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后来回想,华雯的儿子小米饭早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就出现了近视的征兆。那时他睡前会跟她讲,学校里几乎所有课程都会用到可投影的电子屏,几节课看下来,眼睛很酸、很累。但她当时没有太放在心上。
下半学期疫情来袭,小米饭在家里用iPad上了两个多月的网课,每天有一个半小时左右的屏幕使用时间。5月复课前,华雯在家里给他检查视力,发现儿子的视力已经从1.2下降到0.8。她赶紧带儿子到眼镜店去验光,发现他已经发展出左眼75度、右眼125度近视。
华雯一下子焦虑起来。她想起自己初二的时候近视才50度,配眼镜的时候还满心欢喜,觉得是成长的象征。随着课业不断加重,她的近视最终发展到475度以上。儿子本来就喜静不喜动,在家里看书,一天下来可以读10本一个系列的英文原版读物。家里一整面墙都摆满了他的书还不够,又单独打了两个柜子才塞得下。学着古人起字号,他也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就叫“米看书”。这样的用眼强度,从一年级就开始近视,以后大了可怎么办?会不会一不小心就发展成高度近视?
她带着孩子来到浙江省眼科医院。医生检查后告诉她,7岁的小米饭眼轴长度已经达到成人水平。近视是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导致的,因此眼球屈光力异常和眼轴过长是近视的两个最主要成因。
眼轴增长期与身高类似,在男孩8到15岁间会迎来快速增长,这意味着小米饭的近视度数很可能还会大幅度增加。这时候华雯已经给小米饭使用了半年的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这是一种控制眼轴增长的药品,但控制效果仍不佳。传统的框架眼镜只能让人看得更清楚,起不到控制眼轴的效果。医生向她介绍了两种最后的方案:离焦型框架眼镜,或者角膜塑形镜——简称“OK镜”。
离焦眼镜是采用近视离焦原理设计的框架眼镜,华雯本来就为儿子运动量不够发愁,她担心儿子戴上框架眼镜之后更加不想运动了。一番考虑之后,她选择了OK镜,作为拯救儿子视力问题“最后的稻草”。
OK镜,即角膜塑形镜,是一种硬性透气性接触镜。它形似隐形眼镜,但是质地更硬,只在夜间佩戴,用以将角膜中间区域的弧度压平。白天起床摘下后,角膜因惯性仍能暂时维持较平的曲度,使光线重新聚焦到视网膜上,所以使用者在白天不戴眼镜也能看到清晰的影像。不过这种角膜弧度的变形并不持久,一旦停戴,角膜就会因自身弹性逐渐回弹。因此OK镜无法消除近视,只能给予暂时性的物理矫正。
OK镜吸引华雯与众多家长的不仅是白天不用戴框架眼镜的便利,更在于它对儿童眼轴增长的有效控制。角膜形状改变后产生的“周边离焦”效果,可以使视网膜保持在向前调节的状态,有效减缓眼轴增长速度,从而减少近视度数的加深。
根据2020年我国近视专项调查显示,当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小学阶段一年级的近视率还只有12.9%,到了六年级,就已经增长到59.6%。而高中阶段80.5%的近视比例中,600度以上的高度近视的占比高达17.6%。据估计,我国8-18岁近视青少年总人数约达1.05亿。
数以亿计的家长可能正为孩子的近视问题焦虑。他们担忧低龄近视会随着眼轴的快速生长转化为高度近视,而高度近视容易引起白内障、视网膜脱离、青光眼等致盲性眼病。家长们看着孩子幼小明亮的眼睛,忧心忡忡地四处求索。
▲开学前夕,测视力、验光的中小学生和家长排起了长队。
