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长按关注“金融第一教室”
聚焦金融干货, 传播人生智慧
来源:L先生说(ID:lxianshengmia o) 说它大众,是因为它在生活中耳熟能详,跟我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多人也许都会对所谓的「高智商」「高智力」有着某种好奇和艳羡;说它小众,是因为它始终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能够真的理解智力究竟意味着什么的人,恐怕不多。 智力究竟是什么?
智力是由什么决定的?
智力高的人真的更容易成功吗?
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智力?
那么,今天的文章,也许能帮助你打开一些思路,帮你「祛魅」,让你更好地认识它。 智力是什么?当我们说「高智力」的时候,我们究竟在讨论一个什么东西? 实际上,心理学中,对智力的研究一直存在非常多的分歧和争论。我们不妨先采用一个比较公认的定义,这个定义是由一群心理学家在1994年提出的: 智力,包括推理、计划、解决问题、抽象思维、理解复杂思想、快速学习和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它不仅仅是书本知识、狭隘的学术技能或应试才能。相反,它反映了我们理解周围环境的更广泛和更深入的能力——理解、领悟事物,以及弄清楚该做什么。 当然,这个定义还是很抽象。为了更好地弄明白智力,我们需要区分智力在学界和日常生活中的不同用法。 心理学中,把我们一切涉及学习、记忆和思考的能力,比如注意力、记忆力、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统称为 「认知能力」。 它的对立面是「非认知能力」,比如耐心、毅力、勇气,又或者你积累的知识体系,这些就属于非认知能力。 它跟智力有什么关系呢?学界中,当研究人员使用「智力」时,他们做的一般是这么一件事:从认知能力中抽取一系列的特质和能力,编制出一套测试,用来量化和衡量这些能力。这套测试的结果,就叫做一个人的智力,也就是智商。 简而言之,对学术界来说,智力指的是一个人的部分认知能力的量化结果。它通常有一套规范的标准测试,测试的结果就叫做智商。当研究人员说一个人「高智力」,指的往往是他在测试中得到的成绩较高。 但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并不是这么用的。当我们说一个人「高智力」时,大多数时候等同于「聪明」。这种聪明体现在哪里呢?在某个领域上学得更快,理解更透彻,记忆力更强,反应更敏捷,表现更出色……诸如此类。 它包括什么呢?可能是一部分天赋,一部分认知能力,一部分非认知能力,一部分特定领域的技能,等等。 也就是说:日常生活中, 当我们说一个人「聪明」时,我们谈论的往往是一个结果 —— 也就是他「表现更佳」这件事。 而表现更佳并不一定完全由智力决定。在一个领域上长期耕耘、接受过系统的训练、学会更高效的方法、拥有更不受约束的创造力……这些都可以让一个人变得「更聪明」。 当然,两个人,如果付出同样的努力,投入同样的时间,那么智力更高的那个人大概率会有更出色的表现 —— 但这是一个理想情况。实际生活中,我们会受到许许多多因素的干扰,环境、性格、方向、精力……在这些因素中,智力并不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它只是众多因素之一。 甚至,如果我们考虑到一个事实 —— 智力是呈正态分布的 —— 那我们甚至可以说,智力可能是影响我们取得成功的诸多因素里面,比较不重要的那一个。因为,正态分布决定了绝大多数人的智力其实都是接近的,差异非常小。即使存在差异,也非常容易被其他的因素所抹平。 实际上,绝大多数领域对智力都没有特别的要求。唯一要求高智力的,可能只有尖端科研了。因为尖端科研往往需要一个人「火力全开」,把所有因素的效应最大化,才能取得成果。因此,智力肯定也是越高越好。但除此之外,在任何一个领域里,智力都不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每一个人都有机会能够成为佼佼者。 可能有人会问,我们读书时期的考试成绩,是不是主要由智力决定呢?其实也不是。如果单单把智力拎出来,那么高智力跟更好的成绩的确是有相关性的。但是除了智力之外,是否对学习感兴趣,是否有良好的成长环境,是否得到足够的关爱,是否有良好的启蒙和引导,跟什么样的朋友相处……这些都会影响我们的学业成绩。 而一旦脱离校园环境,走入社会,那么智力能起到的作用就更小了。毕竟,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大环境,高智力只能让我们在社会上成长的速度更快一点,效率更高一点,但并不能保证让我们取得更好的结果。 