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从3月中旬算起,上海的疫情一个月了,从数据上看,拐点还远远没到。
毫无疑问,上海是受本轮疫情影响最大的城市,但要说这轮疫情最辛苦、最拼命的城市,不是上海,是苏州。
苏州太难了!
疲惫之师 继续死战
上海这轮疫情太猛,猛到让所有人都忘了,苏州是本轮疫情最早正面迎战奥密克戎病毒的大型城市。
苏州的疫情从2月14日就开始了,因为正好发生在春节过后,人员活动范围、集聚程度之大远超平时,围剿疫情难度也是前所未有。
但苏州没有封城,没停工停产、不大规模管控、保持经济社会正常运行,22天摘星,苏州不但自己消化了奥密克戎,而且还成功阻断了病毒外溢。
如果没有后来的疫情,苏州2.14疫情的处置堪称完美。
但是,上海疫情开始了,并逐步外溢到26省市,各地精锐尽出、严阵以待。
唯独苏州,已鏖战一月,上到干部、下到社工,已是疲惫之师。
到今天,苏州人已鏖战两个月,苏州大白们穿羽绒服的时候就在抗疫了,一直干到穿短袖还没结束。
不亲身经历,难以想到苏州的干部、苏州的医护人员、苏州的基层工作者经历了什么样的60天。
苏州的疫情防控,远远不是围剿疫情那么简单。
一者,苏州是实际上已经是超大型城市,服务人口超1700万,虽有疫情,但还没到上海那样严重需要全域静态管理,既要严防疫情,又要保障好1700万人的城市运转,是苏州必须处理好的平衡木。
所以我们看到,2.14疫情开始,苏州的核酸检测点位就一路设到了每个小区、每个村庄,每天做个核酸出门上班成了苏州人的固定打卡内容。
生活在苏州的人都有一种感觉,虽然疫情对我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影响好像也不是特别大,能接受。
苏州人还用自己独特的浪漫,冲破疫情的灰暗,告诉大家:即便不是晴天,也会有彩虹。
苏州这种核酸检测点位设到小区的做法,后来被深圳上海广泛借鉴。
二者,苏州是一座制造业城市,制造业不像服务业,可以一关了之,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必须保障工业企业正常运转。
而保障企业运转最基础的要求是,原料进得来,产品出得去。苏州全省最早开发了针对货车的电子通行证——苏货通。
3月下旬时苏州市交通运输应急指挥中心曾介绍,近期每天驶入苏州的货车平均超10万辆,从高速公路离开苏州近8万辆。
一季度,苏州预计规上工业产值增长9%,进出口总额增长15%。
无论是防疫,还是保运转,无论是外防输入,还是内防扩散,背后都需要大量人力去支撑,无数苏州人死战不退,才死死守住了苏州在N个战场上的防线。
沪苏同城 防不胜防
防止上海疫情外溢,苏州是压力最大的城市,没有之一。
这轮疫情苏州的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病例,都是上海来的或上海关联病例。
一方面,喊了N多年“沪苏同城”的苏州,在高铁、轨交、公路上已经和上海无缝对接。
通常作为城际长途交通工具的高速铁路,在苏州与上海两地之间每隔5~10分钟就有班次,全天班次高达100+次。
通常作为城市内部短途交通工具的公交巴士,可以从太仓直接开往上海。
苏州人去上海乘地铁,还压根不用买票,两地市民使用本地APP即可在苏州、上海轨道交通扫码乘车。
在《2021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中,上海市域与周边的苏州、嘉兴、无锡、南通等市通勤人数达7.66万人以上(多说一句,这个数字严重低估了实际人数,下面会讲到)。
这其中大多是苏州人。
另一方面,苏州的另一个重任,是守住江苏东大门。
从地图上看,守住苏州和南通,就守住了江苏。