2
清明节假期前的最后一天,北京某三甲医院角膜塑形镜门诊前聚集了十几位候诊者。一位姥姥带着自己9岁的外孙前来就诊,这已经是他们连续第三天过来了。
配上OK镜并不容易,清明假期的号早早就没了,他们赶在节前,利用每天3点半放学后的这点时间过来,第一天挂专家号验光,第二天检查,第三天试戴,配镜日拱一卒,拱得姥姥十分疲惫。孩子9岁,一年前眼睛还好好的,今年突然就查出200多度近视。
“哎呦你说怎么弄啊,这孩子。”姥姥数起他要上的网课来,双减之后,网课补习班都安排在周中晚上,星期一半个小时,星期二再上一个半小时……一周仅语数外三科的补习就达到六个半小时。到了周末,孩子还陆续学着击剑、篮球、武术、扬琴、朗诵、美术……“说减负减负也没怎么着,就作业少点,但你中考什么还是要考分数啊。”
作为一个小学生聚集的地方,角膜塑形镜门诊外显得有些过于安静,穿着各色校服赶来的小学生们一言不发,有的靠在等待区的座椅上将将睡着,有的还在看绘本。“歇一会儿眼睛吧,都到医院了还看。”妈妈小声提醒。孩子合上书发了会儿呆,不到两分钟又读了起来。保安介绍,角膜塑形镜诊室外的队常能绕着中庭排出30米开外。
该院的张超医生向《人物》介绍,他接触OK镜10年以来,见证了这项技术从鲜为人知到在家长中推广流行的过程。
10年前刚起步时,很多家长不信任OK镜,“什么东西戴一晚上,白天不用戴眼镜了,听着觉得这个东西不可思议。”转折点出现在2018年,教育部、国家卫健委等8部门联合下发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学生近视问题引起社会高度重视,张超明显感觉到,带着孩子来医院诊治近视的家长多了起来,OK镜也被更广泛地接受。现在,他半天时间50个号,几乎每次都会被挂满。
他拿出两份眼轴检查报告,一名患儿单眼近视,就只给一只眼配了OK镜。3个月后复查,戴了的那只眼轴增长0.02毫米,而没戴那只“好眼”增长达到0.3毫米,远远超过一年0.2毫米的正常涨幅,迈入了近视边缘。根据卫健委发布的《近视防控指南》,长期佩戴OK镜可延缓青少年眼轴长度约0.19毫米/年。正常情况下,我们在出生时眼轴较短,双眼都处于远视状态,随着年龄增长,当远视储备耗尽后,眼轴每增长1毫米,近视将增长275-300度。
不少五六岁近视儿童的家长找到张超,希望能尽早干预。但考虑到孩子的依从性、理解能力等方面,公立医院一般只为8周岁以上儿童验配OK镜。医生会检查孩子的角膜形态是否合适被塑形;有无过敏性结膜炎、干眼等其他问题;还要通过试戴,看孩子是否能接受硬性镜片的异物感。“过五关斩六将”之后,孩子拿到属于自己的定制镜片,正式投身与近视的“战斗”当中。
华雯提起领到第一副OK镜那天的紧张感,仍记忆犹新。取镜之后,家长要在医院现场完成一次戴、取流程,以确定操作的规范。一间小屋里,4对亲子拿着刚刚到手、价格不菲的OK镜,“没有一对是(直接)成功的,都戴了好久,汗都出来了,紧张得要命”。
华雯把透明的小小镜片放在自己的指腹上,在里面滴满玻璃酸钠眼药水,以免镜片与眼球之间夹杂气泡。小朋友低着头,脸冲桌面,桌上放着一个小盘,以备眼镜滑落。接下来只需像戴隐形眼镜一样,将镜片轻轻推入。4组家庭就僵持在这一步。孩子紧张,眨一下眼睛,失败。家长也紧张,手一抖把玻璃酸钠洒出,又失败。1个小时过去了,屋子里哀叹的声音此起彼伏,而护士已经见怪不怪,“没关系,我们不着急下班,你们慢慢来”。
最后还是一个五年级的小姑娘自己动手,率先取得突破,“戴进去了!”大家都惊讶地围观,羡慕、称赞,小小的房间里仿佛攻克了一个大难关。小米饭一直表现得很配合,倒是华雯忍不住着急,“你看你不注意视力保护,现在搞得这么复杂,这么麻烦。”华雯说,“我当时想的就是争取不要做最后一个,最后一个压力太大了!”