所以,我们完全不必对「高智力」有太高的期望。它实际上跟「颜值高」差不多:有用,但也没那么有用。它更多是一种加速器,可以促进你的成长,帮助你「再添一把火」,但并不能决定你的成就。 早期的研究主要在于对儿童进行分类,筛选出特殊的儿童,进行更加有针对性的教育。不过到了现代,这个做法很少了。现在关于智力的研究,更多的是去探究智力跟各种特质和任务表现的关系,以及研究什么样的干预措施能够提高智力。 简而言之,就是进行纵向对比:什么样才是对大脑有益的事情,做些什么才能让我们的智力和认知能力保持在更高的水平,从而更好地完成各种任务。 在这些研究中,有一个比较受到关注的话题: g因子。 什么是g因子呢?我们知道,跟智力相关的测试有很多,比较知名的有韦氏智力测试、斯坦福-比奈量表、瑞文标准推理测验……有一些心理学家发现了一个现象:尽管这些测试的侧重点不同,但有些人似乎在各种智力测验中得到的分数都是相同的,都比较高。 并且,这些人在生活中各方面的表现,似乎都比其他人要好一点点。学习任何领域都会更快一点,上手任何技能也都比其他人要更熟练。 于是,心理学家猜想:这背后是不是有一个通用的因素,使得这些人的「智力表现」整体上都更高?这个通用的因素,就像一个催化剂,可以跟不同领域、不同技能结合,让他们在方方面面的表现都更出色。 这就是g因子理论(general factor),亦即「通用智力因子」理论。这个理论认为,我们的智力水平可以用一个g因子来衡量。这个因子的高低,决定了我们在各种不同测试里表现的高低,也影响着我们在方方面面的表现。 关于这一点,目前的研究还不够透彻。但有一个比较受认可的假说,叫做 「神经效率假说」 。这个假说认为:g因子的本质,是我们大脑中神经元的链接有序性和信息传输效率。大脑中的神经元越有序,传输的效率越高,无用的浪费越少,反映出来的g因子就更高,也就意味着我们的思考更快、记忆更好。 这一点也可以跟智力的遗传效应联系起来。行为遗传学发现,智力的遗传率非常高,大约在0.8。也就是说:在一定的人群中,智力的差异,大约有80%可以由基因解释,剩下的部分则由环境、随机突变和其他因素解释。 换句话说,一个人智力的「基线」,跟父母相似的概率是80%,比父母更高或更低的概率则是20% —— 你可以理解为,这跟我们的身高也是差不多的,一个人的身高,大概率跟父母差不多,不会特别高也不会特别矮。 你会发现,g因子实质是一个「一元论」的模型。它认为:先天的基因决定了我们大脑中神经元的布局,这种布局决定了神经元连接和传输的效率,这种效率决定了我们的g因子,这个g因子又影响了我们方方面面的能力……不论什么能力,归根结底都由同一个因素决定,这就是「一元论」。 不过,也有不少心理学家持不同意见,认为智力不应该是一元的,而应该是多元的。 一个经典的多元智力论,是 Howard Gardner 的多元智力模型。他把智力分成8个方面,分别是:运动智力,人际智力,内在智力,逻辑-数学智力,音乐智力,自然智力,语言智力以及视觉-空间智力。 不过,这个分类并不是很合理,因为有些部分显然不属于智力的范畴,智力的定义被扩大化了。因此,在这个基础上,Robert Sternberg 又提出了一个 智力的三元模型 ,分别是分析智力、创造力和适应能力。 分析智力指我们接受、加工、理解信息的能力;创造力指我们想出新点子和创意的能力;适应能力指我们理解环境、改变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 他认为:传统的智力测试和g因子,属于分析智力的范畴,只是一个人智力结构的三分之一。实际上,相比起分析智力,适应能力可能才是更重要的,也更加能够预测我们在社会上的成就和表现。 那么,一元论和多元论,究竟哪一种更加正确呢?这一点目前仍然有待研究。我个人的看法是:这其实视乎你如何定义智力,把哪些特质和能力归类入智力的范畴中。这两种观点,可能是狭义和广义的区别,各有各的用武之地,这就足够了。 除了一元论和多元论,关于智力,还有另外一种划分方式,就是把智力分成 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流体智力,也就是我们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比如思维速度,反应速度,理解能力,记忆力,等等,它相当于我们的「招式」;而晶体智力,指的是我们积累的经验、知识和技能,是我们在需要时能够调用来解决问题的工具和素材,相当于我们的「内功」。 我个人比较喜欢这个划分方式,因此,在以前的文章里,它也是我最主要使用的智力分类方式。它的优点主要在于: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一个人的能力,以及更准确地预测我们取得的成就。 不难发现: 前文所说的智力和认知能力,其实都属于什么呢?流体智力。 