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工信部计划培育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于制造强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如何抓住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融资和发展方面,最大的困扰是什么?

“我们遇到转型的时候,其实第一个要解决的就是组织层面问题。不管是转型还是业务升级,组织一定是第一个要考虑的问题。”凌雄科技集团联合创始人曹维军在7月21日融中举办的双碳专场论坛上直言。

在威努特董事长兼CEO龙国东看来,随着阶段不一样,我们的创新方向、大小其实都不太一样,有大的创新,也有小的创新,有解决方案的创新,也有场景的创新。专精特新方面要不断做与时俱进的创新,这样才能在市场上一直有你的位置和份额。


(相关资料图)

国电高科副总裁、董事郭中甲期待有更多的资本去支持国内大系统的集成、底层产品创新,其难度在于如何加快产业生态的协同推进。“前期投入较大与应用相对需要周期,从而两者可能会有一定的偏差,但在大的方向上,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卫星物联网未来五年或者不到十年,肯定会呈现一个爆发性增长,特别是随着卫星物联网空间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和相关地面模组的标准化、成熟化。”他说。

星云互联CEO 姚丹骞指出,智慧交通的赛道属性,决定了星云更侧重于产业侧的资本布局。资本的价值除了资金本身的支持外,也带来了更多的协作机会,包括落地项目,甚至上升到芯片模组级的合作,相信会极大地推动产业发展。

2023年7月21日,由融中传媒、融中母基金研究院主办,融中财经、融中咨询协办的融中2023(第六届)有限合伙人峰会盛大举行。会上,以“新势力,新引擎”为题的双碳专场讨论环节,《融资中国》副主编安多为论坛主持,凌雄科技集团联合创始人曹维军、国电高科副总裁、董事郭中甲、威努特董事长兼CEO龙国东、星云互联CEO姚丹骞参与了论坛讨论。

以下为“融中2023(第九届)产业投资峰会”中,“新势力,新引擎”为题的双碳专场讨论实录,由融资中国整理。

精彩语录抢先看:

凌雄科技集团联合创始人 曹维军:

我们遇到转型的时候,其实第一个要解决的就是组织层面问题。不管是转型还是业务升级,组织一定是第一个要考虑的问题。现有的团队基因,包括组织的延展力,能不能胜任接下来的升级或者挑战;包括引进新团队或者说补充新的基因之后,如何消化这些基因,跟老的团队一起前行。我们每一次做决策,都要花很长时间做组织内部调整。

国电高科副总裁、董事 郭中甲:

面向企业等用户,难度主要在哪儿?一个最核心的问题首先要解决企业对民营企业建设卫星物联网空间基础设施的信任问题。很多企业经常会问,星座能否部署完成?同时毕竟卫星物联网是一个通信底层的产品,大规模使用也需要一定的周期,,它始终要经过示范应用,到小批量的实验,到规模性应用的完整过程。那么,通过规模性应用示范、生态创新支持、终端研发支持等手段如何缩短这个周期,与生态企业加快是我们跟企业级用户面临的问题,当然幸运的是我们走过了大部分过程,即将进入一个相对快速的增长阶段。

威努特董事长兼CEO 龙国东:

专精特新起步难,持续成长难,做大规模更难,这个深有体会。从一开始创业,工业互联网安全其实是新概念,前面3至5年是一个摸索期,更多靠外部资金成长;第二阶段一定要覆盖更多需求,比如一些常规需求,让企业体量有更进一步提升,又支持我们发展2到3年;第三阶段要更大胆去外扩边缘,从特别新、到半新半旧、再到常规需求,都把链上的需求全部满足。这是我们九年成长的历程。

星云互联CEO 姚丹骞 :

硬科技是星云的核心竞争力,车路协同是交通数字化的支点,在技术广度上全栈布局,在技术深度上定义标准、实现车规级量产和场景化落地,两者构成了星云的护城河。我们正在进入整车量产和规模化部署的新阶段,既需要资本的助力,更需要通过管理汇聚成1+1>3的合力。

01

“阶段不一样

创新方向也都不太一样”

安多:大家主营业务和赛道都有一些细分的不同,但是其实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创新技术的持续追求,这个也是专精特新项目一个整体的特点。各位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上,是怎么做的?有哪些优势、壁垒?