南通虽然压力也很大,但和苏州还是没法比,毕竟没几个人能真的游过长江去。
苏州和上海直接接壤的就有三个区市,昆山、太仓和吴江。
苏州这些年每年都在拼命打通和上海方面的断头路,更是让条条大路通上海成为了沪苏同城最好的见证。
昆山是融入上海的先驱,太仓这么形容自己和上海的关系的——上海,下一站;下一站,上海,俨然压根没把自己当外人;吴江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更是和上海不分你我。
守住苏州,就是守住江苏。
那么,守住苏州难吗?难!难于上青天。
当很多城市出现零星上海人就如临大敌时,苏州面对的,是往来沪苏如同去邻居家串个门一样简单的超级便利性。
因为连续出现上海关联病例,和上海千丝万缕的昆山最先守不住了。昆山市长陈丽艳介绍,上海昆山两地通勤人员日均近7万人,外防输入压力巨大。
4月5日,昆山开启了连续7天的停止一切非必要流动,让城市停下来,中国第一县就这样静下来了。
随后没几天,太仓也开启了连续7天区域静态管理,中国第七县也静下来了。
守住苏州东线,就能守住苏州,就是守护江苏,这是何其艰难、何其悲壮的抉择。
但苏州人没有退缩,苏州必须像一颗钉子一样盯牢在太湖东岸。
越是艰难的时候,越需要冲在前面的人给后面的人挡风,这是苏州人的担当。
逆天操作 相互成就
说完抗疫,再说说苏州这座城市和上海的关系。毫无疑问,苏州是和上海关系最密切的城市。
很多城市羡慕苏州的地理位置,紧邻上海,只要当好大树底下的碧螺春就可以自动发展。
真的是这样吗?
身处中国顶尖都市圈,既是一个城市的幸运,也可能是让一个城市衰落的陷阱。
灯下黑,似乎是中国区域经济一个躲不开的定律。著名的“环京贫困带”就不多说了。
上海周边,其实也存在着一条环沪虹吸带。
改革开放初期,环沪六个卫星城都是农业县,条件都差不多,处于同一条起跑线。
但到今天,真正耀眼的,只有苏州的昆山和太仓。
其他地区,或人口被吸走、老龄化问题严重;或经济发展迟缓,沦为平庸之地。
的确,对周边城市来说,最难的事情就是抵抗住大城市的虹吸。
但苏州人深知,只有主动才有作为,抵抗不了你,我就和你合作,思想一解放,条条大路通罗马。
比如昆山,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时,由于没有及时跟上发展苏州乡镇经济的步伐,昆山一度是苏州发展最慢的区县板块。
以至于,当昆山人下决心开始搞工业时,资金、技术、设备、人才等要素,昆山几乎统统没有。
昆山很快想通了一个道理:自己没有的,隔壁的上海都有。
昆山花桥
到今天,昆山已经成为国内首个GDP突破40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时突破400亿元的“超级县级市”。
那个时候,苏州审批上效率之高、政策优惠力度之大全国闻名,跟上海配合得非常默契,“上海+苏州”成为典型的“前店后厂”模式。
到今天,苏州已经一路发展为上海也不能轻视、更不能或缺的存在,在科技创新、新型产业培育方面,连上海都承认,苏州值得学习。
苏州的产业已经和上海形成一种相互依仗的关系。
为什么要讲那么多上海和苏州的故事?
就是为了说明,这场战役,苏州避无可避、退无可退。只要上海不清零,苏州一刻也不能停,无论是物理上的接触,还是产业上的关联。
主动才有作为,是苏州人一贯的行事作风。
文章里,就不去列举苏州做好自身抗疫的同时支援上海的事情了,新闻上都有。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无论是收好自身、守护江苏、还是支援上海,苏州没有花架子,苏州都拼尽全力。
最后,还是要不厌其烦的说一句,这座城市很大,人口很多,各个阶层的诉求也不一致。
但疫情当前,不能苛求一切完美,全社会要凝聚力量、求同存异,才能造就始终稳如磐石的经济社会大局。