但正如前文所说,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成为佼佼者,流体智力很可能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甚至可能是不太重要的因素。更重要的因素,可能是在特定领域上的兴趣、积累和训练 —— 而这些,恰好可以用晶体智力来衡量。 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都较高,他取得成功的可能性也就更大。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这个分类方式也能够更全面地反映智力在个体间的横向和纵向比较。一个人的智力测试成绩可能不如另一个人,但这只能说明他的流体智力比另一个人低,如果他的晶体智力较高,同样可以取得比另一个人更高的成就。 同样,如果我们只着眼于流体智力,那么你可能会觉得,我们最巅峰的时刻就是20来岁 —— 因为这个时候我们的流体智力处于最高峰。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的流体智力是在缓慢下降的。 但是,如果你把晶体智力也加进来,纳入考虑,那么,由于晶体智力在我们的一生中都在缓慢上升,因此,每一个人生阶段,其实对我们来说,都是「最佳的人生阶段」。因为你晶体智力的提升,恰好可以弥补流体智力的下降。 因此,并不是我们不如年轻时聪明、灵活,脑力下降了,而是我们运用脑力的方式发生了改变。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发挥出自己100%的实力,创造出独特的价值。 进一步,传统的研究认为:流体智力在我们25岁左右达到巅峰,随后开始下降,在45岁左右开始全面下降。而晶体智力会一直上升,在我们60岁左右才开始下降。 但近几年的研究发现:事情似乎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更好一点。2022年2月《自然》的一篇研究,分析了超过 120 万名年龄在 10 岁到 80 岁的参与者数据,发现:我们智力下降的速度,可能没有我们过往想象的那么多。 简单来说,如果保养得当的话,我们的思维速度,可以维持一个较为平稳的水准,一直持续到 60 岁左右。直到 60 岁以后,思维速度才会出现明显的下降。 也就是说,我们的流体智力,可以保持一个平稳的状态直到60岁;而与此同时,我们的晶体智力也在不断提升。因此,理论上来说,五六十岁,才是我们真正的「黄金时期」。 并且,即使我们过了60岁,这两种智力的全面下降,也可以一直延缓到80岁。在60岁到80岁之间,仍然可以保持一个适中的水准。 这是一个非常振奋人心的消息。它让我们知道: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无论什么时候你想去开启自己的事业,都不会晚。 最后,跟大家探讨一个问题:前面讲过:流体智力主要由基因决定,它决定了我们的「基线」;同时,流体智力随着年龄增长,会自然地降低,这是一个统计规律,也是一种自然现象。 那么,我们的智力是否必然只能遵循这个规律呢?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提高我们的智力? 实际上,在智力的研究领域里,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叫做 「弗林效应」 。它指的是:随着社会发展,全人类的平均智力水平都在稳步提高。在全球范围内,从1935年到2015年,人类的平均智力大约提升了20%。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的看法是,这跟我们大脑极强的可塑性是密切相关的。从上世纪初到今天,全球的科技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每个人接收到的信息丰富了不知道多少倍,所经历的环境也变得更加复杂,这使得大脑的潜能被进一步压榨了。高度复杂的外部世界,逼迫它更进一步地完善自己,提升神经效率,从而更好地理解和适应环境。 进一步,受教育率的普遍提升,也为智力的提升做出了贡献。2018年一项研究估算:受教育年限每提高一年,智商就会提高1-5%。 为什么?因为学习本身就是锻炼大脑、提高智力的最佳方式。大脑是永远遵循「用进废退」的。你越是高强度地使用自己的大脑,它就会更好地调整自己,提高效率,以便更好地为你服务。 因此,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同时也能提高我们的智力,让我们保持更良好的状态,延长生命的良好体验,拥有更多的「发光发热」的机会。 持续学习新技能,是让大脑保持健康最好的方式。原因在于: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能够促进大脑相关的脑区连接,使得神经元的连接更密集,信息传输更高效。