曹维军:企业要成长也是来源于创新。在业务产品上的创新,根本在于我们要解决客户更多的痛点。只有解决更多的痛点,跟客户建立的黏性越强,离客户才能更近一些。凌雄科技的核心业务是DaaS(设备即服务)业务,通过为企业提供包含设备订阅(租赁)服务、IT技术订阅服务、基于SaaS的设备管理服务和设备回收服务等在内的全栈式服务,解决企业IT设备一致性购买资金压力大,技术支持响应慢,IT资产灵活性不强,管理难度大的这些痛点。

所以基于这些痛点,我们建立了自建自营的服务体系,推出了免押金的授信模式,提升交付效率与服务体验。另外在业务产品上,也在积极贴合客户更多的一些新的场景,比如疫情期间联合腾讯会议,打造了云会议轻资产计划,基于腾讯会议Rooms软件系统和Newline系列会议屏,通过以租代购的方式,融合了小熊U租的会议屏租赁服务能力和腾讯会议的软件服务,降低企业的开会成本,跟德凡战略合作,共同打造数字化文印服务新业态,解决企业在文印应用中的诸多难点和痛点。

另外就是技术创新,实际上数字化的改革一定来源于更精细化的运营需求,或者说要提升自身的效率。作为凌雄科技本身来说,我们自己也是在客户运营和设备运营两个方面,一直在加深技术深耕。

郭中甲:我觉得技术创新从我们公司角度来讲有两方面,一个就是说从我理解的叫大系统集成创新,我一直在讲,国内的微技术创新比较活跃,但再把技术定义成好的产品则是相对不足的。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公司其实创造了一个新的产业生态,就是将物联网产业生态延伸到过去难以和根本无法触达的区域,即通过我们的天启物联网星座,解决类似海洋、边远地区等很难建设地面基站区域的物联网通信问题。这个星座系统其实是很多相对成熟技术的集成创新,包括像卫星技术、通信技术和芯片技术等,我觉得这是我们第一个创新。

把各种技术集成,从而创造一个新的产业生态,即卫星物联网产业;另一方面讲,我们也重视微技术创新,比如在底层通信体制方面做的一些相应的创新工作,能让卫星物联网以非常短的时间、极低的成本、更低的价格等实现相关产品的模组化和标准化,比如我们现在的小型化模组,基本已经和一元硬币差不多大小,从而很容易地帮助物联网应用企业把我们的通信产品集成到自身的终端里,比如海外资产跟踪,所以我觉得就从技术创新,其实可以从这么两个维度去理解并助推公司的发展。

一个就是说大系统集成创新,定义一个更好的产品甚至一个全新的产业生态。比如卫星物联网星座系统,它就是创造一个新的产业生态,比较乐观的预测认为,到2025年相关产业规模能到五千多亿美元,当然从通信角度讲,有个数据或许更有参考意义,到2025年可能有上亿级的终端,通过卫星去接入,而这些数据其实都依赖低轨卫星物联网星座基础设施的完善。

龙国东:我们公司成立了九年时间,也是从一家完全从零开始的企业,所以我就从我们发展历程角度,去探讨,创新在我们整个公司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最早开始成立公司的时候,就是只有3个人,还没有PPT的时候就开始规划网络安全的解决方案和具体落地技术路径。

这个阶段,完全是从跟大厂、跟所有成熟公司不一样的角度,去思考工业客户群,网络安全方面的需求有哪些不一样。根据这些不一样设计不同的技术路径,目的就是要跟上市公司、大公司拉开差距,要明显不一样。这样作为一家新公司,在整个市场上才有可能让别人记住你。

所以这九年的时间,随着阶段不一样,我们的创新方向其实都不太一样。有大的创新,也有小的创新,有解决方案的创新,也有场景的创新。专精特新方面,要不断做与时俱进的创新,这样才能在市场上一直有你的位置和份额。

姚丹骞:企业没有创新必然会被卷入红海,“卷”主要针对的是不够创新的企业。

我们在2010年就提出车路协同这一关键技术路径,从学术上验证,攻克了相关的技术难题,完整填补了行业空白。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认为车路协同是交通数字化的技术支点,智慧交通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车路协同是运用新一代的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融合。比这个更关键的,我认为是要落地到应用场景,基于系统的协同感知、决策、控制,与场景深度结合,解决安全和效率的问题,这才是星云在探索技术广度和技术深度上形成的壁垒。