好在4组家庭最后都完成了考验,华雯家第三个冲线过了关。回到家后,小米饭又忍受了一个多月的适应期。硬性镜片在初戴者的眼睛里有一定的异物感,像有沙子在眼睛里磨,每次眨眼都很难受,闭上眼时就舒服一些。小朋友好不容易睡着,大人还整夜提着心吊着胆,担心他一不小心乱揉乱动,万一镜片碎在眼睛里怎么办?为了保证佩戴效果,每天8-10小时的睡眠时间也成了硬指标,不能睡得不够,也不敢多睡。这将是一场漫长的近视防控拉锯战。
3
女儿戴OK镜一周之后,@Vicky栗子在小红书上发文:如果你问我“给孩子配角膜塑形镜,你真的准备好了吗?”之前的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Absolutely!”但现在,我会犹豫地回答,“Not yet”。
Vicky是昆明的一名英语培训老师,四年级的女儿Liz也在自己的班上听课,去年年底,她发现Liz总是斜着眼睛看黑板。一问才知道,原来女儿在学校已经需要拉拉眼皮、眯眯眼睛才能看清黑板,“就是硬看”。Vicky一下子很痛心,“就是很自责,为什么以前没有注意到这个事情?”她赶紧带孩子去检查,查出左眼200度、右眼250度的近视。
Vicky算了一笔账,如果佩戴OK镜,一副大约1万块钱,每副戴一年半左右就需要更换;日常的护理、清洗、去蛋白等等费用一年大约三四千块,她认为这个价格在自己承受范围内。每两个月一次复查,也能安排得开。为了避免发展成高度近视,她很快决定去三甲医院验配,但镜片到手后,她才发现事情远没有她想的那么简单。
Liz的角膜较薄,除了需要像普通使用者一样每天滴玻璃酸钠外,还需要配合使用地夸磷索钠。算下来,每天一共得滴9次眼药水。寒假里,Vicky没有再给自己排课,在手机上每隔2小时设置了一个闹钟,每天寸步不离地给女儿滴眼药水。
佩戴一个多月后,Liz开始喊疼,Vicky又把她带到医院,查出有角膜损伤。医生发现这副镜片稍稍弧度大了一点。于是Liz停戴一个月,换了第二副镜片,检查频率从2个月一次提高到每周一次。
新镜片拿回家戴了3天,凌晨4点,小姑娘把妈妈叫醒,她是被眼球刺痛疼醒的。Vicky赶紧帮她摘下来,简直想要放弃,“宁可让她度数增长,我也不能让她眼球受损害。孩子的眼睛是不能开玩笑的”。但等到周末去检查,医生说这次角膜并没有受损,或许是那天晚上眼睛进灰尘、揉眼睛导致的,还是继续再戴戴看。
戴OK镜成为家里一件痛苦的事。有时Liz会哭闹,有时Vicky也戴不好,好不容易戴上了,镜片里出现气泡,就要重新再戴。孩子哭,妈妈也开始哭。“我给她打气,我说你也要给妈妈打气,因为妈妈也是第一次做这个事情,妈妈对不起了,我好好学,明天应该会比今天做得更好。”
逐渐地,母女两个人在这件事上发展出一种“战友情”,失败时互相安慰,成功时互相夸奖。Liz会说,“我是不是越来越好了!”Vicky说,“是的,妈妈越来越好,你也越来越好了。”
频繁的复查以及额外的药物与护理费用,使戴OK镜的成本高于Vicky一开始的预算,达到大约每年2万元。Vicky笑说,“可能就是我得少买点衣服。”她仍希望在近视控制上尽量做到不计成本。Vicky从小自己戴眼镜,觉得很不方便,18岁就做了近视手术。她希望能把Liz的度数控制在一个较低水平,为未来做近视手术提供条件。
相比于Vicky家的折腾,华雯家的佩戴过程算是顺利,但她也遇到过惊险的时刻。那时小米饭已经戴OK镜一年多,华雯已经觉得很熟练了,她对准儿子的黑眼珠把镜片推进去的刹那,小米饭不经意转了一下眼珠,镜片一下就被转进眼眶里面,消失不见了。
小米饭喊“好疼!”华雯一下子急了一身汗。她把屋里所有的灯都打开,照着眼睛左转转、右转转,透明的镜片始终不见踪迹。她试着拿取镜片用的吸棒吸吸看,结果吸棒直接吸在黑眼珠上,拔下来时痛得小米饭大叫一声。
华雯在脑海里已经把从家开车到医院急诊的路线都过了一遍,终于在孩子尽力往上抬眼时,才在眼眶底看到了镜片的一个月牙小边。她赶紧用吸棒把它吸了出来,这时候孩子眼里已经布满了红血丝。冷静下来后小米饭用英语问她,你刚才是不是很紧张?华雯突然感觉到自己并不孤单。
她说,“是的,我真的吓死了。你害不害怕?”孩子马上抱住了她,“我不害怕,因为我妈妈是什么事情都能解决的。”
▲一只OK镜镜片。
4
OK镜在1997年就被从美国引入中国市场,当时,它一度被宣传为可以恢复视力的产品,很快风靡全国。然而由于没有相关的审批和管理规定,2000年前后,多地出现了多例仿冒OK镜的劣质产品,亦有使用不当造成的视力受损事件,“致残”风波不断。据财健道报道,受害者达到80多例,被查处的违法生产OK镜达20万副。
