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身居内陆的人们难以从地层深处开采卤水来熬煮食盐,也无法从石油中提炼石蜡来制作蜡烛,更难以从植物中获取高纯度的糖。不过,大自然作为一切生命的摇篮,仍然会巧妙地给人类提供各种需要的物质。
【资料图】
白蜡树
现在的蜡烛是用从石油中提炼出的石蜡制作而成,那么在没有石油开采加工技术的古代,人们用什么制作蜡烛呢?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的一句千古绝唱,直接告诉我们蜡烛在古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宋代之前,所谓的蜜烛是用蜂蜡制成;膏烛用鱼的脂肪制成。
元朝初期白蜡虫的养殖技术传到了江南。白蜡虫是同翅目、蜡蚧科、白蜡蚧属、白蜡蚧种的一种昆虫。它们的雄性幼虫能够分泌出动物蜡,这种蜡被称为虫蜡,因仅产于我国也称中国蜡。
白蜡树是白蜡虫最主要的寄主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白蜡树是唇形目、木犀科、梣属、白蜡树种下多种乔木的统称。在我国主要分布有大叶白蜡树、小叶白蜡树、秦岭白蜡树、对节白蜡树等。
白蜡虫在白蜡树上定居之后,逐渐开始长大,二龄白蜡虫就进入了分泌蜡粉的旺盛期。此时的白蜡树“如绵之缠,如霜之裹,满树尽成瑶柱”。人们收集蜡粉、蜡壳再进行熬煮、过滤,最后将其倒入冷水中凝结成饼,白蜡便制作完成。
乌桕树
除了动物蜡之外,古人对植物蜡的使用也堪称登峰造极。在我国生长着一种名叫乌桕的乔木,乌桕树叶子经霜后就会变红,如火如荼。
其实,乌桕树的种子才是制作蜡烛的上好原材料。古诗云:“阶走枫林叶,窗催桕烛花。”所谓桕烛,就是用乌桕蜡制成的蜡烛。
每年秋天,乌桕树的种子成熟之后,其果壳上包裹着一层厚厚的白蜡质。人们将它的种子收集起来之后,再经过熬煮、去杂质等工序便可获得制作蜡烛的材料。相对于动物蜡来说,乌桕蜡受外界环境、气候变化的影响较小,在古代是一种比较稳定的白蜡来源。
在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学校里印刷试卷的油墨,基本上是由乌桕果实上的蜡质加工而成。
盐肤木
在神奇的大自然里,有很多种植物能够“生产”出人类必需的盐。比如,盐角草和碱蓬这类的草本聚盐植物,由于其体内存积了很多的盐分,所以古人常利用它们来“烧灰淋汤,煎熬得盐”。不过,今天要说的产盐植物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小乔木。
盐肤木又叫五倍子树,是无患子目、漆树科、盐肤木属、盐肤木的一种落叶小乔木。这种植物在我国的分布十分广泛,大致除了新疆、内蒙古之外,其余各地都可以见到它的身影。
盐在古代是一种非常珍贵的物资。于是,勤劳而聪明的古人们便开始寻找盐的替代品,他们发现盐肤木的果实吃起来竟然是咸味。《本草纲目》中记载它“核外薄皮上有薄盐……滇、蜀采之为木盐。”
现代研究发现,盐肤木果实内含有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盐(氯化钠),而是一种果酸。从营养成分来说,盐肤木果实并不能替代食盐,但在食盐紧缺的时候仍然可以作为食盐的替代品使用。
糖棕树
糖也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物质之一,我们平常吃的白糖、红糖和冰糖基本上都是来自甜菜和甘蔗这两种产糖植物。不过,在我国热带地区有分布的糖棕树,也是一种能够产糖的植物。
糖棕树是棕榈目、棕榈科的一种长绿乔木,成年树高10米以上。一般来说,一棵成年的糖棕树一年所产的糖浆大致能熬煮出20—30千克糖。
每到采糖季节,村民们就会爬上树冠找到如长鞭一样的糖棕树开出的雄花。找到雄花之后,村民就会在它的上面割开一道口子,并在下面挂上一个桶,新鲜的糖水便顺着割口流进桶内。第二天一大早,桶内便盛满了清香可口的糖棕水。糖棕水熬煮的方式和红糖制作工艺大同小异,都是在大锅里煮至粘稠再倒入模具中成型。
糖棕树所产的棕榈糖,比普通蔗糖含糖量低,并且富含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除了糖棕树之外,我国从北美洲引进并广泛栽种的糖槭树,也是一种可以产糖的植物。 陈春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