技术广度上,我们做了车、路、云的全栈布局,不全栈无法解决融合协同的问题。在车端,我们做到了车规级的软硬件产品体系,路端是兼具通信、感知、决策的一体化道路智能化产品和解决方案,云端建立了基于应用场景的全息智能网联云控平台。

技术深度上,星云是V2X应用层标准的第一执笔人,标准本身是既有研发成果的转化,对场景的理解和实现更加透彻超前,这也形成了我们的护城河。比如在交互内核上,我们深入到了协议栈、车规量产级算法和测试工具链体系。星云是行业里少有能达到车规级V2X应用的企业,已实现整车量产,授权量超过了300万套。而全球第一次V2X大规模互联互通应用示范交由星云操盘,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我们覆盖了100%,国家级测试场覆盖了90%,像四跨和国家级的智能网联大赛我们也是独家技术单位。

02

起步难,持续成长难

做大规模更难

安多:总结一下技术创新才是硬道理,只有保持极度创新,才能脱离极度内卷。刚才也说了自己技术方面的优势,下面说一说专精特新项目一些困难和挑战。其实总结专精特新现在的难题可能大概就是三类,一个就是起步难,一个是持续难,最后一个就是做强做大难,不知道各位怎么看这个问题?包括专精特新项目怎么进行规模化拓展,怎么放大?

曹维军:一路走过来其实也经历了很多比较难的时间点,从最近来看的话,我们也刚刚提到了数字化转型,这个时间点对于我们来说,可能目前来看在成长的路上还是挑战比较大的。其实中间我们要去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遇到这种难点或者转型的时候,第一个要解决的就是组织层面的问题。

因为我们不管是转型还是做一些业务的升级,组织一定是第一个要考虑的问题,现有的团队基因,包括组织的这种延展力能不能胜任接下来这种升级或者挑战,包括在引进新团队之后,或者说补充新的基因之后,如何消化这些基因,或者说跟老的团队更好地一起前行。

所以,我们每一次做这个决策,都要花很长的时间做组织内部的盘点和调整。说实话,升级的话,其实我们从外部引进的人员并不多,纯粹更多的还是靠原有的老团队或者原有的设定目标,制定战略,然后自我学习、自我成长。

至于说如何走规模化之路,我觉得更多的还是要深耕自己的专业和领域,把核心的业务做扎实,把壁垒建起来,至于风什么时候来,政策什么时候来,可能不是我们能控制的。

郭中甲:我们这个难跟一般企业还不太一样,毕竟其实我们做的是生态的底层基础设施,对我们最难的就是加快推动这些生态企业去应用新的通信产品。

有几方面,一个比如说从政策标准角度,类似于电力、水利可能的一些行业,那么这些部门它都有相对成熟的通信标准,而新的通讯技术要进入这个体系里,其实是需要走一个比较长的周期这方面就要积极做好政策公关,比如积极推进把卫星物联网星座纳入国家空间基础设施,从而引领行业的加快应用。

另一方面就是加快行业标准的推进,积极与相关的标准制定的行业部门去交流推动这个事情。

面向企业等用户,难度主要在哪儿?一个最核心的问题首先要解决企业对民营企业建设卫星物联网空间基础设施的信任问题。很多企业经常会问,星座能否部署完成?同时毕竟卫星物联网是一个通信底层的产品,大规模使用也需要一定的周期,它始终要经过示范应用,到小批量的实验,到规模性应用的完整过程。那么,通过规模性应用示范、生态创新支持、终端研发支持等手段如何缩短这个周期,与生态企业加快是我们跟企业级用户面临的问题。当然幸运地是我们走过了大部分过程,即将进入一个相对快速的增长阶段。

龙国东:起步难,持续成长难,做大规模更难,这个我也是深有体会,我们从一开始创业的时候,工业互联网安全其实就是新概念,这种新的概念和需求,它的特点就是第一,客户接受度低,那你就需要很长时间去让客户接受;第二就是它这个需求事实上比较小,如果特别大的话,已经被上市公司给做了,所以需求量其实并不大;第三就是你运营起来,满足这个需求,这个企业组织相对低效,因为慢,购买力可能也没那么强,所以既小又慢,还不赚钱。