2001年,国家药监局出台《关于加强OK镜管理有关事项的紧急通知》,将其纳入“三级医疗器械”;卫生部发布《关于加强医疗机构验配角膜塑形镜管理的通知》,要求只能在二级及以上医院相关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验配。
从此,OK镜成为正规的医疗器械,受到严格的审查监督,至今,国内获批生产的OK镜品牌也只有9家。
2008年,小学三年级的刺猬接触OK镜时,觉得自己像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当时她的近视在一年之间增加了300度,达到400度以上。妈妈看到这个结果,“天塌地陷一样的感觉”。
妈妈开始成夜地查找近视治疗方式,刺猬也几乎把各式各样的疗法全试了一遍,她戴过像VR设备一样的视力矫正仪,看着里面的光点一会儿近一会儿远;也贴过眼贴;喝过中药;做过眼保健操;吃过食补。中药炖鸭肝汤,那真是她这辈子喝过最难喝的东西。电视肯定是不能看了,一眼都不行,特别想看时,她会去看木地板上的倒影。每次测视力之前,她都拼命打哈欠,流出的眼泪能让她看得稍微清楚一点点。
最终她来到能够配OK镜的医院,成为当时诊室里唯一一个患者。医生、助理、护士,三个人围着她一个人转。她家接受了当时五六千元一副的价格,这在那时候是很大一笔钱。但她们觉得很庆幸,觉得自己抓住了这一根“救命稻草”。
随后的3年里,每次去复查时诊室里配OK镜的孩子都会变得多一些,到最后甚至人满为患。刺猬复查的时间也因此被拖得越来越长。当时的复查制度还不太规范,她没有意识到原先的OK镜已经对眼睛形成了压迫。半年后再次去复查时,她被检测出150度不可逆的植入性散光。
虽然深感遗憾,但她并不后悔选择OK镜,也没有放弃。她在另一家医院又配了一款适配散光的进口镜片。与现在的大多数孩子不同,刺猬从三年级刚开始戴时就完全自己动手操作,从来没有抵触过这个东西。她深知近视给妈妈带来的焦虑、给自己带来的不便利,“所以当我知道有这个东西可以戴,并且可以改善我的眼睛的时候,我是义无反顾的。”
也有人对OK镜的使用体验不佳。杨阳在2013年高二时配了OK镜后,时常在一觉醒来之后发现它已经“跑偏”,她只能带着模糊的视力度过接下来的一天。有时早上着急,没有经过充分润滑就摘镜,拔出的一瞬间眼球酸爽得让她一把鼻涕一把泪。
更严重的是戴了一年多之后,她发现自己的眼睛变得更加敏感,开始迎风流泪,以至于不得不在白天再戴一片美瞳来阻挡。三年后,她在洗手池里清洗OK镜,突然听见哒的一声。在水池里摸了一圈,她明白一只镜片已经随下水道离她而去了。之后她没有再补配,重新戴回了隐形眼镜,认为这是更适合自己的方案。
而对于赵宜来说,OK镜在她的青春期起到了更加微妙的作用。她从初三开始戴OK镜,当时是2010年,她左眼近视700度,右眼近视500度。戴了6年框架眼镜,她觉得自己眼睛没什么神气,突然脸上没有眼镜,竟一时接受不了这样的自己,又跑去饰品店买了一副当时最流行的黑框平光镜戴上。
习惯之后,她摘掉了平光镜,开始发觉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了自己。原本她是班级里的“小透明”,在摘掉眼镜之后,她开始听到有人在议论自己。“很多人在初三之后才开始注意到我。”到了高中阶段,有原来的初中同学向她表白。但她并没有为此得意,“我就想,我以前戴眼镜的时候,你可不是这样(对待我)。”
OK镜对于600度以下的近视使用者效果最佳,在赵宜需要换镜时,她左眼发展到800度,而她所选择的品牌已经配不到这么高度数的OK镜了。她只好续配了一副与之前度数一样的OK镜戴着。每天早上起来,左眼看东西会重影,有时眼皮还会肿成“欧式大双”。
但她找不到其他能控制自己近视度数不再增长的方法。她仍记得戴OK镜之前,每次测视力都会引发一阵恐惧:我这次又会查出来多少度?我会瞎掉吗?与之对比,左眼的重影只是小小的障碍,她决定忍受。
▲女孩在做视力检测。
5
戴OK镜6年,赵宜双眼都只升了100度,这让她感到很满意。到大三时,一方面成年后近视度数已趋于稳定,另一方面作息变得不太规律,难免要在晚上上床后再玩一会儿手机,她告别了OK镜,戴回了框架眼镜。
赵宜觉得框架眼镜处处不方便。特别是化妆时,要先戴上美瞳,化好妆,再戴回效果更好的框架眼镜。由于美瞳不能让她完全看清,她总是等到戴回框架时才发现,“天呐,这卡粉卡成这样了!”
