广人稀,农牧民居住分散,虽然手机信号、电子支付都没障碍,但物流成本高的问题始终无解。”该群体成员之一王明征教授告诉《中国科学报》,“我们这个项目主要瞄准农村电子商务,解决乡村电商‘最先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该群体联手知名电商企业,在西藏自治区商务厅的帮助下多次在西藏调研,提出电商解决方案,在相关区域进行试点,用人工智能算法和区块链技术来优化物流调配方案。
项目进行中,该团队从扶贫、助农到乡村振兴,一直致力于将城市电商的经验带到乡村,同时与知名电商企业合作,探索乡村电商的发展模式。团队紧密结合实际,帮农牧民研究怎样把特色农牧产品卖出去。
另一方面,城市电商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也出现了“关联存储,拆分订单、合并打包”等问题。比如,顾客一个订单买了10种不同商品,按照以前商品分类设库的做法,配送要分10个包裹送给客户,不但造成巨大人力物力浪费,多次送货也给消费者带来困扰。
如何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信息流进行研究,根据顾客订单规律,对用户需求进行预判,并合理配置商品,设置仓库的商品配比,进行合理分拆、合并打包,这些都要经过复杂规划、精确计算。
“我们的优势一是学科交叉,二是理论研究紧密结合实际。群体成员有擅长人工智能的,有研究物流的,有精通管理的;而且所有人,包括研究生都能深入藏区,长期服务在农牧民身边。”胡祥培说,“这些方面我们已经有理论成果了,很快就会付诸实践,这将会给电商带来变革。”
一只藏香猪的溯源之旅
西藏地区有很多特产,茶叶、松茸、天麻、藏香猪等都品质出众,但以前很难卖往外地。通铁路后,藏区物流得到极大改善,但干线运输问题解决了,“末梢神经”仍难打通。
“西藏发展电商存在两个难点:一是‘工业品下行’,把城里超市中的工业品送到百姓手中;二是‘农产品上行’,将当地特产卖出来,这是最后一公里和最先一公里的难题。”该群体成员之一、大连理工大学教授李文立说。
比如,藏香猪肉质非常好,但营销过程如何做到保鲜和保真是关键性的难题。它需要冷链储存、运输、配送,销售成本很高。另一方面,因为优质优价,如何对其进行产地溯源、保证其品质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藏香猪需要散养,造成很大的溯源难点。”该群体成员之一、大连理工大学副教授都牧说,“现代养殖企业里,人们只需要把摄像头装在猪吃东西、喝水、睡觉的地方,就能借助物联网、猪虹膜识别等技术,精准监控猪的成长状态。了解它吃了什么、怎么活动、识别是哪个养猪场养的;但对散养猪而言,这些都难以做到。”
为解决溯源问题,该群体针对藏香猪散养在峡谷中自由觅食、养殖场偶尔给它们补充些营养饲料的特点,设计了综合解决方案:将猪脸识别、耳标识别和猪虹膜识别技术结合起来,并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采集藏香猪的日常活动信息,设计了藏香猪溯源系统。
“我们也在申请专利。将来人们在超市用手机一扫,对应的溯源信息一目了然,让假冒伪劣无处遁形。”王明征说,“这保障了双方的权益,对养殖企业和消费者都有好处。”
胡祥培介绍,这是我国较早的一个基于区块链的散养家畜溯源系统,目前实施方案已经成型。此外,他们提出的农产品预冷处理,再通过冷链运输的方案已经开始实施。
经过团队努力,目前天麻、茶叶等农产品已开始在知名电商平台销售。
凝心聚力,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该群体成员长期驻扎西藏,在西藏农牧区、当地企业、“助农馆”进行营销策划、开发产品。
“我们几个研究生协助当地农户开发的松茸面条、松茸月饼已经有产品销售了,目前正在进行区块链方案设计,马上就有基于区块链的灵芝、松茸产品电子商务营销平台上线。”胡祥培说,“群体发展和个人成长两方面,都得益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长期稳定支持。”
1994年,胡祥培就获得了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此后他借势发力,多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能把我们几个不同研究方向的小团队老师凝聚到一起,共同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人才培养,尤其是在对我们很多年轻老师的培养上功不可没。”该群体成员之一孙丽君教授说。
“我们的创新研究群体项目一是能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展开研究,二是能理论紧密结合实践,有系统思维和全局观。”李文立说,“因此能在群体合作中形成合力、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体现了‘顶天立地’‘脚踏实地’的特点。该项目在项目结题时,被专家组评为优秀。”
《中国科学报》:目前我国在新兴电子商务信息与物流管理研究领域处于什么水平?
胡祥培: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我国的电子商务规模已多年位居世界第一,目前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是引领世界的,而且非常有特色,相关研究也处于国际学术前沿。
《中国科学报》:“新兴电子商务的信息与物流管理”创新研究群体项目的特色是什么?
胡祥培:特色是学科交叉、理论联系实际,解决中国的管理难题。中国是农业大国,而且农民的生活条件、居住环境和外国不同。我国发展电子商务还肩负着扶贫脱困、乡村振兴的重任,因此中国的电子商务发展面临更多问题和挑战。此外,我国城市电子商务模式成熟,引领世界,但还会碰到一些从来没出现过的新问题,这都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继续深入研究,解决中国独有的问题。比如,城市的电商物流、信息流优化问题,满足乡村消费升级需求的问题等。产业结构调整、百姓生活改变都要求电子商务进一步发展。
《中国科学报》:请问您团队下一步的研究重点是什么?
胡祥培:下一步,我们要紧跟电子商务发展趋势和需要开展研究,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一是电子商务正从线上和线下各有优势、相互竞争的态势,发展为线上线下融合互补,这将催生新的商务模式,原来一些做不到的事情现在能做到了,比如冷链、网络售药;二是农村电商依然需要攻坚克难,农产品加工、储存、冷链问题还未能妥善解决,如何把质量好、信誉高的商品送到农牧民手中依然存在困难;三是电子商务将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智慧物流、机器分拣,无人车、无人机、无人仓自动配送系统将是新的发展方向;四是推动电子商务向供应侧、供应端拓展。换句话说,就是打通消费端和供应端,打通设备和人的纵、横向互联互通,从而提高效率、便利人们生活。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script src="/html/js/share.js"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