反映在外,也就是更高的智力。 什么样的技能呢?语言,音乐,专业技能,沟通交际,这些都可以有效锻炼大脑,让我们保持良好的状态。 我们每天都会接收大量的信息:可能是阅读学习,可能是实践反馈,可能是内心的想法……大多数人最常犯的毛病是什么呢?就是只顾着「收集」,而从来不去「整理」。 这种情况下,你的信息储存,就是高度碎片化的。所有来源、所有时间、所有领域、所有优先级的信息被杂乱地储存在一起,这样自然难以持续,难以被利用起来。 因此,我有一个践行了十几年的习惯,就是不断对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把碎片信息重新梳理成整体,比如: 关于某个主题,我都知道什么?我积攒了哪些关于它的知识? 关于某个知识,我能够如何把其它的知识点跟它建立联系、创建连接? 关于某类情境,我都有过什么样的经验和实践?总结出了哪些方法论? 这是使得大脑变得更高效、更有序、更「整体」的,最简单又最有效的办法。 保持开放的心态:不要局限于自己现有的世界,而是抱持着「接纳」的心境,接纳更多的观点、信息、可能性,让自己成为一个不断成长的系统。 1)保持审视和批判:我有没有可能是错的?跟我相同的观点一定是好的吗?跟我对立的观点一定是坏的吗? 2)保持成长心态:错误和失败并不可怕,我是不断在成长的,一切经历都会成为我新的经验。 3)保持谦逊和学习:知道的越多,越懂得自己的无知,也就越加敬畏和尊重「知识」。学习是一件终身的事情,不断去探索自己的能力边界,再反过来倒逼自己去输入、学习,让自己的心智世界变得更完善、更丰富。 「聪明」永远不是一个状态,而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 李睿秋Lachel,70万关注的深度思考践行者,专注于心理学和认知思维,多家媒体特约作者。公众号:L先生说。
推荐内容
-
全球粮商ADM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减少供应链粮食浪费
-
5月国内航司出入境航班量超1.7万班 环比增长约20%
-
基金是股票型是什么意思?股票型基金和指数型基金的区别
-
如何炒纸黄金?纸黄金什么时候恢复开户?
-
全球报道:贾跃亭新车220万开卖;星巴克CEO称希望中国成为最大市场;推特估值只剩马斯克收购价三分之一|商业参考
-
天天百事通!我为家乡画熊猫
-
钠离子负极的兴起_天天视点
-
细节决定成败:TOOM软文推广营销中的关键细节策略
-
任鸿斌会见特斯拉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环球热资讯
-
荐股骗局是什么意思?荐股骗局为何次日必涨?
-
生产假冒品牌面膜,白云区查获一起商标侵权案_天天要闻
-
个人基金账户是什么意思?个人基金账户怎么开户?
-
天天速看:膜技术处理液体混合物研讨会在太原举行
-
世界视点!176量子比特“祖冲之号”量子计算云平台上线
-
聂明:大象与碳汇,遥远事件的奇妙联系_环球时讯
-
环球快资讯丨科技部公布2022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名单
-
当前简讯:“CAS概念验证计划”中国科学院工业软件专场路演举办
-
民生银行是什么性质的银行?民生银行怎么调整额度?
-
叶秀新到东华能源烷烃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调研:统筹谋划 加强服务 全力保障项目投料试产
-
要闻:物企讨债记
-
平安福终身寿险是什么意思?平安福终身寿险交满20年可以取吗?
-
广发信用卡可以延期几天还款?广发信用卡优惠券在哪里找?
-
助学贷款还款怎么还?助学贷款需要什么时候还清?
-
买抵押车违法吗?买抵押车怎么才能安全?
-
焦点速读:深圳“王炸”宅地108亿起拍,史上最高!限售价刷新天花板
-
今日热搜:网易云音乐与央视新闻新媒体联合推出儿童节新歌,12位孩子联袂演绎
-
航空纪念钞有收藏价值吗?航空纪念钞100元能用吗?
-
幽灵行动荒野配置要求高还是全境封锁高(幽灵行动荒野配置要求)
-
美元继续承压 英镑这趟车你上了吗?
-
央行择机定向降准什么意思?央行定向降准意味着什么?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核准平安产险、人保财险两项事项
-
一带一路行记·中东|消费才是迪拜最无障碍的语言
-
申购新股有风险吗?27元中签1000股一般能挣多少?
-
男子网上冒充女生加好友 隔空猥亵多名儿童获刑12年
-
减持美国国债是什么意思?美国国债违约后果
-
安全“童”行!六一儿童节丰台送交通安全进校园
-
环球观热点:一场鲜活生动有趣的科技盛宴——写在2023年全国科技活动周闭幕之际
-
长太高速公路绕城改扩建交通导改完成-每日观察
-
手机银行是什么?手机银行跨行转账多久到账?