每当这种时候,她都更加感谢OK镜把她的度数控制在一千度以下,让她还有机会做近视手术。不过暂时,她仍在飞秒和植入式ICL之间摇摆,也想等等看,会不会还有更好的技术出现。
高级视光师高天宇在杭州一家医疗机构工作,在所有的儿童患者中,有约五分之一都是来验配OK镜的。他介绍,OK镜也不能看作是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近视主要有三方面的成因,遗传因素、用眼习惯和环境因素。眼轴增长过快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但后两方面也不容忽视。
通常40厘米以内可算作近距离用眼,现在儿童受网课和电子产品普及等因素影响,近距离用眼时间普遍较长,有时家长想让孩子休息一会儿,就让他们去弹琴、画画、拼积木,实际上眼睛仍得不到休息。
另一方面,在阳光下的户外运动也非常重要。因为阳光中的紫外线与蓝光都对眼轴增长过快有预防作用。高天宇建议孩子每天最少能有2个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他所认识的一对最努力的家长,为了控制5岁孩子200多度的近视,几乎全天都带着孩子待在户外,连吃饭都搬到户外吃。
华雯在户外运动上也操了不少心。她本身不是个爱运动的人,但在小米饭面前,她必须装作自己非常热爱运动,才能调动起儿子的积极性。二年级时,她每周末带着儿子去爬山,有一阵她膝盖受伤了,就改由外婆陪他去爬。周中风不大的时候,她拖着伤腿,也要带着儿子打打羽毛球。由于爸爸在异地工作,篮球、足球,这些华雯之前从来不会的运动,她都上手学起来,“我必须得表现得我是很爱的,这个事情不是一个负担,他才愿意在下面多待一会儿。”
小米饭所在的班级,据说是全年级视力保持得最好的一个班,华雯大概一看,也有四分之一的小朋友已经戴上了眼镜。有一阵子杭州天天下雨,华雯心里暗想,“完蛋了,又得有多少小朋友的视力噌噌地涨。”
Vicky也为Liz的眼睛休息想了各种办法。发现近视之后,她花了两千多块钱,给孩子换了两个护眼灯。Liz写作业的时候,她会定番茄时钟,每25分钟休息一下。
陆雅琼和她的两个孩子生活在澳大利亚,这是青少年近视率最低的国家之一,只有1.3%。姐姐瑶瑶今年11岁,3年前开始戴起了OK镜。澳大利亚的课业相比国内十分轻松,小学早上9点上学,下午3点放学,还有2个小时的午休,每天室内上课时间不会超过4个小时。不过放学后,瑶瑶还会有一个半小时的练琴时间。
三年级下半学期,瑶瑶开始为考Opportunity Class做准备,这相当于当地小学中的“英才班”,录取比例只有二十分之一。为此,她每周开始额外补习两三个小时,包括数学、英语、逻辑思维。
瑶瑶很顺利地考上了。现在,她每周的补习时间提高到了4到5个小时,这是为考入当地“重点中学”做准备。这一届Opportunity Class里有30个孩子,百分之百都是亚裔,他们的教学进度会比普通班提前一年半。这些孩子中有80%已经近视了。
▲使用智能机的孩子。
(应受访者要求,华雯、张超、杨阳、赵宜为化名)
参考资料:
1.《OK镜市场高增长,持续强化竞争优势》信达证券2021-06-17
2.《上亿孩子近视!焦虑家长撑得起「眼茅」近千亿市值吗?》财健道 2021-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