那么基于这个特点,我们在应对的时候其实也是做了很多努力,前面3-5年一定是一个摸索期,去掌握它这个特点同时去打磨自己的产品,去确定自己的主攻方向,哪一类客户对你的产品有需求;那么到了三五年之后,第二个阶段就是起步完成了,因为在起步阶段其实更多是靠外部资金收入让你成长,那么到第二阶段一定要覆盖更多的需求,覆盖一些常规的需求,也就是从金字塔尖开始做中间的那一部分,这样就会让你整个企业的体量有更进一步的提升,这个阶段又支持我们发展两到三年;第三个阶段,那就是你要更大胆的去外扩你的边缘,整个金字塔,从特别新到半新半旧再到常规需求,都把链上的需求全部满足。这是我们九年成长的历程。

最早刚创业的时候,我的天花板觉得就是一个亿,两百人就到头了;今年做到八百人,五个亿的体量;到明年我觉得能看到一千多人,10个亿的体量。

姚丹骞:持续成长需要创始团队和管理层有强大的信心和信仰支撑。V2X是我们的技术DNA,也是我们的信仰,我们相信持续深耕能够让交通更强大,让城市更美好。

做强做大一方面需要资本助力,另一方面也需要管理和体系流程的优化,形成1+1大于3的合力。

03

“难度是如何加快产业生态协同发展”

安多:其实就像刚才各位嘉宾说的,我们专精特新项目从研发到投入,周期整个是非常长的,包括后期需要的资金量也很大,尤其有一些涉及到特殊的产业链,比如卡脖子产业链上的技术,在后续的投入中又有巨大的资金量,其实这个时候就需要资金投入。我们在座这几位在融资方面,简单介绍一下各自的成功经验。

曹维军:两方面吧,第一个还是要解决自身资金的问题,降低资金成本,一方面是股权资金,另外这些股东背景也可以帮我们解决更多的债权的一些资金问题。另外就是非常关注资金来源结构,除了刚刚提到的这些,可能我们更多的还是会找一些产业战略股东,比如像京东,我们跟它做这种业务协同,对接系统,京东的八百万个企业客户,它就可以直接在京东内做租赁服务采购,联想完善了供应链,得到及时的保障。

郭中甲:首先我要感谢资本市场,不管是参与我们公司的还是没有参与的,其实都非常感谢。正是有资本市场我们这个事业才能起步,同时与没有参与的投资机构交流,其实也学到公司很多需要成长的东西。当然对于专精特新企业,毫无疑问在融资渠道上,肯定是利好和多元化,包括像刚才讲的低利率融资租赁等债权融资,我们企业也确实享受了相应的政策红利,丰富了融资渠道,从而更游刃有余。

未来期待有更多的资本,去支持更多的大系统集成创新企业,从而带动涌现更多微技术创新企业,当然这个东西的难度是如何加快与产业生态的协同发展,它基础设施前期投入与收益实现肯定会有一定的过程。但在大的方向上,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卫星物联网在未来五年或者不用十年肯定会实现一个爆发性增长。

像融资,我觉得很多时候它可能也是一种机遇,包括像我们最早期投资人,它研究了商业航天赛道,研究了将近一年时间也没有投一家企业,结果正好就遇到了我们,不到一个多月,当时我们只有5个人,所以它也是一种时机的问题。

龙国东:从我融资的经验来看,我有几个体会,第一个就是每次都把这轮投资当成最后一轮投资去规划用钱,但事实上每次花钱的速度都会比我们预计的速度要快一倍。第二个就是我们在融资的时候,其实也是广种薄收的阶段,我接触了一百家投资机构,东三环每栋楼我都去过,一天最多一个PPT讲了五六回,所以融资其实是挺难的一个事情。第三个就是不同资金对于一个企业的看法,其实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我们也是在互相匹配的过程。不可能每个人都喜欢你。最后就是融资早期都还是比较艰难的,有时候都是在悬崖边上的感觉。

姚丹骞:星云的融资策略以产业侧布局为主,这是我们所在的赛道决定的。星云在去年完成了B轮和B+轮的融资,我们的资方阵容里既有地方政府的产业基金,也有北汽这样的主机厂,还有芯片巨头高通,以及华控这样坚持硬科技投资方向的专业机构,他们都非常看好星云。

资本的价值,我认为除了资金本身的支持外,也带来了更多的协作机会,包括落地项目,甚至上升到芯片模组级的合作,相信会极大地推动产业发展。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