-
农村合作医疗怎么缴费?农村合作医疗报销多少?
-
世界滚动:发达国家为何反对电商
-
焦点速递!美国罕见惩罚科索沃当局,欧洲还会有第二战场?
-
全球新消息丨一次看完山子股份财务分析2022-12
-
卜算子排列三2023141期推荐:本期注意两大一小号码_环球观速讯
-
小学生“大书包”,小小少年“弓腰”上学为哪般?
-
1.7拍字节/秒:标准光纤数据传输创最快纪录
-
花呗有额度扫不出来钱怎么回事?花呗怎么设置单次付款额度?
-
什么是京东小金库?京东小金库怎么关闭?
-
股票复牌是什么意思?复牌的股票一般会涨吗?
-
美国证券开户需要花多少钱?美国证券开户条件
-
中国176比特量子计算云平台面向全球开放
-
信用记录不好怎么贷款?信用记录贷款次数太多有什么影响?
-
基金该如何去选呢?定投选什么类型基金好?
-
天天观察:“祖冲之号”上线!面向全球开放
-
旅游业复苏,同程们“磨刀霍霍”
-
挪瓦靠“散养”发家,资本入场后一路顺风,独立咖啡馆破防了|世界即时看
-
国际市场看好复星,传递了中国经济的一个积极信号|全球焦点
-
车企开放充电桩,真的能续命吗?-世界热讯
-
“三手”罗永浩,能否帮刘强东打好翻身仗?
-
元宇宙产业专利池启动并实现首批专利开放许可_讯息
-
十余种涂层与材料应用于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任务
-
中国科研人员揭示早期地球海洋维持漫长缺氧原因-每日焦点
-
从“月球”到“火星” 新版MOSS即将上线
-
热文:黄荷凤院士:最好的预防从生命源头开始
-
10月10日英文缩写(10月10日足球预测)
-
沪深股通|热景生物5月31日获外资买入0.14%股份_独家焦点
-
电脑没有f盘怎么回事 电脑没有音频设备怎么回事 全球微动态
-
个人通过atm机转账多久可以撤销(个人通过atm机转账在发卡行受理后)
-
端午节挂艾草有什么说法讲究
-
中卫市总工会举办劳动关系“四员队伍”培训班
-
每日头条!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再创历史新高
-
【环球快播报】野风药业IPO:部分产品产能利用率不足20% 客户变动大且与供应商重叠
-
环球百事通!海鸥住工:截至2023年5月31日公司股东数为35,647户
-
“深圳惠民保”参保人突破300万,本月底截止,抓紧办理! 聚看点
-
重百新世纪超市与“鲜啤30公里”联手推出新产品 当前视讯
-
太平金禧年年终身寿险保什么?有什么优点? 全球速看
-
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少先队员11467.1万名
-
六一儿童节,到中国科馆体验科学乐趣_天天新要闻
-
快手发布青少年模式5.0版本 持续迭代产品功能、丰富内容池 全球速看料
-
联发科英伟达合作,重塑智能汽车座舱
-
今晚或有强降雨!市气象局发布重要气象信息专报
-
第12届金交会,汇聚新力量-世界热文
-
2022年上半年中国食品零售统计表
-
超快兑现!映月湖按下加速键!天珺首批美宅交付在即|滚动
-
隆基联合沙漠邮局打造零碳主题邮局 焦点精选
-
《正好遇见你》:戏中有戏,温情演绎非遗故事
-
福建三明:阶段性提高公积金贷款最高可贷额度-每日快讯
-
《剧院魅影》中文版票房破4850万,超级IP如何创新?
-
2023年安全守护行动关注“网红”玩具 每日快讯
-
88.5%!南昌市优良天数比例同比改善3.4%
-
货车之家等联合推出“交通宝” 解决货车司机资金周转等问题 时快讯
-
跌麻了! 当前热文
-
当黄牛开始办音乐节-每日视点
-
今日看点:智力游戏迷宫_儿童智力迷宫大全
-
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再创历史新高
-
环球微速讯:3D打印技术造出新型钛合金
-
小儿疱疹性咽颊炎症状(疱疹性咽颊炎症状)-天天新动态
-
热头条丨地方债发行尝试定价市场化
-
《小喇叭》广播——少儿时期最美妙的声音-每日看点
-
雷氏猴头菌片的功效与作用 猴头菌片的功效与作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